08.24 阿爾山金融科技邸爍:除了技術理想主義,區塊鏈還有一套謊言套餐

阿爾山金融科技邸爍:除了技術理想主義,區塊鏈還有一套謊言套餐

從產業角度來說,現在人人都在做鏈,成百上千個公司被資本和“發幣”的暴富夢想裹挾,底層鏈的生態一片混亂;

從技術角度來說,指望研發出一條完美的“鏈”解決所有問題無異於自尋煩惱,並且很多所謂的技術追求,其實大多數都是脫離真實需求的“想當然”;

從哲學角度來說,只要有人就會產生秩序,強調自由主義的“區塊鏈精神”,僅僅是一種技術理想主義。

這些觀點從邸爍口中說出來顯得尤為有關注度,因為他所擔任首席技術官的北京阿爾山金融科技有限公司,在業內素有區塊鏈“國家隊”之稱;可以說,阿爾山金融科技的理論構建,一定程度上隱含著國家對區塊鏈的監管思路。

事實上,邸爍在做客起風財經第七期《區塊鏈名人堂》節目時,也確實印證了這些說法。

除此之外,被打上“國家隊”烙印的阿爾山金融科技也確實在身體力行的向監管靠近。比如其主事的“基石鏈”項目,旨在通過建立統一的數字ID、提供數字資產的登記和管理服務,為區塊鏈行業釐清“亂象”、樹立“秩序”。

“就像互聯網,大家為了讓自己的網站更好的被別人找到,就要去擁抱搜索引擎;如果你選擇不擁抱,那麼你的網站信譽就會差一點,別人也就很難找到你。”提到其他鏈條到底要不要和基石鏈建立強關係的合作形態時,邸爍看似開放的態度裡帶著明顯的強勢。

在他看來,區塊鏈的世界中,政府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工具去規制亂象,也需要一個給監管開口的抓手去引導創新。按照他的說法,在如今“幣圈”目空一切、公然作惡的時點,“國家隊”不想再低調下去了。

-區塊鏈技術的謊言-

“所有不基於應用的技術預判,都是耍流氓”

主持人:從技術角度出發,您認為區塊鏈現在處於怎樣的發展階段,呈現出怎樣的特點?

邸爍:區塊鏈目前處於非常早期,相當於上世紀90年代末的互聯網。與之不同的是,

早期區塊鏈的技術比應用跑得快,在應用模式尚且不太成熟的時候,技術反而自己先成熟了。

一般而言,技術的整個發展方向都是從實踐反推理論,即根據這個技術的應用需求,倒逼技術改良,從而讓它把這個應用場景的問題和需求解決的更好。但區塊鏈是反過來的,它往往是先標榜一個技術,比如“TPS(每秒處理的交易數量)達到一百萬”,再說我能用這個技術做什麼。

區塊鏈技術一直在被人爆炒的原因是,大部分人都受到利益驅動,最後把整件事講的很神。其實他們是想達到一個聚集眼球、聚集資本,甚至在幣圈聚集“韭菜”的效應。

主持人:您認為現在有哪些區塊鏈技術在被爆炒、被神化?

邸爍:首先是唯交易速度至上。現在區塊鏈技術盲目追求高TPS,但其實不同的應用對TPS的要求不同,有些場景根本不需要太高的TPS。

第二是公鏈。大家普遍認為存在一條完美的公鏈可以承載一切應用,從而實現“天下大同”,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第三是共識算法。很多公鏈項目喜歡在“共識算法”上搞軍備競賽,最後陷入無休止的共識算法創新和論戰中。其實共識算法好不好同樣也講場景,某個共識算法在一個場景中有問題,但嫁接到另一個場景可能就很合適,不能一概而論。

第四是相信區塊鏈能解決所有信任和價值問題。可是區塊鏈畢竟是一種底層技術,它只是構建應用的一種新思路,而並非能幫應用解決一切。應用只有切實做好自己的業務場景和內在邏輯,才能真正產生作用。

總而言之,現在大多數情況是,有些人發現了幾個技術點,不管它有沒有用就盲目的炒作、放大,動輒就說自己的比別人牛,其實就是為了個人利益,比如炒幣。

主持人:據您的理性觀察,區塊鏈的發展會經歷幾個階段?發展的方向是什麼?區塊鏈技術成熟的標誌又是什麼?

邸爍:很多人喜歡給新技術分“1.0、2.0、3.0”這樣的階段,其實多數都是炒概念;別人發明了“1.0”,為了顯得比別人高,就硬要說自己是“2.0”,但事實是他也講不出來兩者的本質差別在哪。對於發展中的技術,我不主張粗暴的劃分發展階段。

至於區塊鏈當下的發展方向,如上所述,我認為應該是“以應用引領技術”。一方面,我們可以從應用角度提煉應用本身的需求,讓它們去指導技術的發展方向;另一方面,我們再根據這些要求去設立研究陣營,讓他們去做技術攻堅。

所謂的技術成熟,應該是當區塊鏈領域能誕生像搜索、視頻這樣的大規模“殺手級”應用時,才能算“初步成熟”;而只有當大量應用圍繞這些“殺手級”應用被建立起來,並形成了非常複雜的網狀或矩陣關係以後,才叫真正的技術成熟。從這個角度來說,哪怕是現在的互聯網,嚴格意義上都談不上成熟。

綜上所述,基本可以認為,所有不基於應用的技術預判,都是耍流氓。

-公鏈的謊言-

“所有公鏈能做的,聯盟鏈其實都能做”

主持人:現在業內主張將底層鏈劃分為公鏈、聯盟鏈、私鏈,它們之間的界限和各自的特點是什麼?

邸爍公鏈就是所有人都可以隨便添加,規則比較簡單。此外,公鏈上的數據對所有人可見,沒有權限和安全級別的限制。

聯盟鏈和公鏈相比最大的特點是“許可制加入”,通常是由一個發起人或委員會許可,新的參與者才能加入。

私有鏈通常是基於某個組織的內部需求而搭建的。

其實我個人認為,聯盟鏈是可以代替私鏈甚至是公鏈的

。現在公鏈被某些人炒起來了,它很有用,但是沒有那麼有用。因為早期的生態特別簡單,誰抓住了幣圈,誰就能發幣撈金,現在幾乎所有東西都在圍繞賺錢這種單純的需求展開。

事實上,只要聯盟鏈的功能做全,它就可以利用“許可制”在不同的應用場景下配置不同的權限。

主持人:現在整個的底層鏈生態是怎樣的情況?

邸爍:非常混亂。

首先,做底層鏈的公司多達幾千個,其中大部分是創業項目,少數大公司則是出於“防禦性”的目的在做。原因在於,區塊鏈很可能是“大公司”的顛覆者。所以現在巨頭多數在做區塊鏈的基礎設施,它們是想從根上左右這個產業鏈,甚至還希望把大家“帶偏”,因為一旦有人做出來,就把它們顛覆了。

第二,區塊鏈的技術流派多達十幾二十個,其中很多並非源於真實需求

。不得不說,雖然底層技術很重要,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應該去做。只要有一些專業公司去研究,大家都來用就好了。對區塊鏈來說,與其一窩蜂都去做技術開發,不如站在應用角度提需求。

第三,區塊鏈的技術發展路徑是“反”的。之前說過,正常的技術發展路徑都是從應用到技術,而區塊鏈則是由技術在推導應用,這樣會導致發展出來的東西不一樣。

最後,區塊鏈的應用也很模糊。區塊鏈誕生於數字幣並催發出數字幣產業,很多人因此暴富,以至於這個技術已經在利益的引誘下變形。太功利的技術往往會走偏,甚至很多技術高手都因為趨利而做了很多沒用的東西。

主持人:理想的底層鏈生態是怎樣的?

邸爍理想狀態是技術的百花齊放,這需要幾個前提。

首先,底層技術要基於真實需求,不要被財富捆綁。不僅是幣圈,現在很多創業項目都是資本的奴隸,比如共享概念一出來,創業者和投資人都一擁而上,出事了卻都作鳥獸散,技術照這樣發展下去遲早會畸形。

其二是調整思路,擺脫對公鏈的迷狂。比如,公鏈的問題其實有很多解決方法,但是現在大家普遍要求有一條公鏈能同時滿足安全、效率和去中心化,這太難了。假如換一個角度,不要把所有的事都放在一條公鏈上,那這個問題就不是問題了。沒必要搞那麼多費電、費腦筋、費算法的方法。

主持人:這套新的解決思路具體如何去實現?

邸爍首先是確保區塊鏈的各種鏈條可以“共存”,也就是各種底層鏈條能各自管好自己的應用領域,有條不紊的遵從一定的標準。第二是確保這些鏈條之間能夠“互通”,也就是能夠跨鏈操作。

比如兩條公鏈,它們各有存在的價值,那就沒必要把它們串起來,更沒必要把它們底層的所有東西放在一個數據鏈上。這就好比是兩個公司想要合作,根本沒有必要合併兩個公司,只要各派代表一起合作就可以了。

具體操作則是採用“局部化”原則,即只把相關的應用數據放在一條鏈上,然後由各自專業的團隊進行維護。假如各應用之間需要共享或交換,我們再建一個基礎設施專門幫他們互通。

其實我們做的“基石鏈”就是為這件事情而生的。我們旨在建立一條基礎設施整合底層鏈,從而給整個區塊鏈帶來新的秩序,形成更大的價值範圍。

-監管的謊言-

“國家監管沒有工具,只能一刀切”

主持人:業內盛傳“基石鏈”是國家隊,是這樣嗎?

邸爍:首先我們是一家民營企業,但我們很多成員都來自銀、證、保、科研機構等政府部門,深得國家信任。

第二,我們做了很多國家層面的區塊鏈項目。比如商業銀行的第一個實名制認證聯盟、第一個引入區塊鏈的網貸監管系統、第一個文創產品交易體系等。

第三,我們在清華大學成立了聯合研究中心,中心的名譽理事長是前國開行行長陳元,理事長是前央行副行長蘇寧,目前中心跟進了幾個和政府關係比較密切的項目。

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講,“國家隊”的說法也不錯。我們這幫人是有情懷的,並且覺得區塊鏈很有價值。但現在整個生態太亂了,我們希望把這件事做好,讓區塊鏈變成一個正向的產業。

主持人:“基石鏈”主要在做什麼?

邸爍:“基石鏈”主要做兩件事。

一個是“統一ID”。區塊鏈是用來承載價值的,越有價值的東西越怕欺詐、攻擊。而如果讓同一個人在不同的鏈上有統一的數字ID,我們就能準確的定位這個人,種種不安全風險都會被大大簡化。

第二個是“數字資產管理”,主要提供登記和管理兩大服務。

登記的原因在於,所有的東西如果只有你自己背書,哪怕是用區塊鏈的方法完全做到鏈內參與者之間的互信,也無法讓外界相信你是絕對可靠的。只有其他的東西來對你做更強的信用背書,你才能被用戶接受。

就像互聯網,大家為了讓自己的網站更好的被別人找到,就要去擁抱搜索引擎。如果你選擇不擁抱,那麼你的網站信譽就會差一點,別人也就很難找到你。

管理也很重要。首先資產要被數字化以後“上鍊”,如此這個資產才能被金融機構所接受。比如傳統的住房金融項目,項目方把收購的房屋租約做成資產包賣給銀行,銀行是不認的。因為它看不到裡面的細節,也就無法量化這份資產的價值。

如果這份資產能與區塊鏈結合,那麼包括房屋位置、起租時間、價格、當事人、還租方式等整個租賃細節;甚至圍繞房屋的相關服務,比如衛生、送餐等信息,都能通過各種手段被收集“上鍊”。

如此一來,金融機構能夠進行資產穿透,從而對它進行價值評估和風險測算,最後實現資產證券化。

主持人:“基石鏈”統一ID、管理數字資產的行為體現了國家對區塊鏈的監管思路嗎?

邸爍:其實我們說的管理和規範就是通常意義的管理和規範,並不是指監管。但是,這些事情對監管是有幫助的。

監管要想監管一個東西,它得知道里面有什麼、要有抓手。如果每一個應用裡面連ID都是混亂的,監管者如何去找一個具體的人去做具體的制裁呢?

因此,當我們把它統一了以後,監管會變得更容易

。而且變容易的不僅僅是監管,價值流轉、數據共享也都會變得更加容易。

主持人:區塊鏈的監管對象到底是什麼?為什麼要去管?最後達到的監管目標是什麼?

邸爍:首先,因為區塊鏈承載了很多資產,勢必是欺詐的集散地,所以政府監管的對象就是這些觸犯基本道德和法律底線的亂象。而正常的市場交易行為和創新玩法,政府並不一定會去阻止。

但是,政府現在缺乏工具和手段,它很難確切的判斷一件事情的性質到底是什麼。所以,不排除政府有時候會“一刀切”。可惜即便是切了,幣圈依然還是那麼亂。

現在最好的辦法就是“良幣驅逐劣幣”。我認為很多事不能光靠“堵”,還是應該疏導,要建立起一個更好的秩序讓更多的人參與良性的東西。比如說數字貨幣交易所,如果能夠做到像傳統交易所一樣全面監管,建立一套完善、科學的管理手段,那麼此類交易所也未嘗不可以搞。

只不過現在國家還沒有辦法建立起這套體系,所以只能先把它切掉。

-區塊鏈“原教旨主義”的謊言-

“只要人還各自有各自的腦袋,就不可能無政府”

主持人:關於區塊鏈精神有兩個派別,一個是“原教旨主義”,也就是主張區塊鏈應該實現“絕對自由主義”,終極目標是構建一個無中心、扁平化的世界。您對此如何評價?

邸爍:這是一種技術理想主義。比特幣就期望構建一個絕對公平的網絡,但現實生活中它已經面臨51%的算力攻擊了,充分證明貪婪的人性會阻礙“原教旨主義”的實現。

再上升到哲學層面,除非人類社會中的所有成員都變成一個人了,否則只要人還各自有各自的腦袋,那就一定會產生管理和秩序,不可能無政府

主持人:另外一派叫做“主權區塊鏈”,主張國家站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對整個區塊鏈世界進行完全透明化的監管,您對這個觀點如何評價?

邸爍:我個人覺得“主權區塊鏈”的說法是某些人編造出來的,因為國家也沒有這樣的想法。

為什麼大力推廣市場經濟?就是因為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中央集權的辦法解決。市場經濟發展至今,事實證明它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激發生產積極性、提升效率和公平的手段。

對於區塊鏈,政府是希望杜絕無底線的作惡。比如幣圈現在基本“明搶明偷”,政府想遏制的是這樣會顯著引發社會不公的狀態。因為再這樣下去,很多信息不對稱的受害者被騙了以後就會去找政府,最後還是要政府解決。

而如果是有一定金融知識和抗風險能力的人,他們在裡面去博弈,政府也並不是太在意,它的底線在於你不要引起群體性的問題。

主持人:平衡點在哪裡?

邸爍:平衡點是在法律允許的框架下,國家去調取相應的數據,調之前可能會先經過司法程序。

當然,政府從某些行政執法的角度也可以去預先看一看,這個可以事先討論。

主持人:您整體的表達很溫和,幾乎不太下定論,這是為什麼?

邸爍:因為我是技術出身,覺得很多事不能太絕對化。任何技術只要方向走對了就會變得越來越好。一開始就很極端,其實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

我是理科生,當然並不是要貶低文科生。很多文科生為了讓他的觀點看起來很鮮明,很吸引眼球,有可能會不溫和、說出很霸氣的話,但這些話多半都有待商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