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 英勇善戰的冀魯邊、渤海回民支隊

冀魯邊區回民支隊(後稱渤海軍區回民支隊),是抗日戰爭期間活躍在華北東南魯北地區的一支少數民族抗日武裝。從誕生之日起,就與日偽軍展開了英勇鬥爭,立下了不朽戰功,在中華民族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史上,譜寫了光輝一頁。

創建時期的回民支隊

七七事變以後,日軍佔領華北大部地區,收買一些民族敗類、反動軍閥、政客以及大回奸馬良等,在北平成立了傀儡政府和偽“中國回教聯合會”,推行“以華治華”、“以回治回”的反動政策。1939年後,任敵偽滄(縣)鹽(山)新(海)“剿共”總司令、駐防韓村(今黃驊市區)的回奸劉佩忱,利用武力和偽“回教聯合會”宗教組織,對孟村回族聚居地區及冀魯邊區各地回族村落進行嚴密控制。他們大力鼓吹“中日親善”、“中日共榮”、“回回爭教不爭國”等賣國口號,強迫回漢族青年參加偽“皇協護民軍”,充當日軍幫兇。冀魯邊區回民支隊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創建起來的。

冀魯邊區是回漢族群眾聚居的地方,回民很多。日軍侵略者的鐵蹄踐踏中華國土,大回奸劉佩忱賣國求榮的可恥行徑,激起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無比仇恨,紛紛要求參加抗日救國鬥爭。滄縣縣長丁潤生和津南支隊六大隊長劉震寰,在分析形勢研究策略時,深感有必要建立一支打出民族旗號的回民武裝,粉碎敵人“以回治回”的陰謀。在專署會議上,丁縣長提出這個建議,並向邊區黨委、軍區正式報告。1940年5月,邊區黨委決定建立“冀魯邊區回民救國總會”和“冀魯邊區回民抗日大隊”,並指派王連芳、劉震寰二人分別負責“回救總會”和“回抗大隊”的籌建工作。7月20日,“冀魯邊區回民救國總會”在寧津縣魏家庵宣告成立,王連芳任總會主任,馮景恩任組織部長,丁溪野、韓道仁為正副宣傳部長,劉震寰為武裝部長兼敵工部長,張文林為副部長,曹奎為宗教事務部長,劉喜三為生活改善部長,李玉池為青年部長。根據軍區決定,在同次會上宣佈成立了冀魯邊區回民大隊。回民大隊初建時,由津南支隊和滄縣縣大隊抽調來的18名幹部戰士組成。其中津南支隊劉震寰、張文林、丁玉岐等12人,滄縣縣大隊劉金龍、張國民、韓景儒等5人,加上專署通信班韓道然,暫編為一箇中隊,丁玉岐任隊長,張國民(中共黨員)任副隊長。孫寶起、韓道然(均為中共黨員)、張景祥分別任一、二、三班班長,韓景儒、楊青山(均為中共黨員)、張寶田為各班副班長。為了擴大影響,於1940年8月1日,在滄縣東南部的新縣鎮(今屬孟村回族自治縣)清真寺廣場,召開有12個回族村莊群眾參加的慶祝大會,慶祝“冀魯邊區回民抗日大隊”的成立。劉震寰任大隊長,王連芳任政委,張文林為指導員。

回民大隊成立後,劉震寰與王連芳到軍區彙報工作,領取任務。軍區明確指示:一、宣傳共產黨的方針、政策,發動廣大回、漢族青年參加抗日鬥爭;二、積極建立抗日民主政權,鞏固抗日根據地;三、消滅敵人,壯大自己,發展抗日武裝;四、團結愛國人士,分化瓦解敵偽軍,建立鞏固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堅決消滅日本侵略者。軍區的指示,符合當時的鬥爭形勢和當地的實際情況,全體指戰員一致表示堅決貫徹執行。那時滄、鹽、新三縣不少回族群眾受回奸劉佩忱反動宣傳的影響,對黨的政策不大瞭解,怕接近抗日同志受到迫害。抗日政權還沒有普遍建立起來,大部分鄉村政權仍由舊人員掌握。一些宗教上層人物對抗日抱著懷疑觀望態度。廣大人民在日軍鐵蹄踐踏下,生活非常困難,有的人為生活所迫鋌而走險,當了“土匪”,有的步入歧途當了偽軍,形勢十分複雜。針對這種情況,回民大隊制定了行動計劃,即動員全體幹部戰士,劃分若干小組深入群眾,廣泛宣傳共產黨抗日主張和八路軍的性質、任務以及成立回民大隊的意義,發揚八路軍優良傳統,嚴格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維護群眾利益,幫助群眾解決困難;積極開展武裝鬥爭,利用各種機會打擊消滅敵人,充實壯大自己,擴大回民大隊影響;廣泛開展統戰工作,團結爭取開明士紳和宗教上層;根據各種不同對象,展開政治攻勢,做好爭取土匪的工作,爭取偽軍中的動搖者以及偽軍家屬。

在黨的領導和群眾幫助下,部隊不斷髮展壯大,不到一年時間,就從開始時的18個人發展到四五百人。為適應形勢的需要,1941年9月,軍區批准回民大隊升級擴建為冀魯邊區回民支隊,劉震寰任支隊長,王連芳任政委。回民支隊下設四個大隊和一個手槍隊。一大隊長兼政委張文林;二、三、四大隊長,分別由張文和、李玉池、劉喜三擔任,手槍隊長由張九江擔任。[page]

加強統戰工作 打開工作局面

回民大隊成立後,積極配合地方政權開展統戰工作,重點是爭取、團結上層人士,開闢新地區,發展和鞏固根據地。經過努力,先後爭取團結了一批開明紳士。如通過張文林中學時同學張子貞的關係,把他的胞兄、高級知識分子張福庭爭取到部隊中來。張福庭思想較進步,對舊社會不滿,對國民黨不抗戰更為不滿,對共產黨抗日主張和統戰政策表示衷心擁護,並毅然要求參軍。部隊決定任命他為回救總會武裝大隊參謀長。張福庭任職後,在動員收繳各村地主槍支、為部隊徵糧派款、動員群眾參軍等方面,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在開展統戰工作中,回民支隊還爭取團結了王橋的李蘭峰、道安的胡慶山、滕莊子的滕恩波、劉老人莊的蘆元明、西曹莊的劉景山、望海寺的孫海峰等。這些人都是當地有名望、影響大的紳士名流。通過做工作,他們向敵佔區人民宣傳共產黨抗日主張,為回民支隊採購槍支彈藥、布匹、藥品,動員敵佔區青年參軍等,做了大量有益於抗戰的工作。另外,回民支隊還通過關係,與投靠日軍的土匪頭子李景文暗結“城下之盟”,使其恪守“不打八路”、“不侵犯抗日活動”、“不干擾回民支隊去天津購買醫藥、布匹等軍用物資”的諾言,對抗日家屬起了一定保護作用。回民支隊政委王連芳親自出面,深夜私訪劉佩忱部偽軍團長馬永祥,對其曉以民族大義,指明前途,馬明確表示“身在曹營心在漢”,保證不破壞根據地群眾抗日工作,不危害抗日戰士家屬,與八路軍互不侵犯,並隨時提供敵人活動情報。在幾年的時間裡,馬永祥遵守諾言,對其所轄的一二十個據點的親信作了秘密部署,暗助八路軍。如孟村據點偽軍隊長段可欽,就曾受命容納八路軍敵工人員,掩護八路軍傷員(段後來率部起義,編入軍區部隊)。

充實領導力量 提高軍政素質

1942年2月間,軍區調六旅旅部直屬隊教導員劉濟民,十六團二營副營長、津南支隊參謀長何仕興到回民支隊任職。劉濟民為回民支隊副政委兼政治處主任,何仕興任參謀長。臨行前,軍區政委周貫五交代說:“這個支隊剛組建不久,作戰很勇敢,團結很好,有強烈的愛國熱情,但由於舊中國封建社會中大漢族主義的影響,使回漢兩族隔閡較深。目前,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貫徹民族政策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向題,你們到回民支隊去工作,不吃豬肉就是黨性。”還指示說:“在部隊中先組織青年組織,然後要建立黨支部,積極發展黨員,選拔一批出身好、思想純潔的青年去軍區教導隊學習,培養黨的幹部,還要積極做好群眾工作,建立根據地。”過了一段時間,軍區又先後派李子華到回支任政治處副主任(後任主任);李文學、辛文祥、石甦為大隊長;劉華、劉和香、蘆敏、谷沸水任大隊政委、政治指導員;張希珍、周德寶、劉三夫、潘書雲等分別為中隊長、文化教員,從而加強了部隊的領導力量,並相繼建立了比較精幹的政治處、參謀處(王立朝為參謀處主任)。在各大隊中培養髮展了一批優秀戰士為中共黨員,建立了黨支部,形成了堅強的領導核心。部隊還利用戰鬥空隙,進行政治教育、軍事技術訓練,提高了部隊戰士的軍政素質。為了培養基層幹部,除選送軍區教導營外,回民支隊也組建了教導隊,專門培訓班排幹部,調軍政素質兼優的幹部王紹卿、張樹金為指導員和隊長。

為了宣傳、組織群眾和維護群眾利益,各大隊建立了民運群眾工作組,負責部隊的群眾紀律檢查工作。支隊領導和黨員、幹部,在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方面起了模範帶頭作用。支隊長劉震寰吃了房東一點辣椒,房東拒不收錢,經工作小組宣傳八路軍紀律方才收下。房東激動地說:“自己的隊伍真好!”部隊所到之處,都與群眾建立了親密的魚水關係。

經過一段時間整頓,領導素質和部隊戰鬥力都有所提高。回民支隊抓住有利時機,依靠群眾,連續打了幾個勝仗。如在徐市、趙河、趙村、馬連莊等幾次戰鬥中,重創敵人。遭此打擊,一些據點裡的敵人聞風喪膽,再也不敢輕易出來搶劫了。

反“清鄉”、反“蠶食”、反“掃蕩”

1942年,敵人大力推行“治安強化運動”。滄、鹽、新三縣平原,西有津浦鐵路和運河阻隔,東臨渤海,南有日偽軍封鎖,北為敵屯兵重鎮天津,回民支隊陷於敵人四面包圍之中。敵人以封鎖溝、封鎖牆和四處密佈的崗樓據點圍困八路軍,採取“鐵壁合圍”和“梳篦”戰術,輪番拉網“掃蕩”,妄圖一舉消滅八路軍。這一年又遭旱災,根據地嚴重缺糧,抗日軍民以棗糠、黃菜盤子、樹葉草根度日,部隊有時一兩天吃不上飯。為了便於回民支隊活動,消滅敵人,保存力量,邊區黨委決定統一這一地區的領導,劃滄縣、鹽山縣和新海縣各一部分地區,共128個村莊,建立青城縣,作為回民支隊的根據地。以回民支隊領導人為主,組建起中共青城縣工委和縣政府。支隊副政委劉濟民兼任工委書記,地方幹部劉萬勇為副書記,委員有支隊長劉震寰、支隊政委王連芳、政治部主任李子華、地方幹部張石生(化名侯瑞甫),工委宣傳部長張迪生、敵工站長趙高亭、回救會主任孫志遠。政府縣長是支隊長劉震寰,副縣長為張石生。

建立青城縣後,八路軍統一調整群眾負擔,向敵佔區徵糧派款,供應回民支隊,從而減輕了根據地群眾的困難,受到群眾的擁護。部隊每到一地,群眾主動開門迎接,騰房子、搬被子、燒水、做飯、站崗、放哨,為部隊保密,親如一家人。

在敵人“分割”、“蠶食”、“清鄉”、“掃蕩”的艱苦歲月裡,回民支隊堅決貫徹執行上級指示,靈活機動開展游擊戰爭,狠狠地打擊了敵人。根據平原作戰的特點,提出“敵人有快速部隊,我們有人造山河”的口號,發動群眾挖抗日道溝,破壞敵人的公路交通。這樣反覆拉鋸,弄得敵人焦頭爛額。在開展游擊戰中,回民支隊化整為零,脫下軍裝換上便衣,平時小部隊分散活動,戰時集中。當時,支隊取消了中隊建制,改為小隊,每小隊12至15人,雖然減員不少,但部隊更加精幹、更加靈活。支隊時常通過敵工關係,駐進據點村內或附近村莊,白天隱蔽,晚上出來活動。有時住進東邊老百姓房裡,西邊老百姓都不知道。在隱蔽時,實行“三不打戰術”,即敵人不撩簾子進屋不打,不見敵人不打,打不到敵人不打。在極端惡劣和殘酷的環境裡,回支依靠群眾,保存力量,打擊敵人,終於勝利地渡過了1942年。

軍民魚水情

人民戰爭必須緊緊依靠群眾,這是毛澤東關於人民戰爭的基本思想。在抗日戰爭艱苦卓絕的歲月裡,回民支隊與人民群眾打成一片,建立了親如骨肉、情同手足的魚水關係,湧現出許多動人的事蹟。

1942年邊區大旱,抗日軍民生活非常困難,有時一天連一餐都吃不上,但群眾還是把僅有的一點米、一點菜、一雙鞋、一件衣服,奉獻給子弟兵。一次支隊副政委劉濟民生病,房東大娘把貯藏很久的5個雞蛋煮熟,說:“孩子,你就像我的親兒子,你為打鬼子拼死拼活,拋家舍業,你病了,我非常心疼,你吃了這幾個雞蛋,我才心安!”病中的劉副政委感動得流下熱淚。還有一次,支隊偵察員徐玉亭被“掃蕩”之敵包圍在村子裡,眼看就要被敵人捉住,正在井邊洗衣服的一位大娘發現後,忙說;“孩子,快把槍給我,敵人問你,就說你是我的兒子!”大娘剛把手槍坐在屁股下,一群日軍漢奸追過來,指著徐玉亭問大娘:“他是幹什麼的?”大娘理直氣壯地說:“他是我兒子,剛從地裡幹活回來。”就這樣,徐玉亭在大娘的機智掩護下脫了險。1942年春,有幾個回民支隊戰士和“回救會”十幾名幹部,被敵人包圍在鹽山縣回族堡壘村塔上,在危急關頭,群眾脫下身上的衣裳給他們換上。敵人把全村男女老少集合到街前廣場,發現鄉回救會幹部劉景亭(今名劉蘇政),年逾花甲的劉黑連老大爺挺身而出,說:“他是我的孫子。”敵人不信,嚴刑拷打劉大爺,打斷了他兩根肋骨,打得兩頰露著白骨,遍體鮮血,可劉大爺寧死也不改口,終於保住了我們的同志。敵人鐵蹄所至,人畜財物一掃而光,一個縣被分割成許多碎片,回支活動區域一再縮小,只能住在青紗帳中或破窯洞裡,活動在抗日溝裡,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仍有不少老百姓冒著生命危險送乾糧充飢。儘管環境險惡,但有了群眾的支持,回支如魚得水,在遍地是敵的情況下仍能活動自如。有次縣委在僅距據點一里多地的村子裡開了三天會,敵人也未發覺,可我們對敵人的活動情況卻瞭如指掌。有幾次敵人對回支駐地“掃蕩”,我們都是得到群眾的報告,及時突出包圍圈,安全轉移。

智取姚莊 奇襲辛店

姚莊據點建於1942年“五一”大“掃蕩”之後,位於滄鹽交界處,駐紮偽軍一箇中隊,裝備精良。此據點是敵人插在冀魯邊根據地中間的一個釘子,如不及時拔掉,就會嚴重影響八路軍活動。根據當時兵力裝備情況,只有智取,不能強攻。經過多次研究,一整套智取姚莊據點的戰鬥方案醞釀成熟,確定裡應外合,打它個措手不及。敵據點偽軍中隊有一回族班長叫張增起(後改名張福德),是青城縣土樓村人,春節前回家探母。回救總會幹部王光宇得知消息,借與張是親戚的有利條件,夜至張家,對張進行耐心的爭取教育工作。在張母的幫助下,張增起表示願意將功補過,答應給回支作內應。王光宇立即將此情況向回民支隊領導作了彙報。支隊長劉震寰連夜隨王趕到土樓與張會面,進一步瞭解據點內敵人部署裝備情況,並約定第三天(即1943年除夕之夜)拂曉3點(正值張帶班站崗)向據點發動進攻。部隊分工由支隊長劉震寰和副政委劉濟民率一大隊和手槍隊執行主攻任務,參謀長何仕興率四大隊埋伏在北二里大姚莊村邊接應。屆時,回支迫近據點圍牆,與張對上了聯絡信號,戰士們越過圍牆躍入據點院內,打開寨門,大部隊衝進據點。張及其親信分頭帶領回支戰士堵住偽軍各住房門口,一槍未放,全俘偽軍中隊長以下官兵共100多人,繳獲機槍1挺,小炮1門,手槍數支,步槍50多支。天亮前,回支放火燒燬據點,押著俘虜回到根據地。

辛店據點地處滄鹽公路戰略要地,坐落在回民支隊活動區中心,為我心腹大患。駐據點的偽軍無惡不作,時常捕殺抗日軍民,並割下人頭懸掛於圍牆上示眾。群眾恨透了這夥匪徒,稱之為“二鬼子”,紛紛要求我們撥掉這顆毒牙。該據點牆高溝深,戒備森嚴,只有門口吊橋可通。1943年春天的一天,我們借敵人強迫各村每天早晨往據點送米麵肉菜的機會,挑選張九江及手槍隊一批精悍隊員,扮成攜筐子、挑簍子、推車子送雞蛋、送肉、送米麵的老百姓,來到據點吊橋邊。敵崗哨信以為真,放下吊橋,張與手槍隊員大搖大擺地走進去,乘敵不備,躍上崗樓幹掉哨兵,從被窩裡揪出罪大惡極的偽軍隊長,當場處決。這場不到20分鐘的戰鬥,俘敵30多名,繳獲步槍30支,手槍5支,彈藥、給養一批。同年6月底,回支又採用同樣的方法,拔掉了新海蘇基據點(今海興縣城),我均無一人傷亡。

韓村伏擊戰

1943年6月,冀魯邊軍區司令員邢仁甫叛變,日軍和偽軍更加頻繁地對邊區抗日軍民進行瘋狂的“圍剿”、“掃蕩”,並增設了新海的小山、蘇基、丁村、許孝子等許多據點。面對這種險峻形勢,回民支隊跳出活動中心區域,採取游擊戰術,伺機消滅敵人。1943年8月,駐滄縣日軍旅團長長谷川與偽軍司令劉佩忱親率幾千人馬,並出動900多名騎兵,黑壓壓地來到了新海縣韓村(今黃驊市),企圖速戰速決,一舉殲滅抗日武裝。他們人困馬乏趕到集結地,八路軍主力部隊早已不見蹤影。回民支隊以小部隊出擊,採用麻雀戰術,對敵進行騷擾,東一槍,西一槍,打得他們暈頭轉向,吃住不安,將日偽軍幾千人馬拴在海邊捉迷藏。日軍士兵和東洋大馬水土不服,喝了海邊苦水,人馬均上吐下瀉,體力不支,失去了戰鬥力。敵軍無可奈何,只得撤退。撤退時,敵人猶如驚弓之鳥,體壯者爭相逃命,病弱者落在後面,稀稀拉拉,狼狽不堪,隊伍拖了幾十里長。回民支隊抓住戰機,馬上集結500多名精兵,埋伏於韓村東側公路兩邊。時近傍晚,敵掉隊的數百人進入伏擊圈內,指揮員一聲令下,戰士勇猛拼殺,打了個乾淨利落的殲滅戰,全殲後尾之敵,繳獲數百件輕重武器。已進入滄縣據點的日酋長谷川,驚悉後面的偽軍被八路軍伏擊,立即命劉佩忱回兵增援。劉率兵趕回韓村,為時已晚,只見到數百具偽軍屍體。

黎明前的黑暗

邢仁甫叛變以後,敵偽軍的活動更加瘋狂,回民支隊處在與日、偽、叛鬥爭的艱苦環境之中。此時,支隊長劉震寰率一大隊到外區執行任務,二、四大隊在原地堅持鬥爭,由參謀長何仕興統一指揮。不久,何參謀長帶四大隊到新、鹽公路以東活動,青城縣只留下二大隊隨縣政府在縣境內堅持鬥爭。1943年10月間,副政委劉濟民奉命赴清河區墾區老鴉嘴、老爺廟參加邊區黨委擴大會議。11月中旬,二大隊和縣政府一部分人員在青城縣境內陷入“掃蕩”之敵的重圍。突圍戰鬥十分激烈,雖一再突破敵人防線,但因寡不敵眾,支隊政委和縣政府人員與隊伍被敵人衝散。在同一天內,二大隊除手槍班、機槍班隨一大隊在外區執行任務未受損失外,其餘60多名指戰員中只有少部分脫險,有20多人傷亡,大隊長石甦負重傷後與指導員韓景正等共30多人彈盡被俘。支隊政委王連芳與副縣長張石生(即侯瑞甫)、副書記劉萬勇等均在另地被俘,兩個警衛員一死一傷。被俘同志被敵人自鹽山押赴滄縣東圈據點,在獄中和法庭上都表現得十分堅強,英勇不屈,視死如歸。副政委劉濟民開完會後,隨三分區李廣文、李雪炎、王道和等在信陽縣武工隊護送下,穿過敵人封鎖線,於一天深夜到達李店子村。由於敵人剛剛“掃蕩”過,村子裡被搶劫一空,幾十名抗日群眾被抓走,村裡的群眾情緒低落。劉副政委進村後,半天才叫開趙大爺的門。一見面趙大爺就說:“老劉啊(劉政委),二大隊前幾天被鬼子打散,全都被俘,連張縣長、劉書記都捉走了。今天敵人又來‘掃蕩’,說明天還來,你快走吧,這裡不保險啊!”劉副政委一行吃了趙大爺做的飯,稍事休息,便匆匆離開了李店子村,天明前,趕到鹽新公路以東一個小村隱蔽。剛進屋裡坐定,敵人30多名騎兵飛馳而來,在距劉副政委等藏身的房子百多米處下了馬,像要進村的樣子。劉副政委囑咐隨行的幾名手槍隊隊員:“敵人不進屋不打,打不死也不打!”恰在這時,村北響起了槍聲,敵騎兵馬上追去。劉濟民與手槍隊員連忙奔向村南抗日道溝中,安全脫險。

由於敵、偽、叛三方面聯合向抗日根據地“清剿”、“掃蕩”,形勢不斷惡化。根據形勢的變化,上級決定將冀魯邊區與清河區合併,建立渤海區。原冀魯邊區回民支改稱渤海回民支隊。1944年1月,青城縣與新海縣合併為新青縣(後為紀念黃驊烈士,改稱黃驊縣)。縣委書記由渤海回民支隊政委李援兼任,支隊長劉震寰兼任新青縣縣長,他與副政委劉濟民都是縣委委員。為了靈活機動、出奇不意地打擊敵人,部隊行動時都化裝成老百姓,戰馬換成小毛驢,把村子裡的狗都殺掉了,部隊進村鴉雀無聲,有時連房東都不知道。部隊白天隱蔽時組織開展文化教育,晚上給老百姓幹活,或到敵人據點周圍張貼標語、撤傳單。經過三個月的難苦奮鬥,回支終於渡過了困難時期,保存了力量。

趙高莊痛殲日偽 掛甲林收編偽軍

1944年3月,回民支隊一大隊、四大隊駐紮新青縣小山東面的趙高莊子村。上午,情報站高站長前來報告,韓村和小山據點日軍及200多名偽軍來回支駐地“掃蕩”。敵我力量對比有利於我,支隊領導決定打擊這股敵人。經過周密部署,回支迅速做好戰前準備,支隊長劉震寰和副政委劉濟民親自坐陣指揮。不到半小時,敵人就來了。當敵人進入回支陣地前的手榴彈投扔有效距離時,在前村的張文林一大隊首先開火,猛烈地射擊敵人,日偽軍被打得到處亂竄,支隊首長又令四大隊出擊,抄敵後路。敵人受前後夾攻,四處逃散,潰不成軍。四大隊政委劉華帶一個班衝向敵群,擊斃日軍七八個,繳獲歪把子機槍一挺,步槍一批。這是回民支隊第一次從日軍手裡繳獲歪把子機槍。這一仗打得很漂亮,鼓舞了部隊士氣,群眾歡呼跳躍,奔走相告。

1944年3月下旬,回民支隊駐紮高寨村休整。有一天,掛甲林村村長前來報告,自山東惠民夏窪據點下來一個偽軍中隊,北上天津小站由此路過,臨時住在掛甲林村。該部有一個叫名叫張鳳翔的班長,是滄縣小堤東村人(回民),願留在家鄉參加抗日部隊。回民支隊幾位領導認真分析,認為這股偽軍自行脫離日軍,有爭取的可能。若用武力解決則困難不小,一方面是其裝備比較精良(有3挺機槍、3門小炮、40支左右步短槍),另一方面是緊靠公路,距辛店據點很近,於我不利。最後決定,盡力爭取他們,先派人把張鳳翔找來面談。一天晚8點,張來到回支駐地棒張村,劉震寰、劉濟民、張文林聽取了張鳳翔關於該中隊內部情況的全面介紹。該部的核心人物是中隊長劉××和副隊長李連杰。他們原歸偽劉佩忱管轄,但因不是劉的嫡系,常遭排斥。近來又因與八路軍作戰受挫,遭劉佩忱疑忌,劉佩忱揚言要繳他們的槍。他們見八路軍隊伍日益強大,日軍漢奸大勢將去,所以借“掃蕩”機會脫離敵人,想到天津拉勢力。張鳳翔表示願意在內部活動,爭取他們加入抗日隊伍。張回去後,積極進行活動,第二天回報說爭取活動順利,請回支速派人來談判。當天下午,一大隊政委張文林帶一中隊長丁玉起趕到掛甲林談判,偽中隊劉隊長等6個人已在村頭等候。張文林說:“我代表八路軍回民支隊來歡迎大家,對你們的行動表示熱情支持,並與大家商量今後的問題。”對方劉中隊長表示同意參加抗日,但對有些事很擔心,比如如何對待他們過去的錯誤,全中隊能否被拆散,願回家能否被批准等。張文林按照黨的政策和支隊領導的決定,開誠佈公地作了答覆,如既往不咎,保持建制,回家發給路費等。對方聽後放了心,決定加入回支。根據上級指示,將他們改為回民支隊獨立大隊(後改第六大隊),任命原偽中隊長劉××為大隊長,張鳳翔為副大隊長。在黨的領導和教育下,該部成為名副其實的人民武裝,後來屢次與敵作戰,證明是一支有戰鬥力的部隊。

三戰樹軍威

1944年4月的一天下午,據地下情報站報告,羊二莊據點一股偽軍約40多人開往小山,下午3點路經曹莊子。支隊領導立即決定,由參謀長何仕興率領五大隊設伏作戰。下午,敵人果然準時到達回支埋伏陣地。何參謀長一聲令下,五大隊全線出擊,殺聲震天,打得敵人抱頭鼠竄。回支繳獲意大利機槍一挺,步槍20多支。從此,羊二莊據點的偽軍,再也不敢輕易出來騷擾。

是年10月,回民支隊駐大趙村,偵悉韓村據點10多名日軍和一個偽軍中隊出來搶糧,決定設伏花寨,消滅這股敵軍。劉震寰和劉濟民帶一、五大隊埋伏在花寨村東道溝之內。下午3時,敵人開過來了,雙方打響後我們才發現情報有誤,敵人參戰人數光日軍就120多人,還有偽軍400多人,敵近三倍於我,戰鬥異常激烈殘酷。一大隊在南北溝內截擊敵人,同日軍展開了肉搏戰,機槍都打壞了。五大隊咬住偽軍,打得天昏地暗。一直激戰到天黑,日軍丟下幾十具屍體落荒而逃,我軍窮追不捨,一直追到羊二莊據點。這一仗共斃傷日偽軍近200名,活捉日軍士兵森田。回支也陣亡40多人,重傷30餘人。這場聞名邊區的激戰在回民支隊戰史上開創了以少勝多的光輝戰例,受到了軍區的通令嘉獎,贏得了人民群眾的高度讚揚。回民支隊在這場戰鬥中打出了軍威。自此以後,敵人再沒敢出動“掃蕩”部隊來根據地進行報復性騷擾。

1945年2月,劉震寰、劉濟民率回民支隊一、四大隊準備攻打齊家務。齊家務是天津敵人直接統治之地,設有脫產、著裝的民團總部,管轄青縣、靜海、新海三縣接壤地帶的五六十個村莊,有20多個脫產和不脫產偽民團據點,共2000多人槍,配有十數挺機槍、小炮,被敵人視為天津和根據地之間的一道安全屏障。回民支隊奉命配合軍區部隊,承擔主攻齊家務偽民團總部據點的任務。接受任務後,支隊長劉震寰率部隊宿營浮河南岸孔家店村。這時,滄縣夏莊子偽警察袁世昌(齊家務人)由夏莊子回家路過此地,被回支抓住,經過教育,袁表示願意立功贖罪。我們與袁洪鈞約好聯絡辦法,還讓他給民團頭目袁黃雪、袁池輯帶去了一大隊政委張文林的勸降信(這兩位均是張在滄縣二中時同學)。春節期間的一天夜裡,按軍區總的部署和進攻時間,八路軍各部隊向齊家務之敵發起總攻。我回民支隊幾個大隊疾進到齊家務村邊,通過內應打開寨門,順利進入該村。部隊迅速包圍了偽民團總部和偽團長的家,經過談判,偽團長被迫答應起義參加抗日,其所轄20多個民團據點,一夜之間被全部解放。部隊在齊家務村住了5天,經過教育整訓,將起義民團編為回民支隊減北大隊,任命趙秉瀚(原偽民團團長)為大隊長,鄭慶霖為教導員,袁洪鈞、袁世昌為副大隊長(兩月後趙在與日軍作戰中犧牲,袁世昌繼任大隊長)。

五日三捷 威震浮河

1945年5月2日,滄縣偽軍季虎臣部隊到夏莊子“掃蕩”,並沿浮河向回民支隊一大隊駐地吳莊子進犯。回支佔據有利地勢,乘敵行進不備,予以迎頭痛擊。敵人亂成一團,向西逃竄,我軍乘勝追擊,一直把敵人趕過浮河。5月4日拂曉,敵軍又向一大隊駐地鄭家口子進犯,被遊動哨發現。回支迅速進入陣地,並派一箇中隊繞其背後斷其退路,待敵接近後猛烈開火,前後夾擊,打得敵人落荒而逃。5月6日,青縣偽自衛團來北自來屯“清鄉”。中午,回支一大隊派出二、三中隊對其實施包圍攻擊。敵人受到奇襲亂作一團,僅半小時就結束了戰鬥。除少數在院外的敵人外,其餘200多人全被斃俘,繳獲機槍l挺,八二迫擊炮1門,步槍30多支。5天之內,回民支隊接連打了三次勝仗,震懾了浮河兩岸三縣的敵人,受到軍區通令嘉獎。群眾稱之為“五日三捷,威震浮河。”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八路軍集中優勢兵力力掃頑抗之敵。支隊參加解放無棣城,消滅了國民黨頑固派六旅張子良部,隨後又解放了陽信、惠民、小安城、鹽山、慶雲、新海韓村、埕口子等城鎮。不久,回民支隊接受中央軍委命令進行整編,挺進東北,踏上了新的征程。

張文林 劉濟民口述 王建西整理

(劉濟民,建國後曾任上海衛戍區副政委等職;張文林建國後曾任中央黨校教務處長等職;王建西,孟村縣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