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崇禎皇帝是怎麼用17年的時間把大明王朝給敗光的?

雖說歷經萬曆、泰昌、天啟三朝後,明朝的形勢已經不能和巔峰時期相比,偌大個帝國已經處處是隱患。但和其他的亡國之君相比,崇禎面對的情況簡直不知道好到哪裡去了。

崇禎皇帝是怎麼用17年的時間把大明王朝給敗光的?

大家來看崇禎登基時的情況,國家還算穩定,軍隊也都聽命於皇帝,皇帝有重要官員的人事任免能力,沒有流民作亂,努爾哈赤也死了,還有經濟繁榮的江南地區做後盾,這種情況,換做其他的亡國之君,怕是做夢都要笑醒。

崇禎皇帝是怎麼用17年的時間把大明王朝給敗光的?

1.清除閹黨擴大化打破政治平衡

崇禎上臺後,殺魏忠賢一人還不夠,還要繼續擴大化清除閹黨,且不說有些閹黨當初只不過為了逃避東林黨的迫害而被迫加入閹黨,還有一些連真正的閹黨都算不上,不過是為魏忠賢立了一座生祠而已。這些人,抓的抓,殺的殺,曾經的真正能辦事的官員,全都不復存在。閹黨一除,緊跟著東林黨做大後把持朝政,朝政更是每況愈下。

2.頻繁更換高管

崇禎在位十七年,殺了18個首輔,換了50個大學士。整個政府,終崇禎一朝,都沒有形成一個穩定的領導班子,而後來上位的官員,沒什麼治國經驗不說,一個個還都沒等到熟悉朝政,就被換下。

3.多疑,不信任武將

崇禎皇帝是怎麼用17年的時間把大明王朝給敗光的?

無論是袁崇煥,還是孫傳庭,這些當世最有能力的武將們,崇禎總是猜忌。前方將士賣命,後方皇帝還整天對你疑神疑鬼,這仗還怎麼打?

4.急於求成

崇禎皇帝是怎麼用17年的時間把大明王朝給敗光的?

每個方案制定之後,我們崇禎皇帝總是急於看到成效,如果看不到,這位皇帝就會催促或者換人。接任的人肯定不會按部就班的執行之前的政策,而是冒險投機求勝,這樣以來本來可以徐圖後進、慢慢轉好的情景便一下子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崇禎皇帝是怎麼用17年的時間把大明王朝給敗光的?

5.朝令夕改,政策不能一如既往的執行

朝堂之上,主和與主戰派之間搖擺不定,是先平流民還是先復遼東始終沒有定論。整個大明朝本就得了重病,還要兩線作戰,最終拖垮了自己。

6.不肯主動擔責,總是讓下屬背鍋

崇禎皇帝是怎麼用17年的時間把大明王朝給敗光的?

與後金議和、遷都南京這兩件事就可以看出來,崇禎太過於愛惜自己的羽毛,不肯擔一點責任,背一點罵名。

7.外交策略

崇禎皇帝是怎麼用17年的時間把大明王朝給敗光的?

崇禎初年拒絕了蒙古聯盟的請求,令蒙古諸部徹底倒向了後金。在李自成、張獻忠之間也沒有玩合縱連橫,導致二人一步步做大。流民和後金之間,以明朝的國力只能打一個,他卻要兩個都打。

8.不送太子去南京

當初移駕南京之事雖然黃了,但太子是可以送往南京做監國。如果太子去了南京,那麼南明就不會有因繼承人引發的種種內鬥了。南明在延續150年,也不是不可能。

9.文武百官有功無賞,犯錯重罰。

到了後期,滿朝文武,再沒有人願意為崇禎盡心盡力辦事了。導致這個現象發生的原因就是崇禎對下屬要求太苛刻,你把事辦好了,仗打勝了,那是你應該的。如果你一不小心事辦砸了、仗打輸了,下大獄都是你幸運,等著你的,多半是要人頭搬家。

10.廢罷廠衛,文官集團百無禁忌

崇禎皇帝是怎麼用17年的時間把大明王朝給敗光的?

廠衛用好了,對國家還是有好處的。因為有了廠衛的監視,文武百官有了禁忌,辦事就會盡職盡責,貪汙、結黨營私這一類事件,就會得到有效遏制。

治理國家這件事上,不怕你懂,也不怕你不懂,就怕你不懂裝懂。若是崇禎不插手一些具體的事務,而是找一個穩定點哪怕相對平庸的內閣來處理朝政,恐怕大明朝也不會那麼快玩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