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5 大败局13:一代将星 无故出走 科龙之谜 至今未解

各位书友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大败局,大败局下册跟上册不一样,上册基本上都是自己把自己玩死的,下册则更多都是政企关系出现了严重问题。比如科龙电器。

1984年是的某一天,广东顺德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人,竟然凭借双手攒出来一台双开门的冰箱,这个人就是潘宁,当时他还是一个乡镇的基层干部。他之所以要造冰箱,与镇政府的支持分不开,后来成立了乡镇企业,这家电冰箱厂的品牌就是大名鼎鼎的容声!潘宁就是厂长。

乡镇企业那个年月就是土鳖的代名词,根本上不了厅堂,去北京西单商场卖根本就进不了大门,想在央视做广告,也得不到上级的批示。而容声电冰箱问世不久,全国掀起了电冰箱大战,潘宁的珠江电冰箱厂是最不起眼的一家。但凭借着过硬的产品质量,和国人抢购电冰箱的热情,珠江电冰箱厂几年后却也不逊色于国企。光固定资产就8000万,进口设备占一半,他们的原则就是谁的生产线好就进口谁的,一时间形成北海尔,南容声的双雄争霸格局,潘宁能有今天的局面,跟顺德政府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当时全国家电3成在广东,顺德占了半壁江山,主要就是电冰箱,空调,热水器,电风扇,微波炉的制造中心。而容声,美的,万家乐,格兰仕成为了中国家电的四朵金花。这些都是顺德政府的有意为之。就是要打造中国的家电之都。

1992年南巡讲话之际,邓小平参观了珠江电冰箱厂,一度不敢相信这是乡镇企业?随即感叹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名言。而随后容声冰箱也是十分争气,一举多得销量第一的宝座,而且一坐就是8年。但容声在这期间也面临着一个相当敏感的问题,潘宁要退休了,这个厂子到底是谁的,今后该听谁的?理论上是潘宁创办的,但产权属于镇政府,潘宁不是企业家,只是一个人事任命。所以1994年潘宁另辟蹊径,他将企业变身为科龙集团,创立科龙品牌进军空调,他的谋划是科龙是企业的,借此摆脱对于政府的控制。但问题是镇政府也不傻。96年科龙电器香港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香港上市的乡镇企业,融资 12亿,这也激发了潘宁的雄心,他随后四处攻城略地。又是建设生产基地,又建物流中心,还投10个亿在日本神户建立了科龙技术中心,当时潘宁想的就是要建造一台百分百自主知识产权的冰箱,他已经不想再攒冰箱了。

97年科龙营收34亿利润相当高,达到6.6亿,科龙一度成为中国最佳管理公司。利润,科研,明星企业家,他已经成为中国制造冉冉升起的希望之星。但此时潘宁接到一个命令,让他的科龙去收购华宝空调。

这家华宝空调也曾经是顺德的明星企业,销量一度全国第一,但不知道是哪个领导脑子跑水,这么好的企业非得要嫁给一个港商,而且还是18亿的资产,卖给一个5亿资产的港商。港商拿1000万就控制了公司。这让管理层无法接受,于是纷纷抵制,经营一度混乱。销量下滑,结果1年后港商说他搞不定,所以不干了。说他们投入了14.2亿,愿意承担1亿损失,其他的13.2亿要华宝和顺德如数归还。这让顺德感到非常的窝火,要知道这么一折腾,华宝的市场地位被格力给抢走了。可谓元气大伤,在顺德某些领导眼里,需要给华宝的事找个接盘侠才能避免自己当上背锅侠。于是科龙就是这个倒霉蛋。

潘宁也知道这是一个烫手货,但政府色诱他,说只要替领导背了锅。就批给他一个深圳上市的指标。于是潘宁妥协了。98年10月,科龙和华宝合并。但谁都知道这是走个过场,华宝被最后抛弃只是时间的问题。但有些事大家不知道,甚至事后也完全不知道。就在合并后2个月,潘宁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辞职了,而且是裸辞,辞职后就选择了移民加拿大,此后再也不过问科龙的任何事情。那么这是蓄谋已久的吗?有人说不是,整个98年他都在全国各地考察,甚至要收购一家成都的军工厂当成新的生产车间。这种突然辞职,马上移民而且从此再也不问世事,很可能是感受到了威胁。而且还是不小的威胁。但很可惜,直到现在这都是个未解之谜。

潘宁之后,科龙开始了一场革命。接替潘宁的王国瑞组织了一场大规模转型,涉及2000人的调整,压缩人员35%,让整个科龙开始进入保守的发展,降低投入的同时也降低了利润。你很难说这场变革对或者不对,因为找不到参照物。只能从结果上来看,科龙革命之后,资产状况下降是不争的事实。2000年6月,王国瑞也出人意料的辞职,然后容桂镇长许铁峰接任,一个当官的来管企业,继续革命,折腾来折腾去很快科龙电器就开始亏损了。第二年更是巨亏6.78亿。一家管理起家的明星企业,却因为经营管理不善而亏损,堕落速度还如此之快,确实让人唏嘘不已。

科龙的亏损主要原因就是坏账太多,形成了 财务黑洞。成本上升过快,曾经海信总裁周厚健还夸奖过科龙的毛利率高达30%,而同期海信只有7.73%之所以这么高的毛利率是因为潘宁所坚持的高品牌高价格战略。而且也还有庞大的制造业规模效应。但随着潘宁出走,科龙动荡这一切全都不复存在。

正当科龙混乱不堪的时候,一个梦想家闯入了视野,这就是一个曾经的科学家顾雏军。

顾雏军这个人也是从村里走出来的,他这个人很自负,上研究生的时候就看不起导师了,说我搞的东西,他能懂一半就不错了。30岁就发明了个技术据说可以让电冰箱和空调节能20-40%,而且还不用氟利昂。这让当时的潘宁很感兴趣,有过一定接触。但最后很多人说他这东西不过关,合作不了了之,顾雏军也找不到买家,理论界总是不承认他,说他是假理论。于是卖技术不成,只能自己干个空调厂,生产小康牌空调。一开始不错,每台能赚1000块钱,3年下来也赚了1个亿,但很快94年惠州市技术监督局认定为不合格产品,把它的厂子生生给查封了。

随后顾雏军北上,建立一家无氟制冷剂工厂,名字就是随后大名鼎鼎的格林柯尔,后来顾雏军时来运转,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环保实用技术推荐产品,2000年格林柯尔香港上市,融资5.46亿元,本来是一个挺好的发展历程,但顾雏军非要在这个上面再吹一把牛逼,他硬要说自己1989年就接受英国合作伙伴邀请,在英国创办格林柯尔,然后又在华尔街做投资银行,然后格林柯尔是最贵的产品,占有25%的欧洲市场,10%的北美市场,50%的亚洲市场,反正就是胡吹一通。一开始还真没什么人理他。

但背景吹牛这个大家还能忍,他的业绩也有点玄乎,说上市第一年就实现利润2.69亿,营收3年里增长了3300倍,震惊了整个香港。随后21世纪经济报道跟他撕逼,说他的所谓业绩是大量的虚假合同。2001年10月31日,全国各大媒体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得到一条消息,名不见经传的格林柯尔成为了科龙的第一大股东,顾雏军以5.6亿收购科龙电器20%的股权,当时大家觉得顾雏军抢走了一块大金砖,但顾雏军却是宝宝心里苦,他们显然被骗了,当时签约的时候有人告诉他科龙只亏损1个亿,后来2个月后告诉他亏损可能6个亿,然后用4个月做了一个审计,发现科龙亏了15个亿,这简直有种日了狗的感觉。银行此时的态度也是180度大转弯,对于科龙只收贷不放贷。

那么,这样一个科龙是否还有救,顾雏军真的是被坑了吗?关于科龙的故事咱们明天接着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