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与《倾城之恋》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一个周末,难得的闲暇时光,就去逛街,在书店座落的街道,老远就看到大型书展的巨幅广告,虽然是活动最后一天,却依然是人头攒动,挤进人群,平日里宽敞的售书大厅,却突显局促逼仄,书店不同商场,虽然拥挤不堪,但没有喧嚣。我在书架前浏览了好一会儿,依然没有选到中意的,正准备离开,忽见书架的角落里有一本书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这本书超厚,散发着浅金色的光晕,书名是《经典作家短篇小说传世作》,那时我正痴迷于国外经典名著,读的最多的自然是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巴尔扎克和左拉等人的作品,于是我就取出沉甸甸的一本翻了一下,见绝大多数是国外文学巨匠的作品,中国作家仅选了两位,共二个短篇,它们分别是鲁迅的《在酒楼上》和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当时张爱玲的作品在中国大陆解禁不久,全没有今天铺天盖地的气势。我立即就买了,如获至宝一般。

张爱玲与《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描写的是一个曲折但总算“圆满”的爱情故事,上海没落大家的六小姐白流苏,离婚后回到娘家,在兄嫂们花光了她的积蓄之后,就对她百般冷眼挖苦,甚至希望她早日滚出白家,白流苏前夫去世,哥哥们竟然怂恿她去前夫家披麻戴孝,并以此去争夺前夫的家产,白流苏心灰意冷,伤心欲绝,她清楚地意识到,在白家再也无法呆下去了。一个偶然的机会,她临时陪同七妹宝络去相亲,却由于她的美貌和娴熟的舞步,意外被范柳原相中,范柳原通过媒人徐太太邀她去香港,其实两人对交往的目的相去甚远,白流苏有中国传统女性的婚姻观,同时又有新女性个性解放的精神诉求,她希望有一个体面的婚姻,而范柳原是其父亲在伦敦同华侨交际花生的儿子,在父亲死后确定身份前也吃了不少苦,虽然表面上其纨绔子弟的放荡表露无疑,但内心仍存一丝善良的温情,在香港同范柳原的交往使白流苏心力交瘁,显然,范柳原并不想娶她,只是想让她做情妇而已,理想破灭之后,白流苏决定回上海,而范柳原并不真心挽留,送她回了上海,回到上海后的白流苏被兄嫂排斥之外,多了一份冷嘲热讽,同兄嫂们的关系已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这时的白流苏似乎只有一条路可走:屈从范柳原。在范柳原的邀请下再次踏上香港土地的白流苏,思想是复杂的,同范柳原再续前缘并不是她的本意,但她别无选择,同范柳原同居后,他们搬进了范柳原租下的一幢房子里,不久,范柳原即将开启自由的英国之旅,白流苏要求同去被拒,她已经准备好应付独守空房的漫漫长夜,但意外发生了,范柳原开往英国的客船被迫停航,因为四一年十二月八日香港沦陷。回到白流苏身边的范柳原惊魂未定,在随后几天枪炮下的漂泊不定的生活,使他似乎明白了人生命运的无常与无奈,也许是患难之中相互扶持的人的情感在他心里得到升华。于是他决定给白流苏婚姻,结婚之后他们回了一次上海,不想在白公馆又掀起不小的波澜,流苏的四嫂决定和四哥离婚,希望能复制白流苏的再嫁之路。

张爱玲这篇小说发表于1943年9月,是其代表作之一,作品中对破落家庭勾心斗角的真实书写,缘于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张爱玲出生于上海一幢没落贵族府邸,其家族曾显赫一时,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系李鸿章长女,从小张爱玲生活在父母争吵的氛围里,10岁时父母离异,她随父亲生活,在母亲的坚持下同年进入美国教会办的小学上课,后进入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就读,19岁时张爱玲考取伦敦大学,却因战事无法成行,改入香港大学文学系,1942年,因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大学停办未能毕业,随后同好友炎樱返回上海,其时因其出奇的写作才能开始为《泰晤士报》和《20世纪》等英文杂志撰稿,1943年,张爱玲在《紫罗兰》上发表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其后便一发不可收,陆续发表诸多作品,其中9月和10月分别发表的《倾城之恋》、《金锁记》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巅峰,如果说其写《金锁记》时有类似曹雪芹写《红楼梦》般生花妙笔,那么《倾城之恋》则是作者通过小说中人物语言向读者传达人物内心细微颤动的经典之作,用第三人称写作,人物内心的描摹是个难点,而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却恰到好处地通过人物对话解决了,仔细阅读这篇小说,人物间的对话占了不小的比例,而小说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对话,对他们性格诠释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白流苏和范柳原从各自的目的出发,迂回着,试探着,双方互有爱意但又相互计算与提防,用语言小心谨慎曲折地表达着自己的内心。张爱玲写这个短篇的时候只有23岁,在以后的几十年间,中国文坛在中短篇的世界里几乎没有谁能超越过她,她就是一个丰碑。

张爱玲传奇的一生,裹挟着尘世间的喧嚣、孤寂和冷漠,她的经历同她特立独行的性格有关,抗战胜利后,她曾被列入“文化汉奸”名单,也许是手上没沾鲜血,基本上只是一个鬻文为生的文人而己,所以没受惩罚,行动应该还是自由的,但其期间很少有作品问世。上海解放后,她也在上海生活了几年,虽然曾被夏衍邀请加入文化界,但还是被她拒绝,她已经习惯了上海的旧式生活,让她一下子改变也并非易事,她弟弟张子静这样描述过当时张爱玲的心境:“街上来来往往都是穿人民装的人,我记得有一次她说这衣服太呆板,她是绝不穿的,或许因为这样,她走了,走到一个她追寻的远方,此生没有再来。”其实最合理的推测应是犹豫不决,一方面,上海是她的根,她在文坛上大红大紫的时候在上海,从某种程度上讲,上海没落贵族的旧式生活是她创作的源泉,她同上海的情感就如同她同小说之间的感情一样,有太多的不解之缘,但解放后的上海又是她不能适应的,这是她犹豫不决的主因,最终她还是选择离开。

世人对张爱玲的了解,有一部分是基于她同胡兰成的感情纠葛,胡兰成是汪伪时期的汉奸,汪精卫文化界的核心幕僚之一,同时又是典型的渣男,在遇到张爱玲之前已经有过三段婚姻,此外,还是一个玩弄女性的高手,这样一个男人,张爱玲为什么对他情有独钟?其实张爱玲看中的是他的文才,换角度讲,是胡兰成知道张爱玲想听什么话,第一次见面,胡兰成对张爱玲的小说点评了五个小时,口似悬河,溢美之词不绝于耳,张爱玲如遇知音,自然对他刮目相看。第二次见面,张爱玲就送照片给彵,照片的背后题了字:“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的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就这样,胡兰成轻而易举地俘获了她的心,1944年春他们结婚,但半年后胡兰成就在武汉同汉阳医院的护士同居,背叛了誓言,1947年6月,在多次挽救婚姻无果的情况下,张爱玲最终决定断绝与胡兰成的联系。多年之后,胡兰成凭借《山河岁月》和《今生今世》于1974年到台湾大学讲学,一个学生竟然给在美国的张爱玲写信,一是想给张爱玲写传,二是希望她和胡兰成和好,可张爱玲回信拒绝写传,对胡兰成只字未提,胡兰成的书拆都没拆,原封不动地退回,这似乎就是张爱玲的行事风格。

与张爱玲的小说创作成就相对应的,是她的绝情,时至今日,没有人对她的绝情有过合理的解释,1953年,张爱玲父亲张志沂在沪辞世,她当时在香港,知道消息后没有回上海,1957年,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在伦敦病重,希望和张爱玲能见最后一面,但母亲的愿望最终没能实现,其父母虽然在其少时离婚,但还是给了她上海当时最好的教育,张爱玲以这种方式回报,有违常理。解放后,其弟弟张子静一直留在上海,在浦东乡下做一名教师,由于同李鸿章的这层关系,他终身未娶,在其生活穷困时曾写信给美国的姐姐,希望能得到帮助,当时的张爱玲虽不富裕,但稍稍支持下弟弟应该还是能办到的,但她拒绝了。姑姑张茂渊同她感情甚好,八十年代之后对于她们之间的见面,是没有障碍的,但为什么直到1991年6月张茂渊去世,姑侄之间还是没有当面诉说思念之苦的机会,这一直是个谜,而且永远找不到答案。

一爱玲飘泊的一生,感受到人世间太多的孤寂与伤感,她人生的辉煌是短暂的,如果能给她想要的生活,这种辉煌可能会延续,但人生没有假设,如果她当初选择留在上海,结局可能比苏青更惨,因为苏青还懂得忍让,她却不会,所以她去美国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