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疫情結束後首件事?52%的家庭選擇買房

從疫情開始到今天,


據塞拉維在疫情期間發起的調查統計,5266個家庭中,高達52%的客戶在疫情期間萌生了置業計劃


疫情結束後首件事?52%的家庭選擇買房


確實,租的房子回不去,空間狹小憋出病,父母同住快要瘋……


疫情期間,無數人同時思考的一件人生大事,就是買房!比如以下三位:


為解決身份象徵,想買房:


疫情結束後首件事?52%的家庭選擇買房


為完成婚房需要,想買房:


疫情結束後首件事?52%的家庭選擇買房


還有為解決家庭矛盾,想買房:


疫情結束後首件事?52%的家庭選擇買房


然而,房產固然人人想要,可是一線城市房價高,城市大,究竟何處是歸家?

疫情結束後首件事?52%的家庭選擇買房


1.真正能夠提供足夠購買力支撐的,是主城區,周邊地區通常是接受主城區的輻射和外溢。


但,輻射和外溢是有極限的。


一旦超過外溢的極限,就意味著買房的主力人群發生了變化。


以北京為例,主城六區的房價均價是6.8萬,在5-9萬這個區間;


而偏遠的延慶、密雲,同屬首都範圍,卻只有一二萬的均價,


是北方二線城市的房價水平,但交易量卻遠遠不及二線。

疫情結束後首件事?52%的家庭選擇買房

(紫色代表交易量)


靠近北京通州的燕郊,是河北省的一個小鎮,房價卻也能到1.8萬,且交易相對活躍,


正得益於這裡有許多來自北京的白領階級的購買力。


—— 這些人大概月收入一萬上下,對他們來說,北京的房價太高難以企及,


而燕郊可以到北京上班,房價也能承受得起,可以買到面積相對更寬裕的房子。


粗略判斷,燕郊至少有一半的購買力是由“北漂”貢獻的。


如果再遠一點,比如挨著北京房山區的淶水縣,


在這裡,北漂購買力幾乎消失,房價就恢復到普通北方縣城的水平,7000左右。


2.


以上是事實基礎。


那麼,這個外溢的極限是怎麼判斷的呢?


通常我們認為,距離市中心30公里,是一座大城市發展到一定程度後通勤半徑的極限。


放在北京,就是六環內的範圍。


疫情結束後首件事?52%的家庭選擇買房

(北京六環)


注意,這裡說的是中心,是絕對市中心,不是次中心,也不算副中心。


目前,國內能到這個通勤半徑的只有少數幾個城市。


根據滴滴發佈的數據,國內出行半徑最大的城市是北京,為31.7km,


東邊的極限就是燕郊。


疫情結束後首件事?52%的家庭選擇買房

(北京出行地圖)


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北京房價地圖中交易量密集的區域,跟這個出行範圍幾乎是重合的,


—— 出行能到的地方,才有人居住,才有房地產市場。


3.


如果是二線城市,這個半徑還要繼續縮小。


還是參照滴滴的數據,部分重點城市的出行半徑如下:


疫情結束後首件事?52%的家庭選擇買房

(製圖:房十二)


可以看出,


出行半徑最大的一個梯隊,是北京、上海和深圳,超過了30km;


個別強二線城市,如成都、杭州、天津,以及佛山、東莞這兩個廣州、深圳的“跟班”,半徑也接近30km(28km以上),


其中,廣佛、深莞融合發展,主城區城市建設上兩個城市幾乎已經連城一片,極大地延伸了佛山、東莞的出行半徑。


疫情結束後首件事?52%的家庭選擇買房

(廣州和佛山、深圳和東莞主城區連成一片,中間沒有割裂帶;

深莞中間的綠色是山)


其他二線城市則基本都在25km左右,有的甚至不足20km,與嘉興、惠州這種一線城市的衛星城相當。


—— 衛星城出行半徑大,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某個方向上與一線城市的融合。


比如惠州,惠陽區已經和深圳東部在城建上融為一體,有價值的區域,也正是在這個方向上。


疫情結束後首件事?52%的家庭選擇買房

(深圳龍崗和惠州惠陽)


4.


對於買房來說,城市的出行半徑是一個非常好的參考指標。


可以認為,一個城市的出行半徑代表了她的通勤極限,也就是城市的有效投資半徑。


用時間來算,單程通勤一線城市1.5小時,二線城市1個小時。


下轄的非限購的遠郊區縣,通常在這個範圍之外,


比如,廣州的增城、從化,杭州的臨安、富陽,南京的六合、溧水...都很難接受主城區的輻射,


如果在這些地方買房投資,未來接盤的基本上就只有區縣內部的本地購買力。


升值空間和流動性都相對有限。


另外,因為這些區域不限購,在購房政策嚴格時,部分投資屬性的購買力會被驅趕過來,使得房價上漲,


但這是被扭曲後的價格。


一旦限購放鬆,最先收到衝擊的,就是曾經的非限購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