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张爱玲《倾城之恋》:以婚姻为谋生手段,虽得偿所愿,却难免悲凉

作家叶兆言说:“张爱玲的一生,就是一个苍凉的手势,一声重重叹息。”

张爱玲自己也说:“我不喜欢壮烈,我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

她把那份苍凉融进了很多的作品里,比如《倾城之恋》,尽管故事的结局是圆满的,但终究摆脱不掉深入骨髓的悲凉。


张爱玲《倾城之恋》:以婚姻为谋生手段,虽得偿所愿,却难免悲凉

《倾城之恋》,讲述的并不是惊天动地、让人称颂的爱情,而是香港的沦陷终结了一对男女在情场上的角逐,促成了他们的结合。

这段战火之下的恋情,没有同生共死般的轰轰烈烈,有的只是面对现实的无奈和挣扎的痛苦。对于无法自力更生的女性而言,爱情不过是一场虚无缥缈的幻想;婚姻,不过是女性对男性经济的依附关系,即使女性在这种关系承受诸多委屈,但离开婚姻,便会陷入更加糟糕的困境里。

离异女白流苏在这种生存困境里的挣扎,暴露出物欲横流之下人性的凉薄和自私,男权社会对女性的精神碾压,以及女性可悲的求生方式。


张爱玲《倾城之恋》:以婚姻为谋生手段,虽得偿所愿,却难免悲凉

1.物欲横流的时代,亲情沦丧,让女人失去了最后的退守之地

白家是上海的大家,虽然败落了些,还是守着大家族的旧规矩,面儿上不肯失了风范。

白家的六小姐白流苏,倒是有个性的新潮人,七八年前因受不了丈夫的毒打,果断离了婚。后来,前夫不幸得了肺炎,死掉了,兄嫂们就怂恿着她回去奔丧。

白流苏是要强又好面子的人,哪肯回去戴孝?她心里明白,兄嫂把她离婚后分得的财产花光了,再无可图,急着撵她出门。

提起钱的事情,一家人都撕破了脸,什么难听话都能砸在白流苏的脸上。

四奶奶说:“我早就跟我们老四说过——我说:老四你去劝劝三爷,你们做金子,做股票,不能用六姑奶奶的钱呐,没的沾上了晦气!她一嫁到了婆家,丈夫就变成了败家子。回到娘家来,眼见得娘家就要败光了——天生的扫帚星!”

三爷道:“四奶奶这话有理。我们那时候,如果没让她入股子,决不至于弄得一败涂地!”


张爱玲《倾城之恋》:以婚姻为谋生手段,虽得偿所愿,却难免悲凉

白流苏气得浑身乱颤,她找四爷为她评理,四爷只是轻巧地躲过去。她只能跑到她母亲的房里,想让母亲为她主持公道。

老太太清清楚楚地听着自己的儿子媳妇是怎样欺负女儿的,但也只是避重就轻地说两句,不过和儿子儿媳站在统一战线上,劝白流苏回去守寡,熬个十几年,也就出头了。

在我们的印象里,母亲素来是无私而伟大的,为了儿女的幸福可以付出一切。但白老太太对女儿却是冷漠的,丝毫不顾及女儿的处境,在她眼里,白吃白住的白流苏就是拖累娘家的外人。

手足情、母女情,在金钱利益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在那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变成一个扁平的薄片,有钱、有身份才可以立得起来,否则只会被倾轧和践踏,何谈尊严和情感?


张爱玲《倾城之恋》:以婚姻为谋生手段,虽得偿所愿,却难免悲凉

后来,富有的范柳原给白流苏发电报,让她到香港去。白老太太明明知道,白流苏去了,不过是给人家当情妇,没有名分和尊严。但做母亲的竟然说:“既然是叫你去,你就去吧!”

白流苏听了母亲的话,流下泪来。娘家原本是她最后的退守之地,但亲情沦丧,她不得不向现实妥协,前往香港。

通过苍凉的亲情,作者将物欲横流之下的人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自私、虚伪、刻薄、冷漠的亲人,排挤着白流苏,倾轧着她觉醒的女性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是促使她选择重新依附男人的重要原因。

2.男权社会对女人精神的压制,让反抗显得可笑和可耻

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白流苏在当时有着先进的思想,女性意识已经觉醒

一方面,她敢于打破不幸婚姻的枷锁。在婚内遭到丈夫的毒打以后,白流苏没有忍气吞声,而是勇敢地离了婚。尽管夫家是大户,家大业大,她依然没有丝毫留恋。尽管在那个时代女性离婚要遭人非议,她也无所畏惧。

另一方面,她有主见,不会轻易妥协。前夫死后,娘家人都嫌弃她在白家白吃白住,想撵她回前夫家奔丧。她明白自己在娘家的生存处境,但依然不为兄嫂的劝诱所动,甚至拿出法律承认的离婚手续来为自己辩解。

白流苏在这方面是让佩服的。但可笑的是,这些恰恰成了她被鄙视原因。


张爱玲《倾城之恋》:以婚姻为谋生手段,虽得偿所愿,却难免悲凉

“你四哥不成材,我干嘛不离婚哪!我也有娘家呀,我不是没处可投奔的。可是这年头儿,我不能不给他们划算划算,我是有点人心的,就得顾着这一点,不能靠定了人家,把人家拖穷了。我还有三分廉耻呢!”

当所有女人都依附婚姻时,勇敢离婚的女人,反而成了不要廉耻、没有人心的女人,甚至被骂成没男人要的“残花败柳”,忍受着身边人的冷嘲热讽。


张爱玲《倾城之恋》:以婚姻为谋生手段,虽得偿所愿,却难免悲凉

白老太太也曾劝白流苏:领个孩子过活,熬个十几年,总有你出头之日。

白老太太的一生就是这么熬过来,年轻时靠丈夫生活,年老了“母凭子贵”,依附儿子在家里屹立不倒。所以,她也劝白流苏按照她的老路走。

白流苏在娘家呆不下去,去了香港,跟范柳原相处了一段时间,再回来时,身边的人耻笑她上了男人的当,也没落着什么好处。

本来,一个女人上了男人的当,就该死;女人给当给男人上,那更是淫妇;如果一个女人想给当给男人上而失败了,反而上了人家的当,那是双料的淫恶,杀了她也还污了刀。

多么可笑而残忍的论调!由此也可以看出,男权社会对女性的精神压制有多么彻底和残酷。连女人都默认了这样的思想,拿着它当武器,去刺向那些敢于反抗的同性。

白流苏处在这样的环境和时代,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十分艰难。

3.不求经济独立的反抗,不过是在命运的怪圈里兜兜转转

白流苏有很多可爱、可敬的地方,比如她年轻漂亮,拥有东方美人的气质,永远纤瘦的腰、半透明的玉一般的肤色、精致小巧的脸庞、娇滴滴的清水眼,还有她那一低头的温柔,就像一朵不胜娇羞的莲花。在性格上,她敢作敢为,勇于反抗压迫。

另外,她聪明,把男人看得明明白白,她对范柳原说:“你最高明的理想是一个冰清玉洁而又富于挑逗性的女人。冰清玉洁,是对于他人。挑逗,是对于你自己。如果我是一个彻底的好女人,你根本就不会注意到我!”


张爱玲《倾城之恋》:以婚姻为谋生手段,虽得偿所愿,却难免悲凉

但白流苏身上又有很多可笑、可怜、可悲的地方。

一方面她离婚了七八年,竟然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将来依靠什么生活。等到在娘家过不下去的时候,她给自己找理由,说自己没念过几年书,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不知道能做什么事。

最可笑的是,跟范柳原情场过招,结果没得到什么实质性的进展,无奈从香港回到娘家,她的日子更加不好过。但她依旧不肯出去做事,怕低三下四的职业,失了她淑女的身份,在范柳原面前低人一等。

另一方面,她自私而狡猾。她前半生所学的东西就是怎么样做一个贤惠的妻子,在让男人跟她结婚这件事情上,她也是费尽心机。但偏偏范柳原只想着爱情,不愿意被婚姻束缚,他说:“根本你以为婚姻就是长期的卖淫。”

这句话尖锐刻薄,却恰好言中了白流苏的想法。白流苏自然感到愤怒,但还是继续着情场上的角逐游戏,期待范柳原提出较优的议和条件。


张爱玲《倾城之恋》:以婚姻为谋生手段,虽得偿所愿,却难免悲凉

最后,白流苏用尽了手段,却依然不得不向范柳原妥协,在娘家生活不下去的情况下,再次回到香港做没有名分的情人。

逢上战争爆发,香港的沦陷,让他们在相互依靠的时候,彼此间产生了一刹那的谅解,靠着那一份谅解足够撑起一段婚姻,一起生活个十年八年。

一座城市的倾覆,成全了两个人的婚姻,白流苏如愿以偿了。但把婚姻当作谋生手段,这样的感情能持续多久呢?

白流苏不过是从一段无望的婚姻,跳进了另一段希望渺茫的婚姻,在命运的怪圈里兜兜转转,依然摆脱不了依附男人的命运


张爱玲《倾城之恋》:以婚姻为谋生手段,虽得偿所愿,却难免悲凉

这种依附关系在张爱玲的很多作品里都有体现。《半生缘》里的曼璐为了稳固这种依附关系,不惜把亲妹妹送进丈夫的虎口。《金锁记》里的七巧,即使丈夫死掉了,还依然守着丈夫的灵牌,只有那样她才能分到家产,得到后半生的经济保障。为此,把自己逼成一个扭曲变态的人。

在张爱玲的笔下,无法找到一个纯粹的、健康的爱情,情爱都在男女双方的博弈中进行。婚姻也脱离爱情和幸福的范畴,带着诸多的附属条件和沉重的枷锁。这些都使得张爱玲的作品带着浓浓的苍凉意味。

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说:“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

我们能在这种苍凉里得到的启示,就是女性只有经济上自立、自强,才能自主地去追求爱情、寻找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