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刺穴放血治疗眩晕症 手到病除

  眩晕是临床一种多发疾病,以机体对事物感觉障碍为主诉的临床疾病。古代医家认为引起眩晕的病因主要有情志、饮食、体虚、外伤等方面;其病理变化不外虚实两端,虚者为髄海不足,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空,故又有"无虚不作眩","无痰不能作眩","无风不作眩"之说。眩晕为临床常见症状,可见于西医多种疾病,如美尼尔综合征、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贫血等,病情缠绵,反复发作。传统医学治疗眩晕极具特色且行之有效,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运用百会点刺放血治疗本病,往往有血出眩晕即止之显著疗效,现介绍如下。

刺穴放血治疗眩晕症 手到病除

  患者取坐位,医生站在患者一侧或身后,于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取百会穴,然后以左手食指、拇指分开穴位处头发,使头皮绷紧,常规消毒后, 右手持三棱针迅速点剌3~5下,然后双手食指、拇指从穴位周围向百会穴处挤压,使针刺处尽量多出血,出血量以挤压后针孔处不再出血或很少出血为度,后用消毒干棉球擦拭。隔日治疗1次,5次为1疗程。临床上放血次数应视患者病情轻重而定,轻者1次放血后即感头目清利,如释重负,重者可重复做2~3个疗程。

  百会穴为百脉所会、阳气所聚之处,具有宜通气血,调整阴阳,振复阳气,疏通经络,淸窍除眩之功效,为治疗眩晕之要穴。张从正在 《懦门事亲》中说道:"出血者,乃所以养血也。"该规点提示了放血疗法具有补虚泻实双相调节作用,其一,放血可泻血中之邪,使血发挥其正常的运载、濡养等功能;其二,剌络放血,气血通畅,新血乃生。另有现代研究报道,刺络放血可以降低全血黏度、血小板聚集率及改善微循环等,能通过神经、体液系统的调节作用,完成对血管收缩、血液黏稠度、血管通透性、血液灌注等诸多系统的调节。故眩晕症采用百会放血疗法,可使人体气血阴阳调和,从而达到扶正祛邪之目的,收到较为满意的疗效。虽然放血疗法治疗本病疗效显著,但在临床操作中还要掌握放血量,不宜过多,尤其是虚证时更要注意,以防虚脱。此外,还要査明原因,明确诊断, 敢视原发病的治疗。

  另外可结合中医特色:药品(如眩晕灵胶囊、三眩定晕汤加减方剂)足浴、刮痧、拔罐、推拿等治疗,可起到事半功倍之疗效。

  眩晕灵胶囊主要成分:天麻、葛根、钩藤、丹参、川芎、僵蚕、半夏、茯苓、甘草等多种中草药组成。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6粒,一日3次。

  功能及适应症:健脾利湿,滋肾平肝。适用于头昏头痛、恶心呕吐、耳鸣耳聋、脑供血不足、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美尼尔氏综合征等引起的眩晕。

  眩晕灵胶囊组方依据:方中以天麻、葛根为君药,钩藤、丹参为成药,川芎、僵蚕为佐药,半夏、茯苓为使药。天麻定眩至晕,葛根升举阳气而通督脉,解痉平肝;钩藤平肝潜阳;丹参活血养血,化瘀通络;川芎、僵蚕通络活血,平肝熄风;茯苓安神定志;半夏降痰浊、镇吐。诸药相合,标本兼治,令肾阴得补,肝阳得平,痰浊能化,血脉通畅,眩晕自愈。眩晕灵胶囊具有显著的活血、解痉、宣痹之功效。不但能治疗眩晕本身,还对眩晕相关的一系列症状有效,通过益肝补肾,可以减轻耳鸣。并通过降逆止呕作用消除恶心、呕吐、时吐痰涎、脘腹胀满等症状。有效地促进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消除周围软组织水肿及炎性病变,松解血管神经的压迫,使脑部供血不足得到改善,从而血管神经营养得以正常代谢,使大脑供血良好则诸佂自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