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太上皇”這一職位,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政治與權力

導語:堯舜的禪讓為後世稱讚,這種禪讓叫做

外禪。在封建社會政治環境中演變出了另一種禪讓方式——內禪。與外禪不同,內禪是讓給同姓子弟,隨之而來衍生出一個職位——太上皇。歷史上的太上皇們讓位的原因各不相同,境遇也不一樣,這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政治與權力的因素呢?

今天筆者就為大家解析一下“太上皇現象”以及太上皇背後的政治權利因素。

一,太上皇

1,“太上皇”是什麼

太上皇全稱太上皇帝 ,是皇帝之上的皇帝 ,一般由在位皇帝的父親充任 ,是皇權與父權相妥協的產物。在大多數情況下 ,做太上皇的人先做皇帝 ,然後將帝位讓給兒子 (也有例外 )。辭書的解釋是:皇帝的父親,叫太上皇帝,簡稱上皇。

2,“太上皇”怎麼來的

太上皇制度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的趙國,當時正值壯年的趙武靈王傳位給太子何,而他自稱為主父(當時還沒有太上皇這一概念)。“太上皇”一詞最早出現於秦代。秦王嬴政統一中國後 ,自號始皇帝 ,追封其父秦莊襄王異人為太上皇。實際上異人並未當過皇帝 ,被封為太上皇也是身後之事 ,所以他還不能算是真正的太上皇。而在歷史上明確出現“太上皇”的名稱,是漢高祖劉邦尊其父為太上皇

“太上皇”這一職位,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政治與權力

二,當太上皇背後的政治權力因素

皇帝寶座是極具誘惑力的,坐上去誠然不易,而下來也非常之難,要麼病死於龍榻,要麼被另一個“英雄”武力趕下臺 。活著能讓出皇帝寶座—哪怕是讓給自己的兒子,畢竟很難得。要知道在封建社會中 ,皇帝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是多少野心家夢寐以求的目標 ,為什麼還有人放著皇帝不做呢? 分析一下這些太上皇們的退位原因 ,大體上有六種情況:

1,因個人因素,真正自願退位

這一類型共有 5人: 北魏獻文帝拓跋弘、北周宣帝宇贇、唐睿宗李旦 ,宋孝宗趙昚,清高宗愛新覺羅· 弘曆。其中尤以北周宣帝宇文贇退得最為情願: 他嫌當皇帝要上朝 ,妨礙他縱情行樂 ,即位僅一年後就讓位於太子 ,從此更加無拘無束 ,逍遙自在。其中清高宗是雖然退位但是權力還在自己手中。

“太上皇”這一職位,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政治與權力

2,被逼迫退位

唐高祖李淵是這一類型的第一人。 李淵稱帝后 ,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 但其次子李世民比李建成更有才能。 武德九年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 ,殺掉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李淵被迫封世民為太子 ,隨後又禪位於他。

宋光宗趙惇也是被迫退位的。 宋孝宗趙昚退位後 ,由趙惇繼位 ,但趙昚與趙惇關係不好 ,在皇后李氏挑唆下 ,對趙昚極不孝順。趙昚生病他不去探望 ,死後他稱病不出來主持治喪 ,引起朝臣不滿 ,最後由太皇太后下詔令趙退位 ,皇子趙擴即位。

西遼末主耶律直魯古 ,是被迫退位的太上皇中極為特殊的一個。西遼末年 ,社會矛盾激化 ,乃蠻部首領屈出律乘機發動叛亂 ,俘獲耶律直魯古。屈出律逼耶律直魯古讓位給他 ,但仍沿用西遼國號 ,並封耶律直魯古為太上皇。耶律直魯古做了俘虜後被迫讓位於異姓 ,可以說是歷代太上皇中退位最不情願的。

3,因決策失利迫於壓力而退位

如宋高宗趙構。 趙構即位後 ,壓制主戰派 ,執行對金妥協政策 ,向金朝稱臣納貢。 公元 1161年 ,金主完顏亮撕毀和議 ,大舉南侵 ,直抵長江北岸 ,從而宣告了趙構對金妥協政策的失敗。在軍民強烈要求抗戰的呼聲中 ,趙構不得不禪位於太子趙昚。

“太上皇”這一職位,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政治與權力

西夏神宗李遵頊,西夏原來執行附金政策 ,對抗蒙古。 神宗即位 ,改附金拒蒙為附蒙攻金。 公元 1217年 ,西夏出兵三萬隨蒙古攻打金朝 ,大敗。後來蒙古又向西夏徵兵 ,被拒絕。 於是蒙古猛攻西夏 ,包圍夏都中興府。李遵頊倉惶而逃。 公元 1223年 ,成吉思汗下令攻滅西夏 ,這使李遵頊的附蒙攻金政策徹底失敗 ,引起朝野強烈不滿 ,他被迫宣佈退位。傳位於子李德旺,成為西夏曆史上唯一一位太上皇。

4,因自己健康問題,為培養接班人而退位

後涼太祖呂光。公元399年12月,呂光病重。他的太子呂紹是正宮嫡子,年輕仁弱,庶長子呂纂與次子呂弘則野心勃勃。呂光怕自己死後呂紹掌握不了局面,於是在生前傳位於他,自稱太上皇帝。希望用既成現實來保住呂紹的位置。但他病得太重,沒過多久就死了。呂纂、呂弘立即發動政變,逼呂紹自殺,由呂纂繼位。

再如北齊武成帝高湛。他是孝昭帝高演的弟弟。高演死後,遺詔令高湛繼位,並要他保全自己的兒子高百年。但高湛後來還是將高百年殺了。他的兒子高緯年幼,他怕自己死後高緯也被別人篡位殺害,於是在當了四年皇帝后將帝位傳於只有10歲的高緯,希望以此來培養高緯怎樣當皇帝,保住皇帝寶座。

5,因被迫承認現實而退位

唐玄宗李隆基屬於這一類型,安史之亂後,李隆基逃往蜀中,留下太子李亨任天下兵馬大元帥,領導平叛。李亨早就對李隆基有所不滿,這時乘機在靈武自行即位,尊李隆基為太上皇。李隆基得知後,鞭長莫及,只好承認現成現實,派人將傳國玉璽送給李亨。

“太上皇”這一職位,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政治與權力

明英宗朱祁鎮也是這種類型。公元1449年,朱祁鎮在宦官王振挑唆下,親征蒙古,釀成土木之變,他本人被蒙古瓦剌部俘獲。這時其弟朱祁鈺在北京即位,遙尊朱祁鎮為太上皇。第二年朱祁鎮被瓦剌放回,但朱祁鈺已經做了皇帝,不肯還位於他。朱祁鎮沒有辦法,只好做起了太上皇。

面對風雨如晦的政局,面對既成事實,就算自己再怎麼不願意也只能接受這種結果,也只好順水推舟,接受尊號。

6,因國家局勢緊張而退位

北齊後主高緯在北周大軍壓境形勢危急的情況下,為了逃跑而讓位於只有8歲的兒子;宋徽宗趙佶本來也不想退位,但在公元1125年,金軍逼近宋都開封,趙佶於是慌忙傳位於太子趙桓,然後撒腿南逃。國事艱難,皇冠變為“愁 帽”,甚者寶座搖搖欲墜,朝不保夕,於是主動摘愁帽、離危座

“太上皇”這一職位,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政治與權力

歷代內禪 , 因政局情勢不一 , 儀禮輕重繁簡也迥異。 有的只舉行即位禮 , 如唐太宗 ,《舊唐書· 太宗本紀》記載“即位於東宮顯德殿” ; 也有的舉行隆重的授璽典禮 , 如清高宗內禪 ,《清史稿· 仁宗本紀》記載“上侍高宗遍禮於堂子、 奉先殿、 壽皇殿。高宗御太和殿 , 授璽。上即位 , 尊高宗為太上皇帝 ,訓政。 頒詔天下 , 賜宴宗藩。

三,太上皇制度產生的影響與意義

在中國歷史上,太上皇不一 定都是做皇帝的兒子尊奉的。有的是主動傳位於太子 ; 有的是在形勢逼迫下,不得不給兒子讓位。他們的境遇也很不一樣,有的仍牢握權柄,操縱朝政 ;有的頤養天年,悠哉遊哉 ; 還有 的被軟禁起來,與囚徒無異。總體來說,極大多數都是被迫而不是自願當太上皇的

1,權力的調整,使皇位交接能平穩過渡

內禪實際上是皇族內部的權力調整 , 往往有助於鞏固皇族對天下的統治。 中國封建政權建築在封建宗法制的基礎之上 , 皇帝需要藉助皇族的整體實力來打天下與治天下 , 而皇族也需要推出皇帝來維護皇族的權益。加強了皇族對國家最高統治權的控制 , 避免了因為立君不當而釀成內亂 , 結果讓外姓、 甚至外族篡奪政權的悲劇。

太上皇制度是以相對平和的方式易君 , 這往往有利於國家的政局安定。

“太上皇”這一職位,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政治與權力

2,對政局的影響

推動了歷史的進程 , 功在社稷 , 益歸天下。唐代高祖與睿宗的遜位 , 導致太宗與玄宗的提早掌權,開創了兩個盛世。高祖退位後,太宗掌權,太宗勵精圖治。內善聽諫言,任用賢臣,知人善任,薄賦尚儉,為政謹慎,使天下趨於穩定。外四方征戰,收復突厥,征戰高句麗,終成一代天可汗,開創貞觀之治,為後世稱讚。

由於政權仍為太上皇所控制 , 所以人事不變 , 政策依舊 , 政局走勢沒有明顯的變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清高宗乾隆。乾隆做了60年的皇帝后讓位給嘉靖,但是權力還在乾隆手中,並且人事變動也不大,嘉慶做事都要請教太上皇,凡事不能做主,完全是個實習皇帝。

即位皇帝資質平庸 , 政治上無所建樹 , 留下不少非議。宋朝宋孝宗禪位於光宗,光宗資質平平,沒有什麼作為。如宋孝宗禪讓給宋光宗,宋光宗又禪讓給宋寧宗,光宗和寧宗都沒有太大成就。寧宗即位後,與金朝關係日趨緊張,支持主戰派北伐。但是由於用人不當導致兵敗,只能再此議和。之後就沒有亮眼的地方了。

“太上皇”這一職位,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政治與權力

歷史上的內禪,無論從理論還是從實效而言 , 多數是於皇族於國家利多弊少 , 但皇帝有幾個不是把個人的眼前利益與絕對威權擺放在首位? 事實上 , 歷朝統治者都是從反面吸取內禪的歷史教訓 , 消極地理解諸如下引李覯之言: “權乎權 , 君所以廢興 ,國所以存亡。 戒之! 戒之! 一失之而不可復也。” 從而把維護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作為頭等大事 , 加強了封建專制的集權傾向 , 並把這一傾向一直貫徹到清末。

3,太上皇制度的意義

內禪有其內在合理性與客觀的需求性 , 故而在歷史上一再重演 , 多數為安國富國創造了有利的決策條件; 然而由於內禪與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封建倫理道德存在著一定的矛盾 , 更由於它直接威脅到在位君主的既得利益 ,因此內禪在中國古代只能是曇花偶現。

避免了先秦兩漢常用的廢君、 逐君、 弒君等極端手段 , 使國家的最高統治權以和平方式實現交接 , 這樣就減少了易君對朝野的震動 , 加強了皇權的穩定性、 連貫性與權性

總結:追根溯源 , 每次內禪的發生看來帶有眾多的偶然性 , 而內禪這種權力轉交形式的出現卻具備歷史的必然性。 內禪在漢後各朝一再發生 , 這個事實本身就足以證明: 內禪在特定時刻具有維持封建王朝的特殊功效 , 所以它才作為一種非常手段而被一再選擇。太上皇在我國古代歷史中雖然出現的不多,但每朝太上皇的出現卻有著不同的社會原因,其過程和結局亦不盡相同。瞭解太上皇現象,有助於探究封建皇族自我調諧以維繫家天下的特定機制,對於認識封建獨裁政治不無裨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