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1999年电影《黑客帝国》为什么被称作大片?

星晨现曙光


1999年3月31日,科幻电影《黑客帝国》(The Matrix)第一部于北美上映。《黑客帝国》系列共有三部真人电影、九部动画短片,它们共同描述了一个人类文明与机器人文明共存的黑暗世界。

《黑客帝国》在科幻史、电影技术史、文化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以一己之力,拉开了20世纪末的赛博朋克(科幻小说的一个分支)大幕,杀出了21世纪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的黎明。如痴如狂的观众们,从0与1倾泻而出的屏幕里,仿佛看见了“存在”的真谛。

90年代早期的大部分时间里,沃卓斯基兄弟一直计划创办一本漫画杂志,好让他们把自己感兴趣的大杂烩一股脑塞进去,比如神话、机器人、量子物理、禅宗……他们没日没夜地研究武侠片,还有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戈达尔的《阿尔法城》,以及荷马的《奥德赛》。

他们为《黑客帝国》准备了好几个笔记本,没事就涂涂抹抹。头脑风暴的时候,会议室里放着“讨伐体制乐团”和“圣职”的唱片——震耳欲聋的重金属摇滚,被他们当作输送灵感的白噪音。最终,他们放弃了漫画书,决心把多年的概念和规划放在电影剧本里。

那时是1995年,学术大牛、黑客们创造了新的互联网社区,赋予自己新名字、新性别和新家乡。

总之,美国的一群精英分子已经习惯于每天走进全新的虚拟世界。沃卓斯基兄弟的黑客剧本,向他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我们可以创造出想要的现实,那么,我们怎么才能知道,哪一个“现实”是真实的?

电影剧本的动作感十足:追逐、枪战、直升机撞大楼……然而,没有什么电影公司看得懂。唯一表现出兴趣的是华纳公司,他们买下了剧本,但是一直闲置着。制片人迪·博纳文图拉和乔尔·西尔弗是早期的支持者,他们都说一开始大家一头雾水。“我坐在一间房子里,实际上我住在一部机器里?他妈的我们到底在干些啥?”

沃卓斯基兄弟找到了讽刺漫画艺术家Geof Darrow。后者制作的漫画书《Hard Boiled》拿到了1991年Eisner最佳作家/艺术家奖,这也博得了沃卓斯基兄弟的信任。Darrow在三部电影里都叫“概念设计师”。

其视觉风格的一个最突出场景是:尼奥从噩梦中醒来。攻击尼奥的昆虫式机器人(由管子、观察屏和铆接接头组成),以及把人类作为电池的电厂,也都是他的作品。

《黑客帝国》为电影技术史留下了一个伟大的关键词:子弹时间。

技术史上,子弹时间发展出了不同的应用:时间分割、视角变换、超慢镜头、暂时死亡、虚拟摄影术。

《黑客帝国》上映五天的时间里,影片就赚了3700万美元的票房,并开启了互联网时代经久不衰的讨论:有些人觉得,这是一部令人眼花缭乱的动作电影,里维斯穿着酷炫的黑色大衣,穿过天空向观众飞来;有些人则发现“黑客帝国”是一个警世恒言,让人们开始理解90年代末的混乱和不安。

《黑客帝国》促使观众进入了自己的“子弹时间”:慢下来,观察周围的世界。是谁控制了我的生活?我的快乐是否是程序输入所导致的快乐?这种存在主义的思考在90年代早期也存在,但是经过政治动荡的十年、技术飞速发展的十年,这个想法变得更加深入人心。

当沃卓斯基兄弟开始写剧本时,主流互联网还是调制解调器时代。等到电影上映,美国超过1/4的家庭都已经加入了宽带互联网。等到20年后的今天,沃卓斯基兄弟经历了沃卓斯基姐弟的阶段,终于成了沃卓斯基姐妹。

《黑客帝国》提供了一种反抗的方式:吃下红色药丸,为真相和解放而斗争。这个世界到处都有“矩阵”,人们先天地接受了强加在他们身上的思维方式,而不是自己动脑思考真相。真正拥有自由的人,就是那些质疑所有矩阵、系统或信仰的人,哪怕质疑带来的东西,有时将超出人类理解的极限。








配音经典


你好楼主!很高兴解答你的问题!

在1999年的时候我就看了这部影片,那时候电影还没有上映,我们那好像也没有网吧,对于像我这样喜欢看电影的人来说,小区里有一个出租录像带的小店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记得那时候这个片子的片名是《二十二世纪杀人网络》名字记得特别清楚!

说句实话,这个片子第一遍没看懂,看的迷迷糊糊的,但是影片的场景,特效,动作,让我看的是目瞪口呆,因为是租的录像带接着又看了一遍,还是没看懂,不过里面的场景,动作,特效还是深深的震撼着我。

说实话在那个年代网吧都没有的情况下,电脑更谈不上普及了,所以说剧情上的精妙之处,对于我这种文化程度不高或智商较低的人来说,在当时的情况下,没太看明白,也能谅解,不过在以后的几年里,我又陆续了看了几遍,搞懂了剧情。

我记得当时我看的影片大概都是像《阿甘正传》《壮志凌云》《教父》《与狼共舞》等影片,不过《黑客帝国》在影片的拍摄,剧情的讲述,场景的话变化,和动作的设计上,等等带来了很多的创新和变革,为以后好莱坞电影的拍摄带来很多的改变,大名鼎鼎的袁和平袁八爷也是通过这部影片的动作设计,得到了国际影坛,众多电影人的交口称赞!影片中的奇诺李维斯的经典镜头“子弹时间”和以一挡百的镜头,被人津津乐道。至今还有很多的电影会出现模仿。这部影片的出现对于观众,影迷来说是一道视觉盛宴。

对于大部分都电影人和导演来说更是一种震撼和对电影未来的思考吧!也希望我们中国的电影人也能够出陈出新,拍摄出更多更好的电影。来给以后电影的未来之路留下自己的印记!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你能满意!


永无止境ZZ


我觉得它牛逼的地方是其包含的哲理性吧。通过科幻的手法来对人类所处世界进行反思。比如第一部就提出了”什么是真实“的问题。当然,帅气的男主角和火爆过瘾的动作场面也是拉拢人气的原因。

从祭司的暂时离场谈起

恶男史密斯拿起桌上的饼干盘一把摔在墙上。看着盘子“砰”的一声在墙上摔得粉碎,史密斯露出了得意的淫笑。

因为他带了一堆兄弟,即将干掉能够预知未来的祭师。他问祭师:“如果你知道我要来,为什么还在这儿?” 也许他并不是想要知道答案。他这么问只是因为他觉得无所不知的祭司也不能从他的手掌逃脱,说明他的力量已经能够足以毁灭一切。

而祭师给他的回答却很简洁明了:“你个杂种。”

然后史密斯干掉了祭师。可是到了影片的最后祭师又再度出现,坐在草地的长椅上欣赏美丽的霞光。因为那时救世主尼奥已经在她的指导下干掉史密斯拯救世界。所有之前被史密斯插过的人都满血满状态原地复活了。

看过《黑客帝国》的人往往迷恋那个戴墨镜,梳偏分,能躲子弹,能飞天的救世主尼奥。可我偏偏喜欢祭师,那个喜欢吃糖和做饼干,还整了一次容的黑人老太婆。

没有祭师,尼奥还只是安德森,一个畏畏缩缩的虚拟世界的程序员。是祭师在一直给予尼奥,墨菲斯,崔妮蒂等人指引,否则他们只是母体中到处乱撞的无头苍蝇。

当尼奥作为救世主的候选人第一次去见祭师接受挑选的时候紧张的一塌糊涂。结果当他推门看见眼前背对自己的烤面包的老妈子的时候一定被雷得不轻。

祭师对尼奥说:“我就不请你坐了,反正你也不会坐。另外,花瓶的事也没关系。”

尼奥听了她的话还在疑惑什么花瓶的事,忽然发现自己左手边有个花瓶,吃了一惊,一转身把花瓶碰在地上摔碎了。

这是祭师第一次展现她的预言能力。

尼奥惊讶的问:“你怎么知道的?”

黑人老太点了杆烟,优雅的说:“让你更困惑的应该是,如果我不说,你还会打破花瓶么?”

不知道有多少人注意到了这句话的魅力所在,它展现出预言和未来的一个奇妙关系:预言并不是对未来的反应,相反,预言决定着未来。

其实这整部电影的发展和结束都与这打破花瓶的事件无异。无非是祭师提出预言,尼奥等人对预言作出反应,最后达到拯救世界的效果。我认为这部影片真正要表现的不是他们对这些预言的反应(虽然这些反应,也就是动作戏成分,占了影片的大部分),而是他们如何作出反应。更具体来说也就是,相信,还是否定。

在尼奥与祭师的第二次见面中,尼奥问祭师,既然你也是母体中的一个程式,那我该怎样相信你?

祭师说,你说得很对,这确实是个难题。相信还是不相信,决定权在你而不在我。

然后她递给尼奥一颗糖,问他吃吗。我们的救世主这时应该彻底晕菜了。他问祭师是不是已经知道自己是否会拿了。祭师告诉他,如果我不知道,那我便不是祭师了。

于是他又问祭师:“如果你早就知道,那我怎么选择?”

祭师说:“你来不是作出选择的。你已经作出了选择。你来是为了了解为何作出选择。”

也就是说,当影片中的人作出一个选择是因为他为了获得这个选择的意义。

墨菲斯相信尼奥是救世主,因为祭师告诉他他会找到救世主。他相信,是因为他期盼和平;崔妮蒂相信尼奥是救世主,因为祭师告诉她她会爱上救世主。她相信,是因为她爱尼奥。尼奥相信祭师的话,最终回到万物之源去和史密斯对决,同样是为了和平。

在最后的对决中,史密斯一度占据上风把尼奥打翻在地问道:“你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这么顽强?为什么要爬起来?为什么要一直战斗?你以为这有任何意义吗?你能告诉我人除了生存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意义吗?是为了自由,真理或是和平?还是为了爱情?这一切不过是虚妄的幻觉。人类利用各种方法自欺欺人试图掩饰毫无意义的存在。这一切就跟母体一样虚幻。只有人类才会发明爱这种无聊的玩意。为什么,为什么要这么顽强?”

史密斯代表的是所有意义面临的问题,死亡和虚无。当我们的期待落空,当我们的爱受到伤害,常常会产生一种幻灭感。我们也许会像史密斯一样问自己。自己的存在是否真的有意义?人类相比只知道为生存而活的动物到底是否具有任何高贵的地方?

面对史密斯狗仔队一般的连续发问,尼奥和祭师一样也只给出了一个简单的回答:“因为这是我的选择。”

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为他会期待,渴望自由,渴望爱。我们往往在经历了一些挫折之后,就放弃了这一切。就像被母体囚禁的人一样,只是为了生存而生存,臣服于规则带来的安全感。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已经将上帝驱逐出了天堂。人类要做自己的主宰。可是失去来自天堂的监视之后,人类却发现自己仿佛身处沙漠,因为绝对的自由而失去了方向。这便是失去信仰带来的危机。

而《黑客帝国》试图帮我们重新找到信仰。它告诉我们要信仰祭师。

祭师到底是什么?

黑人老太婆不过是她的一个幻影而已。

在尼奥和母体设计者的谈话中,设计者说她是一个直觉性的方程式,用来了解人类心灵的某些层面。如果说设计者是母体之父,那祭师就是母体之母。

在她和尼奥的最后一次谈话中,她说设计者的眼中只有数学方程式,以为一切都是可以掌控的变数,他的使命就是平衡这些方程式。尼奥问她:“那么你的使命呢?”

祭师回答:“是扰乱这些方程式。”

当最后尼奥打败史密斯换来和平,面对绚丽夺目的彩霞,赛若夫问祭师:“你早就知道了吗?”

祭师说:“不,我不知道。但是我相信。”





萧然讲电影


基努·里维斯演出的1999年的《黑客帝国》之所以被人称之为经典,并不是因为影迷近年来被太多好莱坞动作烂片和疲劳轰炸的超级英雄电影和的烂剧本电影充斥而伟大。

而是因为编导沃卓斯基姐妹和动作指导袁和平在方方面面带来的许多创新变革,为好莱坞电影带来了不少改变!

激情热血的打斗场面,动人心魄的背景音乐,紧凑巧妙的剧情安排,新颖独特拍摄灵感,都是这部电影评价极高的原因了!

仅仅从美术的角度来看,黑客帝国所做到的成就,都已经是一个长长的清单——数字雨、子弹时间……这些仿佛是磕了迷幻剂才能看到的画面,大银幕上却如此严谨、真实地表现了出来。这部电影用独特、超前的美学,让我们明白了电影也可以这么“酷”,更为我们重新定义了什么叫做“酷”。

即使今天重新看这部电影,它依然精妙绝伦,它的想象力依然冠绝群雄。无论是从故事还是其他层面来看,它的各个方面的突破性都是标志性的,我们甚至很难找出另外一部电影也能在如此多的地方标新立异,并且都做到了ICON的级别。



普通群众大熊


所谓大片,第一是投资。《黑客帝国1》的总投资是九千五百万美元,作为一部R级片,在九十年代这算得上是大手笔,典型的好莱坞巨制。

第二是影响力。《黑客帝国1》全球总票房4.6亿美元,并获得当年奥斯卡最佳音响、最佳电影剪辑、最佳音效剪辑、最佳视觉效果四项大奖。当年这部电影火爆全球,引发的讨论和影响都是现象级的。

第三是创新性。光有投资和影响力还不够,这部影片为世界电影技术的发展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独创的“子弹时间”特效技术在当年大放异彩,被无数电影制作人员追捧。再加上它的立意也很超前,全人类生活在梦境中的设定在当年引发了从宗教到哲学的大讨论,开创了科幻电影的一个新时代。

从以上三点不难看出《黑客帝国1》无论从哪个方面讲,都是标准的好莱坞大片。而紧随其后的《黑客帝国》2、3更是将视觉艺术和对人类与机器之间关系的哲学思辨做到了极致,在那个年代它是这类影片的标杆,超一流的科幻大片。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你能满意。我是英年早肥,不定期更新影视,娱乐及游戏资讯。有喜欢的朋友,欢迎大家点击关注!


英年早肥的影音世界


不请自来打扰了。这部以人工智能控制的人类世界为背景,充满哲理与宗教色彩的电影《黑客帝国》堪称一绝,庞大科技背景虚实之间的转换掺杂着谍战戏惊险,《黑客帝国》之所以被称为大片我认为有一下几点原因,


第一点剧本好,男主从虚拟世界回归到现实世界的茫然无知,曾经的一切不过是他人的一场游戏,在现实世界醒后又肩负全人类生存使命,找回自我的认知的同时与虚拟世界的机器人决斗为拯救人类破坏矩阵作出努力,波荡起伏的情节,转折一红色药丸与蓝色药丸的选择,让主角心里发生了转变,在对虚拟世界的美好物质与现实世界物质形成两种极致的反差,让具有英雄主义的男主在无知与希望之间进行的选择,决定后续剧情的发展,转折二本以为是救世主的男主在先知哪里得知自己并非是救世主而且后面还要面对自己与墨菲斯之间的生死作出选择这一选择的完成男主成功蜕变为救世主。

第二点特效视觉冲击与演员的演技,高楼与高楼之间的跳跃,现实与虚拟的转变,看似普通的电话亭却是连接两界的通道,机械式的虫子追踪器等的制作都是十分精彩的, 即便是十年前的特效放在现在也是可以跟漫威匹敌的,其中标志性片段“子弹时间”的拍摄绝对是本片最大亮点之一,也成为了一个经典镜头,在其他的影片中也能看到在模仿它的镜头,片子的整体无论是视觉冲击还是背景音乐都震撼到了我们,各位表演者向我们充分展示了一个未来科技时代,人工智能统治人类世界,武打与枪战都看得我热血沸腾。
《黑客帝国》的成功离不开对影片制作的所有人


请你喝旺仔加肠


这在美国大片里是很有意思的现象。

美国科幻大片明显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喜欢揭露,揭秘,就是把以前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事情用隐晦的方式告诉你。

举个例子,电影普罗米修斯里一帮人去寻找祖先的星座是猎户座,有几个镜头明确的表达这一点。神奇的是埃及的金字塔的排列方位和猎户座的排列方位分毫不差,精确重合。同时,还有很多科幻电影中都用一闪而过的画面明确的表现了这个星座,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找看是不是这样。如果你找到了,那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

第二个倾向就是喜欢预言。

辛普森一家预言了川普当总统,还有一个早期电影(忘了名字)直接出现刘翔经典跨栏动作的海报,好像还有北京,2008的字样。

最经典的是很多年前的“回到未来”,整个电影处处都在暗示911事件。

据说有些黑暗组织有一种叫做“窥镜”的黑科技,能让人看到未来的事件。

美国娱乐圈又是被光明会控制的,所以我猜测这些秘密组织之间流通的信息可能就有意无意的透露出来了。

有些美国电影没那么简单,其中大有深意。多了解一些知识就会对美国电影中的暗示和潜台词就多一些理解,就能知道他真正要表达的是什么。


话不多的话痨


999年3月31日,华纳兄弟公司发行,沃卓斯基兄弟执导的系列科幻电影《黑客帝国》第一部上映。

至今,已过去20年。

这部片子在当时取得了4.6亿美元的票房,三部系列作品的累计票房也超过了17亿美元。

直到今天,《黑客帝国》中复杂、多样又可以自圆其说的故事线,还有深奥难懂的内容,都为”黑客迷“们津津乐道。甚至他们的每一次重刷,都会有一种”又看懂了一些“的感觉。

”黑客迷“们赞叹沃卓斯基兄弟,对故事逻辑的极致追求和对剧本细节的无限雕琢。也依然记得,《黑客帝国》第一步在第 72 届奥斯卡包揽了最佳剪辑、最佳音效、最佳音效剪辑、最佳视觉效果四项大奖。

还有2000 年3月26日,美国洛杉矶神殿礼堂上,《黑客帝国》视觉特效总监、”子弹时间“的实现者John Gaeta 和三位同伴站在领奖台,接过”最佳视觉效果奖“时,脸上洋溢的那份激动和喜悦。

子弹从Neo的身体上滑过,运行轨迹清晰可见,搭上他后仰的360°全景场景仿佛是时间在减速。

20年过去,业内在谈论这部电影的时候,仍然对这部片子取得的成绩和故事本身的逻辑津津乐道。但这部影片背后,沃卓斯基兄弟的传奇经历以及影片背后的拍摄故事,也值得探讨。


二狗蛋挞


《黑客帝国》由沃卓斯基姐妹执导,于1999年上映,在当时应该是10分超前的作品。电影为科幻黑色惊悚题材,令观众大开眼界、精神振奋,现在豆瓣评分9.0分

而此后一年,《X战警》和武打片《卧虎藏龙》相继上映,而《黑客帝国》既是对荧幕超级英雄的再次创新,也引入了港台电影中飞檐走壁的轻功和中国武术。电影中的“子弹时刻”特效,也被后来的大片相继模仿。其中有关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的思考,也成为了后续电影中的主旋律。即便如此,《黑客帝国》中的观念也都过时了,现在看来无异于古董。沃卓斯基姐妹的这个故事里,人类永远困在了上世纪90年代。这部电影似乎也有此困境。

电影背景很不错,但也存在缺陷。如今20年过去了,再看这个白人男性救世主,身边竟然还有两个搭档——一个黑人和一个女性。他俩的主要作用,就是衬托安德森的超群天赋。崔妮蒂这个女性角色不知为何就爱上了安德森。猜想可能是因为长相像基努·李维斯吧。而安德森,或者说尼奥,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英雄的地位,毫无惊喜可言。这个角色的武打能力无与伦比,但不是凭着多年训练所得,而是通过武术教学程序,仅仅用了几个小时就成了大师。安德森能够在矩阵中无所不能,也不是因为他有着超乎常人的勇气、品德或是智商。正如墨菲斯所言,安德森之所以能做到这些,是因为他有着“信念”。

《黑客帝国》最关心的是舒舒服服在电脑前坐一天是多么无聊。这就是为什么,尽管影片在风格和技术上都有创新,但给人的印象仍然是无名一代顾影自怜的丰碑之作:《黑客帝国》像一个时间闸门,另一侧埋藏着一个天真而满足的时代。

所以剧情合不合理先不谈,一部1999年的电影竟然已经开始思考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甚至假想人工智能控制和利用人类、制造出一个虚拟世界,这本身就令人震惊。 包裹在这一故事内的价值观依旧是美式的自由、个人英雄主义,老生常谈,拍得有趣倒也不惹人嫌,这应该就是这部电影经久不衰之处吧!


影音娛樂


《黑客帝国》确实是一部史诗级的科幻电影,豆瓣评分9.0.1999年3月上映后,获得相当好的评价。是由莉莉。沃卓斯基/拉娜·沃卓斯基两位导演执导,主演是基努·里维斯/劳伦斯·菲什伯恩/凯瑞-安莫斯等。影片主要简述在遥远的未来,机器人日益强大,逐渐控制了人类,并把人类做成了生物电池,还设置了虚拟的游戏,让人类活在机器人制造的假象中,主人公尼奥被几个觉醒的人类,带离虚拟空间,当做救世主来拯救人类,展开了与机器的对战。

决定电影好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电影票房,《黑客帝国》第一部的总票房4.7亿美元,而且是在99年,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如果是在现在那得几十亿票房吧。三部的总票房是17亿美元。在第二年各种奖项如期而至,获奖 2000 第七十二届奥斯卡 最佳音响 -最佳剪辑-最佳音效-最佳音效剪辑,四项奥斯卡大奖,这是对这部电影最大的肯定

九十年代正好是计算机刚刚兴起,这正好应了人对新兴事物的兴趣,而且这部电影包含了很多西方的哲学思想,有因果,宿命,人性等等。疫情待在家里把这部电影再看一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