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重文轻武"潮流下,清朝皇室为何重视尚武精神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在中国固有的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之下,贯穿了很大一截儿历史进程的,就属"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了。不得不说,这也是我国曾经一度尚文轻武和重礼轻争的一个非常明显的表现了。自从汉武帝进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国就已经逐渐的开始进入一种"重文轻武"的局面,并且曾经还一发不可收拾的主导着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成为了国家统治的风气。

从那以后,先秦流传下来的尚武精神,也慢慢的趋向于衰落,最终甚至于石沉大海。然而,这样的儒家学派的教育理念,却是根深蒂固的存在在中国漫长而又难熬的封建社会当中,且一直都受到了士大夫阶级和普通民众的青睐和认同。

再加上,满清族人入关之后,大概是出于一种对于汉人的防范和恐惧心理,又有计划、大规模的对汉族遗留下来的尚武精神进行了大肆的消磨,将一切想要反抗的武士精神扼杀在了摇篮里,以这样的手段来巩固满清王朝的统治和地位。

事实上,尚武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凝聚强盛的发展的巨大推力,而一个国家能不能达到强盛的地步,则是需要文武结合,一张一弛的来进行相辅相成的推动。然而,晚唐直至五代时期,都还沉浸在"重文轻武"的儒家思想禁锢当中。

终于,作为名扬千古的明君,康熙皇帝玄烨在他的统治期间,确实出现了非常积极的尚武精神的重视,统治阶级也开始明白尚武精神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也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于是,康熙皇帝加强了对于皇子、皇室众人以及八旗子弟们尚武精神的培养和发展。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虽然这远远不及鸦片战争爆发后,作为战败国的中国,社会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对于尚武精神强烈的触动和冲击,但是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尚武精神的发展,扭转了一部分的不利局面。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原本被众人推崇的尚文轻武的儒家思想已经被一些进步人士推上了客观批判的巅峰,康熙皇帝的做法也正式的开启了近代尚武思想的大门。

一、 清皇室对尚武精神的重视程度

1. 通读儒家经典,以文学养身

康熙皇帝本身的文化素养就是极高的,他对汉文化的继承和学习都是非常出类拔萃的,更是对汉文化中的儒家经典很感兴趣,且精通阅读、了悟其意。

所以,康熙皇帝在为皇家子弟,特别是自己的皇子们的教育方面,竭尽可能的去邀请名师,来进行系统的辅导,使得皇子们在汉文化的接触和学习上非常正规,也为之后的治国、安邦、定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这里,我们就不难看出,

康熙皇帝作为帝王的远见卓识。

1687年的时候,是康熙第二十六年,这一年的康熙在畅春园当着满汉的大臣们,对自己的六位皇子进行了严格的学习考核。康熙帝首先是让大臣汤斌随意的指定一些儒家经典中的章节,让皇子们进行诵读,并且解释其中的深意。

随后又让六个皇子一个接一个的诵读了很多篇儒家文学,没有一个皇子出了纰漏,就连逐字逐句的进行解释,都是侃侃而谈的从容不迫,这也让大臣们对这几个皇子高度的赞扬和夸奖。在这里,我们更是不难看出,康熙皇帝对皇子们的学习情况了如指掌,以及对儒家经典的重视程度。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2. 练习弓马骑射,以武治天下

在弓马骑射的方面,康熙对于皇家子弟的要求尤为严格。单单是学习和涉猎还不足够,康熙皇帝要求他们必须要精通才行。事实上,作为满族的男子,弓马骑射本身就是必备的技能,同时,也是满族一直以来发展和流传着的传统。

康熙皇帝在继承这一传统的时候,更是直接将这作为了立国之本,把武学视为立国安邦的基础和保持、巩固满族贵族地位的优势所在。所以,在这一的基础之上,康熙皇帝为了保持和维护本民族的弓马骑射的传统不被人们丢弃、遗失,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手段,以求加强皇室宗人以及其他的八旗子弟、贵胄之家的弓马骑射的教育和培养。

再加上,康熙本人对于弓马骑射本身就是非常热爱的。曾经年少的康熙帝,在父皇顺治帝的教育下,还给他指派了一位专门的技艺高超的侍卫——默尔根,作为他的弓马骑射的老师,专门的负责康熙皇帝弓马骑射的教育和训练。因此

,康熙皇帝青少年的时候就已经可以换弓、策马、射候。有文献记载,康熙皇帝十有九中,就足以见得康熙皇帝的弓马骑射的功夫是多么的优秀了。

二、 清皇室对尚武精神的重视的原因

1. 继承传统,巩固统治

康熙皇帝可以说是比较的明是非的,他对于先祖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部,以及皇太极重创了明军非常了解,对于顺治帝以小克大的完成了中国大陆初具形态的统一历史,也是有着深刻了解的。在这样的基础上,康熙帝觉得,如果想要进一步的进行开拓,更加的发展祖祖辈辈的基业,进一步的巩固好清朝的统治地位,就一定要加强皇室众人和八旗子弟的武功才行。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在康熙帝的思想和概念里面,要以勇猛无前的士气,作为清王朝稳定统治地位的坚实的后盾才行。所以,他在制定关于皇子教育的"家法"的时候,极力的主张对武功的培养,将重点从"重文轻武"变成了"文治"和"武治"双管齐下的兼并基础之上。

2. 改变科考,培养人才

在以前的时候,康熙皇帝的先祖们刚刚入关,为了顺应当时的科考制度,很多的人就放弃了传统的那些弓马骑射的技能,转而去争夺起了文官事物,因为这样可以使得他们更加快速的升迁,这就导致了传统的弓马骑射逐渐的开始有丧失主权的危险了。

所以,康熙帝在积极地鼓励八旗子弟们报考的同时,又命令兵部的人先去考察他们满语和传统的弓马骑射,并且提出了硬性的规定,即必须要通过了弓马骑射的考验和检查,才可以入闱。这也可以看出,康熙帝对于尚武的维护和重视程度。文武兼并的考察方式,也使得朝臣们逐渐的开始平衡,

不再是以前一味地去追逐文官地位的局面了。

3. 文武双全,君主先行

康熙提出政策要求后,进一步加强了对皇子们尚武精神的培养。首先,弓马骑射是皇子教育的必修课。康熙在阅读儒家经典后,在其中安排了骑马和射箭的训练,并穿插了文化研究。这对于久坐不动的年轻皇子来说也是一个科学合理的安排。

根据《礼记》可以知道,康熙打算在皇子学习的庭院之间设立射箭场地,以方便骑马和射马的练习。还有室内射箭馆,如西安宫,以确保皇子们射箭活动不受天气影响而学习。这些皇子中有许多优秀的弓箭手,如皇太子皇长子胤提、皇三子胤祉。这其中,胤提只有7岁时就能追打老虎,这就表明康熙在培养儿子的勇气和尚武精神方面有着帝王般的学识和胆略。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在康熙的儿子中,熟悉射箭和枪法的是皇三子胤祉。晚年,康熙还带着他的皇三子胤祉在热河打猎。他甚至亲自和皇三子胤祉一起参加狩猎活动,证明了自己的"宝刀未老",也在群臣面前展示了皇三子胤祉高超的骑射技巧。

4. 磨炼胆识,率兵作战

1716年11月(康熙五十五年十一月),63岁的康熙,在谒陵结束后,也带领许多皇子参加了冬狩。皇子们背着箭和弩,前往北方寒冷的地方打猎,以期锻炼他们的勇敢和智慧。康熙对皇子骑马射术的训练,不仅训练和提高了皇子们的骑马射术,而且增强了他们的体质,磨练了他们的意志。

同时,在狩猎过程中,他们也培养了指挥军队的军事技能。值得一提的是,在康熙的众多王公中,十四皇子胤祯是最擅长弓马骑射的王公,而他指挥军队的军事技巧也是最优秀和突出的

。这一点在他带领军队西进、击败准噶尔军队并收复西藏时得到了证明。

三、 小结

康熙对诸皇子弓马射箭的培养是有目共睹的,这也直接影响了八旗军的尚武精神。同时,康熙还在特种兵种中加强了摔跤、射箭、刺虎等武术技能的训练,如八旗军、善扑营、火器营、虎枪营的年轻士兵都发展了一身的武术,进一步促进了康熙和甘龙年间清朝的经济和军事发展。

在康熙皇帝的影响下,乾隆皇帝还加强了对八旗子弟骑马和射箭的训练。对于一些骑射技艺不足的王侯,乾隆皇帝亲自指派大臣或王侯进行季度骑射和满语考试。乾隆皇帝在紫禁城技术中学的入口处建了一个射箭亭,以此来鼓励后代永远记住骑马和射箭。这体现了清代中前期对传统尚武精神的弘扬和继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