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倾城之恋》大龄离婚女告诉你:亲情淡薄,可以到什么程度?

张爱玲擅长写男女情感故事,她的作品大多呈现出一种悲壮苍凉之感。正如她在《自己的文章》中所说:“

我不喜欢壮烈,我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

她的代表作《倾城之恋》,尽管在故事的最后一座城的倾倒成全了两个人的爱情,看似是比较圆满的结局,但仍然没有摆脱这一主题

在经典文学作品中,亲情一直是不吝笔墨歌颂的对象,父慈母爱,手足之情情深义重。但张爱玲作品中的亲情打破了长期以来人们对美好亲情的寄托和期待,她冷眼旁观,写尽了亲情背后人性的丑恶、冷漠和自私。在她的笔下,家庭中没有爱,父母、子女、手足之间,有的只是斤斤计较与利益算计,她无情地戳穿了人与人之间最残酷无情的一面,把最温馨的亲情完全世俗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揭露了家庭之中令人瞠目结舌却又非常现实的父母、子女之情。


《倾城之恋》大龄离婚女告诉你:亲情淡薄,可以到什么程度?


01刚刚脱离了无爱的婚姻,却一脚又跳进了无爱的亲情生活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中华五千年有太多的诗词歌颂母亲的神圣,在文学作品中,母爱一直是善良、美好、无私的代名词,我们心中早已形成了“母爱伟大”这一坚定的情感信念,对母亲基本形成了“贤妻良母”的价值评判,它是如此得高尚和纯洁,容不得半分的亵渎和嘲讽。

但《倾城之恋》中白老太太彻底颠覆了我们心中母亲的美好形象,她自私、无情,在女儿陷入人生困境,需要经济扶持和情感寄托之时,她并没有伸出手,而是选择将她推向更远的深渊。

故事是以白家得知白流苏的前夫去世为开端的。白流苏是一个年近三十的大龄女人,她离过婚,在第一段婚姻中由于不满前夫性情暴躁、嗜赌成性且对她家暴而离的婚。她是一个逐渐败落的大户人家的女儿,尽管与前夫家中门当户对,但她不顾亲人和旁人的反对,执意离开无爱的婚姻,是一个心中有主见,不忍气吞声,追求家庭婚姻幸福的女性。

但在旧式社会,一个经济不独立的女性很难在男权社会中寻得容忍之地。

离婚后的她带着从夫家分的离婚财产回到了娘家白公馆,娘家成了她困顿时的主要精神依托,但万万没想到的是,刚刚脱离无爱的婚姻生活的她,兜了一圈,自己主动跳进了无爱的亲情生活。哥嫂花光了她不菲的离婚财产后便开始处处跟她作对,还想尽办法把她赶走。面对冷漠无情、自私刻薄的哥嫂,气愤的白流苏只好找母亲说理。


《倾城之恋》大龄离婚女告诉你:亲情淡薄,可以到什么程度?


白老太太的屋里没有灯,她躺在红木大床上,流苏来到床边,哽咽地叫了一声“妈”,她心里太多委屈了,哥嫂花了自己那么多的财产,如今恩将仇报,翻脸不认人,她急需找一个公道的人来评理,以发泄心中的愤怒,抚平心里的极度不平衡。但没想到母亲说:

“你四嫂就是这样碎嘴子,你可不能跟她一样的见识。你知道,各人有各人的难处,你四嫂天生的强要性儿,一向管着家,偏生你四哥不争气,狂嫖滥赌,玩出一身病来不算,不该挪了公账上的钱,害得你四嫂面上无光,只好让你三嫂当家,心里咽不下这口气,着实不舒坦。”


“先两年,东拼西凑的,卖一次田,还够两年吃的。现在可不行了。我年纪大了,说声走,一撒手就走了,可顾不得你们。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你跟着我,总不是长久之计。倒是回去是正经。领个孩子过活,熬个十几年,总有你出头之日。”

白老太太的话一味地避重就轻,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儿子儿媳的立场,而没有去考虑女儿流苏的尴尬处境,出身封建家庭的母亲对待女儿也是“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的态度,

流苏从母亲那里根本得不到公道和慰藉,母亲在这件事上表现出了异样的自私和冷漠

但当最后范柳原再次邀请白流苏去香港时,白老太太说道:“既然是叫你去,你就去罢!”她明知道女儿去香港是给范柳原做情妇,而不是真正发展关系,却还是义无反顾地将她推了出去。白老太太对于女儿处境的不管不顾、百般推诿,充分暴露了她自私的本质,身处男权社会,只有与儿子保持同一立场,才能维护她在家庭中母亲地位的威严。

母亲的冷漠与自私是如此令人毛骨悚然。

正如孟德维尔所认为的,人不仅在自然状态下是极端利己的,而且在社会状态下也是如此。人的各种意向和欲望都是出于人的自爱自利的本性,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说服或强迫人放弃这种本能。


《倾城之恋》大龄离婚女告诉你:亲情淡薄,可以到什么程度?


02 一段倾城的热恋背后,掩藏的是兄嫂对妹妹的压榨和倾轧

张爱玲笔下的母女关系尚且如此冷漠,手足之情更是异常脆弱。

在得知白流苏前夫去世的消息时,流苏的三哥劝她回去戴孝主丧,再领养一个孩子,分些家产,足够过好后半辈子。在他的这一建议被流苏义正言辞拒绝后,他愤怒地表示“你生是他家的人,死是他家的鬼,树高千丈,落叶归根”,当初流苏离婚带回娘家一笔不菲的财产,他和颜悦色地接纳了妹妹,而如今财产挥霍完毕,却嫌弃流苏在娘家吃软饭,

人性中自私、冷漠的一面暴露无遗。

刻薄无情的四太太指责流苏“一嫁到婆家,丈夫就变成了败家子。回到娘家来,眼见得娘家就要败光了——天生的扫把星。”而流苏的三哥更是附和道,“四奶奶这话有理,我们那时候如果没有让她入股,绝不至于弄得一塌糊涂。”

哥嫂投资失败把家产挥霍一空,最后却将失败的原因归咎于流苏太晦气,还当面咒骂流苏“扫把星”,这种见利忘义、丝毫不顾亲情的行为不禁让人大跌眼镜。没人会体谅理解这个深陷人生困境的离婚妹妹,没人为她的未来担忧,一段倾城的热恋掩藏的是兄嫂对妹妹的压榨和倾轧。


《倾城之恋》大龄离婚女告诉你:亲情淡薄,可以到什么程度?


当流苏与范柳原赌气分开回到上海后,白公馆的人内心活动是怎样的?

“流苏勾搭上了范柳原,无非是图他的钱。真弄到了钱,也不会无声无臭的回家来了,显然是没得到他什么好处。本来,一个女人上了男人的当,就该死;女人给当给男人上,那更是淫妇;如果一个女人想给当给男人上而失败了,反而上了人家的当,那是双料的淫恶,杀了她也还污了刀。”

在感情中受到伤害急需修复感情创伤的流苏并没有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和安慰,相反,白公馆的每个人都在等着看她的笑话,没有比亲人之间的自私绝情更摧毁人生的了,冷漠的亲情无疑给她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阴霾。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最亲密的血缘关系仍旧摆脱不了人性恶的一面,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竞相争斗,互相残杀。在名利的裹挟下,欲望带走人性,亲情不再温暖。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命运也非常凄惨,她出身于一个穷苦家庭,被贪财的哥嫂做主嫁到了一个官宦子弟家姜家,本来以曹七巧的出身跟姜家门不当户不对,但姜家儿子是个残废,为了金钱,七巧的哥嫂就这样断送了妹妹的婚姻和未来。嫁到姜家的女人,无一不是出身有名望的家庭,曹七巧出身寒微,丈夫又不争气,自然低人一等,妯娌们厌恶她,小姑子瞧不起她,就先身边的丫鬟对她背地里也恶语相向,没人那她当自己人。作为刚嫁到姜家的儿媳妇,脆弱又无助的她没有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还要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张爱玲彻底撕破了掩盖在人性上那一层伪善的面纱,把人性中最残忍最邪恶的一面剥出一个血淋淋的面目,打破了一切感情神话,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阴暗的世界:自私、孤独、愚蠢、冷漠,没有爱,有的只是人性的残缺和亲情的沦丧。

在金钱和利益的诱惑下,亲情不堪一击,人的本性暴露无遗。这种苍凉是人性的自私和冷漠,也是人性的扭曲和沦丧。


《倾城之恋》大龄离婚女告诉你:亲情淡薄,可以到什么程度?


03 张爱玲如何对家庭关系中的悲剧处境形成特有的认知?

张爱玲曾经在《我的天才梦》中写道:“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爬满了虱子。”这句话多多少少透露出张爱玲对人生的悲剧认识:生命本身是美的,但又充满着被叮咬的困扰,伴随着痛苦与折磨。所以,她的小说中处处表现着生命的虚无、伪善与冷漠

没有自身对生命悲剧性的感知,没有对人性敏锐的洞察与理解,没有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当然就体悟不了世事的苍凉与浮华。

作为小说家,张爱玲是如何对现实的悲剧处境形成了自身特有的认知的?

第一, 自身破碎的亲情观。张爱玲父亲是封建遗少,到他这一代家道中落,他吸食鸦片,娶姨太太。张爱玲母亲个性十足,追求自由与解放,张爱玲四岁那年她母亲就出国留学了,留学归国后因为夫妻感情不和离了婚。张爱玲从小就在父亲、姨太太的夹缝中生存,她一直沉浸在阴郁、沉闷的家庭氛围中。

她渴望得到母爱与父爱,但父母的分开,变态的环境和过早的独立,让她对人性中的冷漠、自私和无情形成了一种敏锐的觉察与体验。

她对于父母是有着复杂的情感,童年早期家庭的温馨,和之后家庭的破裂,无疑对她来说是痛彻心扉的经历,这种痛是刻骨铭心的,也令她能够更加清醒地感知这个世界的人情冷暖与世态炎凉。


《倾城之恋》大龄离婚女告诉你:亲情淡薄,可以到什么程度?

当被问到一个作家最好的早期训练是什么时,海明威回答说,“是一个不愉快的童年。”

“幸福的人从不幻想,只有感到不幸福的人才幻想,未能满足的愿望,是幻想产生的动力。”弗洛伊德曾经如是说。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童年经历会直接影响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进而影响他的写作风格。《倾城之恋》中母亲、兄嫂和妹妹之间流露出的自私,是因为张爱玲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就曾经感受过这种冷漠,她把自己感知到的人情冷暖统统融入进了小说中,把自己的传奇经历渗入了作品中,正是这样的经历影响了她的思维和观念。

第二, 传统家庭伦理的影响。“男尊女卑”“长幼有序”是传统家庭伦理的两个重要原则,这也极大地伤害了手足之间亲密无间的亲情关系。作为兄长,地位本身就比作为女性的姐妹高,身为妹妹,只能听候父母或者兄长的意思出嫁,而一旦嫁人,变成了“泼出去的水”。

因此,白流苏的兄嫂不惜出卖妹妹的未来,利用迂腐的伦理观念试图主宰流苏的婚姻生活。白流苏回到前夫家,对她哥嫂而言是一种隐形的交易,未来还可能从妹妹有钱的富家获得物质上的收益。张爱玲冷眼旁观似地将这一层虚伪的亲情面纱揭开了,她就是要把人性中的丑恶揭露出来,让麻木无知的人看到现实的真相。


《倾城之恋》大龄离婚女告诉你:亲情淡薄,可以到什么程度?

正如她所说,“生命是残酷的。看到我们缩小又缩小的愿望,我总觉得有无限的惨伤,”由此可看出她已经看穿了人性和人生的真相,也意识到了人类的渺小和脆弱。因此,她把亲情中的冷漠融入到了作品中,在形形色色的故事中找到了发泄内心对亲情不满的出口。

04 《倾城之恋》中的家庭伦理观对现代社会有什么启示?

家,有父母的慈爱、手足的陪伴,是幸福和快乐的。对于中国人来说,家有着更多意义。它是一个遮风挡雨的港口,也是一个人治愈创伤的医院,每个人都希望家是我们劳累时休息的驿站,是我们在外面伤痕累累时自愈的归宿。

张爱玲的小说不仅向我们揭露了当时社会家庭伦理的失常,也透露出了她以爱为原则的家庭伦理观。

  • 亲子关系

张爱玲小说中父母对子女的爱大多是专横的爱

这样的爱是父母完全占有着子女,把子女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子女禁锢在牢笼之中,失去了追求人生自由的权利。这在封建社会也很常见,包办式婚姻就是最好的例证。在当今社会,这是万万不可的。

人们常说,家庭往往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子做人,是家庭教育的核心。父母的言行举止会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品行高尚的父母,才能教育出行为高尚的子女。有很多父母,前半生为了父母,后半生为了孩子,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更令人感到悲哀的是,这一直被当做一种美德,一代一代传递下去。但其实,每一代人都能对自己负责,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也是对子女最好的示范。

正如纪伯伦的那首诗: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也如歌德所说:“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


《倾城之恋》大龄离婚女告诉你:亲情淡薄,可以到什么程度?


  • 婚姻关系

张爱玲的小说聚焦于

女性的命运塑造了一系列身处时代悲剧的女性形象,她们极少追求个人价值,没有自我,也很少拥有浪漫的爱情。她们是“女结婚员”,为了生存而结婚,爱情不是她们婚姻的必须,如果两者背道而驰,也会孤注一掷,因为金钱和利益才是她们婚姻的第一要义。

然而,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正像《倾城之恋》中所言,“结婚若是为了维持生计,那么婚姻就是长期卖淫。”没有爱情的婚姻摇摇欲坠,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更可靠与牢固。事实证明,很多夫妻在婚后生活中能不能和睦相处,同他们之间有没有真挚的爱有着极大的关系。

在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是第一位的。知名心理学家曾奇峰曾说过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恩爱的夫妻关系会让家庭坚若磐石。

现代社会已经基本实现了自由平等,双方的结合完全可以把爱情当做结婚的先决条件,如果男女的婚姻是以真诚的爱为基础的,那么他们就足够能克服婚姻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与冲突。


《倾城之恋》大龄离婚女告诉你:亲情淡薄,可以到什么程度?


  • 手足关系

张爱玲笔下的兄弟姐妹情均非常冷漠,她对这样的家庭关系非常厌恶,一次次将兄弟姐妹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揭露了出来,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她对手足之情的渴望。如果家庭靠物质契约来维系,手足之情只会越来越淡薄。

兄弟姐妹不应该以满足自己的私欲来互相剥削和倾轧,这与人性是背道而驰的

然而,即使在当今的社会关系中,兄弟之间也经常会发生因为家庭利益分配不均而导致的冲突和矛盾,严重的还会大打出手,手足之情全部抛到脑后,甚至变成势不两立的仇人。

每个人都应该用真心来维系与亲人之间的感情,兄弟姐妹更应该如此,有为亲人甘于奉献的伦理精神,才不至于在利益面前迷失了头脑,丢失了本心。兄弟姐妹整天一起相处,会因为性格不同、利益分配不均、父母的偏袒而产生诸多矛盾。但无论遇到什么冲突,都应该多谦让,互体谅,尤其是涉及自己利益的时候。多一份理解,就少一份矛盾。

小结

张爱玲小说的主题是苍凉,小说中的人物不管是相互试探的恋人,还是骨肉相连的母女情,抑或是血浓于水的手足之情,即便没有相互背弃,也至少是互相算计,他们之间没有信任,也因而没有安全感。妹妹可以是兄嫂发不义之财的工具,姐姐是自己为了争夺爱情可以牺牲的筹码,有的是无尽的猜疑,多得是写不完的家庭悲剧。

张爱玲的小说处处都在警醒我们要珍惜爱情、亲情,孝顺父母,教子做人,兄弟之间互帮互助,与亲人之间相处的一个基本准则是尊重对方的意愿,不能强迫对方以人格来换取私欲。


《倾城之恋》大龄离婚女告诉你:亲情淡薄,可以到什么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