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8 非遗在身边——妙龄少女,跟着盲人学说书

1978年5月,改革开放大幕还没有拉起,但人心思改,潮流涌动。

在陕州三道塬,扬着尘土的沟坡土路上,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姑娘,领着6个柱着拐棍,背着乐器的盲人,他们一字形排开,后面的人按着前面人的肩膀,或拽着衣襟,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张汴公社北营大队走去。晚上,他们将在大队部的场院里,为乡亲们演唱当地的一种古老曲艺——陕州锣鼓书。
非遗在身边——妙龄少女,跟着盲人学说书

这个梳着两个羊角小辫,穿着土布衣衫的小姑娘,名叫秦仙绸,是大营村秦家庄人。从小喜爱唱歌唱戏,在父亲的指点下,学会了拉二胡,而且拉的像模像样,父亲为此感到很自豪。

想不到的是,让父亲骄傲的姑娘,却一跺脚,跟着说书的人走了!把秦老汉气的几顿饭都没吃。
非遗在身边——妙龄少女,跟着盲人学说书​​

原来曲艺队在秦家庄演唱锣鼓书《分家记》时,主演盲艺人王小丑,怀抱着四股弦,踩着脚板,拉着说着,踩着唱着,不时还停下拉弦,用右手摸索着桌子上的锣、镲,“当当当”,“嚓嚓嚓”敲打一阵。书中的道白唱词,用的都是当地土话,真逗人!四股弦拉的人心里痒痒的,很服帖,怪过瘾哩!那锣镲声好像两口子吵架,火星直冒。最让秦仙绸着迷的是王小丑那高亢的音调,就像在云层里悠荡着,一个音能拐七八个弯。赢得观众阵阵掌声和北方汉子特有的吆喝声。
非遗在身边——妙龄少女,跟着盲人学说书

会拉二胡的小姑娘发呆了。她在想象,如果她坐在桌子正中,像王小丑一样,那些观众也会对她鼓掌欢呼,那该多美呀!

事情就是这样的凑巧。县文化馆长李树滋,是曲艺队的创始人和主管领导,这天他也随着曲艺队下乡了,想为曲艺队物色一些年轻人,为清一色的盲艺人,增添一点活力。他和王小丑正好被派在秦仙绸家里吃饭。
非遗在身边——妙龄少女,跟着盲人学说书​​

吃饭时,秦老汉夸耀自己的闺女二胡拉的有多好。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李馆长让小姑娘拉了一曲,确实不错。便问“如果让你进曲艺队,你愿意吗?”“愿意!”连想都不想,秦仙绸满口答应。一旁的秦老汉听了,瞪了闺女一眼,厉声说“小娃家,知道个嗦!还不快走!”

第二天,秦仙绸找到李馆长,要进曲艺队。李馆长打心眼里也喜欢她,就让她回去跟父亲商量。
非遗在身边——妙龄少女,跟着盲人学说书

那里有商量的余地啊!刚开口,父亲“啪”的一个耳光就甩过来了,打得她脸上,红一道,白一道的。“你也不看看说书的都是些嗦人?你不嫌丢人,我还嫌丢人!你要去,永远不要回来!”打的绝情,说的更绝情。

可铁了心的姑娘做的也绝情,一跺脚,走了,两个月都没回家。


非遗在身边——妙龄少女,跟着盲人学说书

秦仙绸的性格很倔,认定的事,十头牛也拉不回。在曲艺队,她嘴巴很甜,一个劲地叫着“师傅”,要师傅教她拉四股弦,教她踩脚板,教她打鼓,教她敲锣打镲,反正什么都想学。而且谁教她,她就给人家洗衣服。就这样,一年不到,秦仙绸就坐到王小丑桌子旁边,拉二胡,顶角色了。
非遗在身边——妙龄少女,跟着盲人学说书​​

曲艺队有个小姑娘,还是个明眼人!这成了新闻啦!有个老太太不相信,遇到村里说书,专门蹭到桌子跟前,盯着秦仙绸左瞧右看,不时装作无意,用手在她面前晃一下,然后,看她眼珠子动不动。确定不是盲人后,老太太在秦仙绸肩膀上拍了一下,然后,竖起大拇指。

秦仙绸顶住了父亲的打骂,顶住了社会上嘲笑,也换来了盲艺人的信任,度过了最艰难的学徒时期,很快也成了台柱子。
非遗在身边——妙龄少女,跟着盲人学说书

那时,曲艺队实行工分制,依据水平高低评工分,根据工分多少,进行分配。最高的是王小丑,每场10分,最低的还有6分。秦仙绸从6分很快升到了8分。每分能领1.8元,每场能领十几元,一天要说个两三场,就能领四五十元。这在当时可算高薪了!县委书记也领不到这么高的工资。

秦仙绸很聪明,把挣到的工资大部分交给家里,而且尽量抽空回家帮助父亲干农活。慢慢地,父亲看到孩子书说的这样好,也比以前懂事了。对孩子也理解了,不再说她了。

村里的人看到秦仙绸在曲艺队,挣了那么多钱,由原来的嘲笑变成了羡慕,第二年,曲艺队又进了两个姑娘,群众称为“曲艺队三姑娘”。
非遗在身边——妙龄少女,跟着盲人学说书

1982年,曲艺队解散,秦仙绸被分到县棉纺厂当女工,后来到县电业局工作,任局办秘书。2005年,多才多艺的秦仙绸调到县文化馆,任副馆长,负责非遗保护工作。

2007年,陕州锣鼓书被河南省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王小丑被省文化厅评为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因秦仙绸是在职文化干部,按当时规定不能评传承人。
非遗在身边——妙龄少女,跟着盲人学说书

时过境迁,原来的锣鼓书是当地群众精神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载体,现在的锣鼓书,已经濒临消亡。在国家非遗保护大背景下,锣鼓书的演唱成了回顾过去,猎奇欣赏的独特的文艺表演形式。返回过去,无可能也无必要,保护传承好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见人,见物,见生活”就足够了!


非遗在身边——妙龄少女,跟着盲人学说书

现在,一到双休日,秦仙绸就带着她的锣鼓书班子,在陕州地坑院景区,有板有眼地为游客说唱。古老的多年不见的锣鼓书又回到了群众中间。原来的盲艺人,只剩王小丑和李转周两人了,而且年老多病。传承的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在秦仙绸肩上,她虽然已过“知天命之年”,但仍精神充沛,字正腔圆,赢得了全国各地游客的称赞!
非遗在身边——妙龄少女,跟着盲人学说书

锣鼓书已经成为陕州地坑院景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游览地坑院,必看锣鼓书,成为了各地游客的共识,成为地坑院对外推介的响亮的广告词!

多亏李树滋馆长的远见卓识,多亏当年妙龄少女秦仙绸的跺脚一走。

当初是锣鼓书成就了秦仙绸,现在是秦仙绸传承了锣鼓书。
非遗在身边——妙龄少女,跟着盲人学说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