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製造“一羽不能加”的環境才是“借力打力”的訓練方法

“借力打力”中的前一個“力”是指力的方向,後一個“力”是指僵化。感覺不到力的運動方向“借力”免談。

“一羽不能加”延伸後應該是一種訓練方法。說白了是一種“守株待兔”的環境,這種環境不是太極拳所獨有的,是武術的一個共性,如果槓桿是兩個點起作用那麼第二個接觸點就是這種“守株待兔”的環境。99%的習武的人們沒有在意識上訓練製造這種環境。太極拳是從第二個點開始製造“守株待兔”的環境的也就是第一個接觸點,同樣第三個接觸點繼續製造。太極拳的第一個點是支撐點,就是雙腳“互根”。

製造“一羽不能加”的環境才是“借力打力”的訓練方法

借力是從第二個點開始的,有了這種訓練意識後面原理都是一樣的了,意思就是你在這個方向加一羽的力量就將為我所用了(誇張了,要求這一羽的力量能夠傳到同側的支撐點才能用,所以需要“松”到腳)。我只需要把第一點處理好(支撐點),訓練體察槓桿第二點(接觸點)的力的方向走切線就OK了。(少林寺武術易筋經洗髓,道教形意拳樁功站樁)一般來說梢節除了用“鞭梢勁”直接用於打擊點外,更多的用途都是靠滑動接觸為中節在意識上製造“一羽不能加”的借力環境,“沉肩墜肘”的意識也尤為重要,如果說胯是虛實能轉換的關鍵的話,“沉肩墜肘”就是上下能整體的關鍵。

同側的肘與胯合帶動了同側的小腹上翻,使對方的力直接通過接觸點傳到同側的支撐點上,這為虛同側的胯借力的前奏,說“一觸即發”就是支撐點一觸即虛胯完成的。所以接觸點與支撐點合為了一個點才能完成“一觸即發”的借力。

製造“一羽不能加”的環境才是“借力打力”的訓練方法

就對方的力臂而言,通常有意識的點(我的要害)與其支撐點會形成瞬間僵的力臂(如果對方不想打我身體則不會形成力臂),而這中間的任何點都是借力的接觸點(當然是離自己越近的點代表對方力臂越長借力效果越好),所以在訓練中是我梢節滑動接觸對方(也叫斜面接觸)為中節(可以是腕、肘、肩)製造“一羽不能加”的環境。(少林寺武術易筋經洗髓,道教形意拳樁功站樁)這個環境 首先是意識訓練而不是對抗訓練,先對抗訓練則在拼體力,不會有結果。意識訓練達到“一觸即發”了才互相定位喂勁,定位喂勁達到“一觸即發”了才隨機喂勁,隨機喂勁達到“一觸即發”了才對抗性訓練。

沒有製造“一羽不能加”的環境的意識則不能“借力打力”,離無招勝有招差距太遠了。

如果真喜歡武術的話,建議大家站樁,練練樁功。這是現在很多人都驗證過的,比較認可的較好的健身、上功方法。用無極樁修正身法,混元樁進行換勁,然後三體式或者太極拳套路練勁,經過進一步練勁用勁,效果非常顯著。

想想中國傳統武術,文化內涵豐富,博大精深。這種現代很多人難以理解的深邃,被膚淺的認為落後!由中醫及武術,我心痛哉!很多習武的人,對傳統武術莫名愛好,但卻缺少明師指引,難以客觀正確的認識武術,即便是自己修煉,由於中國傳統武術自帶文化屬性,很多地方很多竅要,非指點無法突破。正因為傳武的誤解氾濫,急需撥亂反正,我師兄應眾人邀請,提筆著書,成《傳統武術答疑解惑錄》一書,廣傳武術思想,點破修煉竅要,為廣大愛好者答疑解惑,幫助廣大愛好者瞭解武術,練習武術,其拳拳之心實為我等欽佩!師兄常說,雖水平有限,但也願做法佈施,以弘武道。知我者為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有緣得見者,望惜緣!

製造“一羽不能加”的環境才是“借力打力”的訓練方法

製造“一羽不能加”的環境才是“借力打力”的訓練方法

製造“一羽不能加”的環境才是“借力打力”的訓練方法

製造“一羽不能加”的環境才是“借力打力”的訓練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