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 第一次鴉片戰爭,道光皇帝如果一直打到底,能不能擊敗英軍?

第一次鴉片戰爭,是近現代中西方之間的首次正面交鋒,200多年來一直強調以弓馬立國的滿清八旗,在英軍威力強大的洋槍洋炮面前,簡直被打懵得亮瞎了眼。

兵法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但清政府沉浸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中,始終奉行閉關鎖國政策,唯一的通商口岸“廣州十三行”,也僅僅停留在對外物資交流的貿易層面,所以對海外西洋的政治變革、軍事科技發展所知甚少。

第一次鴉片戰爭,道光皇帝如果一直打到底,能不能擊敗英軍?

清政府對英國極度缺乏瞭解,表現在鴉片戰爭的戰略層面上,就是道光皇帝和林則徐試圖在正面戰場一舉消滅所有的來犯之敵。

這顯然不符合當時的敵我雙方優勢對比。

林則徐早在虎門銷煙之時,就已經預料到英國可能的軍事報復行動,於是在廣州沿海一帶,佈置了相當強勁的海防力量。這一招的確唬住了英國人,他們轉而選擇北上襲擾其它沿海城市。

幾千裡海岸線,清政府不可能處處嚴密防守。英軍憑藉快船利炮,遊走於各個戰場,往往能在局部區域範圍內形成以多勝少的兵力優勢,戰略主動權完全掌握在了英軍手中,他們想打哪裡就打哪裡。

而停留在馬拉車馱水平的清朝軍隊,行軍基本靠雙腿,主戰場優勢一點沒佔到,還總是被英軍在海岸線四處點燃的戰火牽著鼻子走,辛辛苦苦緊趕慢趕開到戰場,以逸待勞的反而經常是外來的英軍。

即便英軍有幾次在陸上停下來與清軍正面對峙,死守正面猛攻快打衝鋒戰術的清軍,也突破不了英軍由大炮和火槍封鎖的防線。

因此,無論是沿海炮臺與英國艦隊的遠射對轟,還是陸上兩軍擺開陣勢的正面對決,都是有利於英軍洋槍洋炮遠距離殺傷優勢的發揮,而不利於清軍的戰法。

如此一來,道光皇帝急於將英軍驅逐甚至打敗的想法,就很不切合實際了。

第一次鴉片戰爭,道光皇帝如果一直打到底,能不能擊敗英軍?

但是,在船快、炮利、火槍性能優良的英軍面前,清軍難道真就一點辦法都沒有了嗎?

答案肯定是有!

單就軍事戰術來說,英軍跨海遠征,最大的優勢是海軍艦隊,因而他們選擇與清政府對決的主戰場是東部各個沿海城市。但是,以艦隊為單位的襲擾形式,在當時的後勤補給條件下,很難形成足夠多的人數規模,用以支撐長久的內陸攻防消耗戰。

實際上,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遠征軍人數最多的時候,也只有2萬來人。

雖說英軍的洋槍洋炮,對陣清軍的長矛、弓箭擁有著很強的裝備優勢,但武器的代差仍可以用合適的戰術去彌補。

比如抗日戰爭時期彈藥匱乏的八路軍伏擊日軍,往往都是丟幾顆手榴彈、放幾排槍,然後衝入敵陣與日軍攪在一起,讓日軍的飛機、大炮、機槍等先進武器等發揮不出作用,不得不與八路軍打白刃戰。

相比之下,清軍完全可以利用主戰場熟悉地形的有利條件,放棄沒有勝算的遠距離大炮對轟,將英軍引入遠離海岸的內陸地帶,採用伏擊、夜襲等作戰手段給予英軍最大的白刃格鬥殺傷。

這點在廣州民眾的“三元里抗英之戰”中,有過十分成功的戰例。藉助夜色、大雨和複雜地形掩護的偷襲,一幫農民反而打出了比清軍在正面戰場更好的殲敵效果。

第一次鴉片戰爭,道光皇帝如果一直打到底,能不能擊敗英軍?

此外,仔細觀察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起因,是清政府派出的欽差大臣林則徐,以雷霆手段禁止了利潤豐厚的鴉片走私貿易。

英國為什麼向清朝輸入鴉片?

說白了就是英國的工業品在中國沒有什麼消費需求,而中國的茶葉、絲綢、瓷器卻是英國社會必不可少的消費品,英國只能直接拿黃金、白銀套購中國的商品。等到歐洲社會的金銀大量流入中國,存量趨於枯竭的時候,英國人突然發現他們可以通過向中國輸入鴉片,來換取中國的商品,甚至套購先前流入中國的金銀。

從這個層面理解,鴉片戰爭純粹就是一場“貿易戰爭”。英國人花費大量軍力遠征清政府,目的也是為了延續鴉片貿易和進一步打開中國的消費品市場。

清政府要是瞭解英國人的戰爭目的,斷絕任何茶葉、絲綢、瓷器等消費品向英國的輸出,同時在軍事上輔之以不與英軍正面交鋒的拖延戰術,那麼時間一長,首先撐不住的恐怕就是英國人了。

戰爭曠日持久,中英貿易斷絕,而且中國市場遲遲不能打開,這樣無利可圖的戰爭,估計英國國內的民眾都能把內閣政府給活活罵倒臺。

反觀清朝這邊,對中英貿易的依賴程度可就低得多了。反正以往都是閉關鎖國,頂多不要廣州十三行的商業利潤算了,其它的也不影響老百姓正常過日子。

由此可見,第一次鴉片戰爭,道光皇帝要是堅持打到底,儘管會遭受比較大的損失,但最終拖垮遠征的英軍,還是有很大的勝算。

第一次鴉片戰爭,道光皇帝如果一直打到底,能不能擊敗英軍?

然而,對清政府內部政權穩固的擔憂,又使得道光皇帝極不願意看到與英國人的長久對峙局面。

有清一代,儘管最高統治層極力彌合社會矛盾,但白蓮教、天地會等反抗勢力始終存在,尤其自乾隆晚年和嘉慶期間開始,社會矛盾日益尖銳。此時若與英國人長久糾纏,說不定就會有國內的反抗勢力趁機而起,點燃社會矛盾劇烈爆發的導火索。

日後席捲江南半壁的太平天國運動,洪秀全、楊秀清等人就是趁清朝內憂外患之機,聚合底層赤貧百姓搞起的武裝起義。

對清政府來說,洋人只是要他的錢,而來自國內的造反可就是要他的命,非要把清朝皇帝從龍椅上給拉下來不可了。於是在這樣“攘外必先安內”的思想指導下,害怕丟失政權的清政府,也就失去了與英國人死磕到底的信心。

讀者們,如果喜歡本文章,請點關注轉發收藏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