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8 李保国:太行新愚公

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技术,太行山片麻岩山地综合开发治理技术,富岗苹果,绿岭核桃……这些技术也好,品牌也好,都凝聚着一个共产党员辛劳的汗水。

他就是我国知名经济林专家、山区治理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河北省特等劳动模范、河北农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创造了太行山低山片麻岩区“聚续”生态农业工程技术,利用深眼闷炮技术疏松下方土后蓄水,把周围的土层充填到沟里,下雨时,雨水也能汇进沟中得以保留,树木成活率由10%提高到90%。这项技术,使140万亩荒山因此披上了绿装。在前南裕,过往的8000亩荒山秃岭变成“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山顶洋槐戴帽,山中果树缠腰,山下梯田抱脚,森林覆盖率90.7%,植被覆盖率94.6%,获得联合国“全球生态五百佳”提名。

那时李保国所研究的还只是如何让山区绿起来,工作中他发现群众更期待富起来。如果发展经济林木,不就很好地把二者结合起来了吗?为彻底改变山区“旱、薄、蚀、穷、低”的面貌,李保国直接帮扶村庄40多个,间接带动百余村庄发展,技术示范推广总面积上千万亩,先后取得研究成果28项,推广36项实用技术,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使山区增收35.3亿元,形成10万亩苹果生产基地、百里核桃产业带、万亩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

1999年,李保国来到临城县高胜福的3000亩丘陵岗地实地查看后,肯定地说:“这地方可以治理。”随后一个多月,他带着技术团队从土壤、气候、水利条件和市场需求等多个方面展开研究,确定种植核桃的发展方向。2000年,李保国亲自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引进6个核桃品种和11个山核桃品种,从国内其他地方引进13个优良核桃品种,进行了多次的嫁接组培实验。

从3月下旬开始,他每天背一个水壶,从上午10点盯到下午4点,中午在树底下啃两个馒头就算一顿饭了。一个多月,天天如此,别人心疼想替换他片刻,他一口回绝:“关键时刻我必须盯好,错过了,要耽误一年时间。”

李保国:太行新愚公

李保国在为山区果农讲解果树修剪知识

2003年夏,正在进行人工干预实验,突降大雨,李保国用伞护住核桃新苗,自己则任凭雨水浇打。还有一次,爱人郭素萍因病住院,需要手术,李保国得知后虽然非常着急,但实验正处关键时刻,只打电话安排了一下,自己仍留在基地。那几天,人们只是觉得他眼神游移不定,却不知发生了什么。

经过5年的努力,李保国成功培育出国内最优质的品种——绿岭薄皮核桃。继而,李保国创造了核桃的矮化密植技术,实现了壮枝挂果、连年丰产,仅在邢台市薄皮核桃年产值就超过20亿元,被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尹伟伦教授认定为国内首创。2009年,他支持的“太行山优质核桃产业化技术及深加工系列产品开发”项目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科技研究的选题上,李保国有一句名言:“脱贫为科研出题,科研为脱贫解难。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他主持研究的“深眼闷炮”控制爆破松土蓄水技术、隔坡沟状梯机械整地技术、太行山片麻岩区“蓄、集、整、改、排”防洪减灾工程技术、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技术、优质无公害草果栽培技术、绿色核桃配套栽培技术……都为山区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他发现现有节水灌溉设施在山区应用时有灌水时间不匀、灌水量不匀的问题,竟对机械产生了兴趣,研发出一项国家发明专利——溢流式小管出流节水灌溉系统,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1996年8月,一场特大洪水刮走了内丘县岗底村200亩保命田,山上的果树也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害。李保国随省科技救灾组进村查看灾情后,带着爱人扛着行李卷就住进了岗底村。

从1996年到2003年,李保国许多时候都吃住在岗底。李保国倾注心血,不断摸索,岗底的几千亩山场栽种了20万棵苹果树,不断总结,形成了128道苹果生产管理工序,实现了优质无公害苹果生产的标准化,打造出远近驰名的“富岗”苹果品牌。他的“河北省太行山片麻岩区防洪减灾工程技术研究”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北省片麻岩山地综合开发治理技术”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30多年来,李保国先后承担了数十项国家和省级科研课题,取得28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8项,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完成《北方经济林栽培学总论》等9部教材的编写工作。

按照李保国研究的128道工序生产出的“富岗”苹果,果型、着色、个头像一个模子脱出来的,极受市场欢迎。那时候整个河北省还很少见苹果套袋技术,“套上不烂了吗?”村民不接受。李保国自掏腰包买来16万个果袋,在果园里搞实验:“套袋减了产,赔了是我的,赚了是大家的。”

村干部说,赔了干部偿还,李保国摇头拒绝:“你给我上保险没用,人们怀疑的是我。”

为了让村民掌握技术要领,他抻着他们的胳膊找角度,捏着他们的手腕找力度,常常一个多钟头才能教会一个人。秋天,套袋苹果果型端正,又大又红,五六两的每个卖到10元,八两以上的能卖到50元,甚至100元,比那些果皮厚、锈斑多的没套袋的苹果价值高出几倍十几倍。这下子,农民才真心服了。第二年,村民购买果袋160万个,第三年,1800万个。

李保国一身农民打扮,他细心地揣摩农民的心理和语言。他说:“我变不成农民,农民就变不成我,这是教学相长的规律。”他真诚地融入百姓中间,用他们听得进、听得懂的语言,使其快速地接受和掌握新技术。

李保国:太行新愚公

李保国在讲解果树管理

教农民疏花疏果,他说:“一棵果树所供给的营养有一定的限量,打个比方,10个馒头10个人吃,一人只能吃一个,谁也吃不饱。如果10个馒头5个人吃,一人两个,大家就都饱了……这和计划生育的道理是一样的,孩子多的家庭负担重,如果就一个孩子,上学就业、盖房娶媳妇就省劲多了,所以,果树也要实行‘计划生育’。”

教农民剪枝,他总结的口诀通俗易懂,简单易记:“去掉直立条,不留扇子面。”“见枝拉下垂,去枝就留橛。”

每次培训,李保国都会留下手机号码,他撰写的一些普及栽培知识的书籍,也都印上电话号码和电子信箱,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只要农民打电话,他马上解答,有时农民电话里说不清楚,他就不辞辛苦直接到现场去查看指导。他手机中的900多个联系电话,农民朋友的就有三四百个,其中不乏“栾城杨核桃”“平山西北焦核桃”“宁夏苹果”“江苏核桃”“洛阳高核桃”这样的名字,是不同地方的农民打电话咨询而没说清楚自己的姓名,李保国只好这样记下来,以便随时指导和了解效果。

2016年4月10日凌晨4时,李保国心脏病复发,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年仅58岁。

李保国去世前的48小时,是这样度过的:4月8日上午,在顺平县参加省科技厅举行的山区开发会议,会议结束后赶回保定,立刻召集课题组成员开会讨论,为第二天在石家庄召开的3个项目的验收会做准备。下午3点会议一结束,便自己开车带课题组成员奔赴石家庄,忙碌到晚上10点,仍不放心的他一一敲开课题组成员的房门,确认每一个环节:“验收表做好了吗?”“专家投影仪准备好了吗?”4月9日,星期六,验收会临近中午才结束,他又赶往一个果树节水灌溉项目的会议。晚上,返回保定,9点多,他还通过电话与南和县红树莓产业园负责人周岱燕电话沟通采摘园的事情。

李保国去世前的2016年的101天,是这样度过的:外出62天,行程近8000公里。这年的腊月二十九,李保国、郭素萍夫妇从外地赶回家中,商量着明天买点儿什么年货过年时,突然意识到今年没有年三十,两人在清锅冷灶的厨房不禁相视苦笑。还好,亲家打来电话,邀请他们过去吃了顿年夜饭。初二开始,就陆续有人找到家里,咨询开春后的果树栽种管理事宜。初五到初八,两人驱车冒雪跑了张家口的2个村、承德的7个村。这时的李保国已经饭量骤减,几乎不吃肉,中午只就着咸菜吃几口米饭,晚上就着咸菜喝碗粥。大家都劝他去医院好好查查,可他说忙,就是不肯去,劝急了,他就说:“活着干,死了算。”

这是他一生的写照!

他最爱的就是治山,最高兴的就是看着山里百姓富起来。为了治山,他什么苦都能吃,什么罪都能受,顾不了自己的身体,拼着命地干。1998年,他被查出患有严重的糖尿病。2007年,他又被确诊为疲劳性冠心病。一般情况下,医生讲解病情都不让患者在场,郭素萍却特意叫着他一起听,希望医生能帮助劝服他把节奏慢下来,别再拼命。李保国当时答应了,可回到工作中,就把医生的嘱咐忘得一干二净了。后来他说:“我还这么年轻,我还有很多事儿呢。不做事,那太空虚了。”

多少人劝他:“慢一点,慢一点。”他总说不行:“这个点讲完了,下个点还等着呢。”多少次,上午在基地指导完,午饭都顾不得吃,带上点儿干粮就往下一个点赶,留都留不住:“我晚吃会儿不要紧,不能让农民等我,农民见到我,心里就踏实了。”在基地,他爬沟过坎,大步流星,讲课示范,他精神百倍,毫无病态,但回到保定的家,常常连上楼的力气都没有了,甚至去500米外的儿子家也开车,因为实在走不动。他不是不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也不是不知道身上两种病的危险性,正因为知道,他才更努力,做得更多,多帮一个点,就多给了一群人希望啊。

他担任着河北省核桃、苹果两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理事长,不拿一分钱工资,不持一份股份。就是他的发明专利,也从没想卖出去赚钱,而是走到哪里都免费教给当地企业和农民应用这项技术。他说,国家给我发着工资呢,一个月八九千元,吃不清,一个共产党员,计利当计天下利。他不追求金钱和地位,最大幸福就是怎么把山治好,把树种活,把果结好,干成些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儿!

链接:

李保国(1958.2-2016.4.10),武邑县人,河北农业大学原教授,中国知名经济林专家,山区治理专家。 1981年2月毕业于河北林业专科学校,2005年1月获得中南林学院森林培育学博士学位。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时代楷模,被誉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