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漢中張魯為何降曹不降劉?他看不起劉備,而且想在中原發展教徒

元成宗時,下詔稱:"為道之大,原出於天而成之在人,有漢天師之緒遠矣,匪其子孫善繼善成,不怠益大,孰濟登茲,是以代有異人,出禪治化,系師景行焯靈,昭於簡冊,妙於自拔,功成不居。經不云乎,'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張魯這位五斗米教的第三代天師,歷史上被封為"正一系師太清昭化廣德真君"。誰也沒想到,這位東漢末年的漢中的軍閥頭目,竟然還是一位教派的首領。而且張魯所治理下的漢中,政教合一,大部分都是他的教眾。而且教眾人數眾多。那麼張魯為何選擇投靠曹操,而不是劉備呢?

漢中張魯為何降曹不降劉?他看不起劉備,而且想在中原發展教徒

這當中於公於私都有一定的原因存在的,東漢末年,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思量和考慮。更何況每個人的手下都有幾個擁有大才的謀士,這樣自己的主公做起事情來,才會事半功倍。

1、 北方可以大量發展自己的教眾

作為第三代"五斗米教"的天師,傳教道義是一件十分重要,而且是一個信教之人終身必做的事情。從張魯和曹操的地圖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北方用來發展教眾的前途可以說是無限遠大。可以更大限度的實現心中的抱負,這就好比創業一樣,寧可選擇"北上廣深",也不會跑到四線城市去晃盪。

漢中張魯為何降曹不降劉?他看不起劉備,而且想在中原發展教徒

而且北方地域遼闊,曹操統治下的北方几乎實現了大一統的局面。這對於張魯的誘惑力是十分大的。這在後來,張魯投靠曹操之後,不僅大力發展教眾,而且在三國以及西晉時期,嫣然發展成了一個當時的大教。反觀劉備的地盤,根本達不到張魯的要求。

2、 投靠朝廷

曹操之所以是亂世奸雄,肯定有他的傑出之處。"挾天子以令諸侯"便是曹操的傑作。當時的漢獻帝就在曹操管轄的範圍之內。這也就代表這當時的漢朝就在許都,身為漢臣,當然知道侍奉漢王。曹操攻打張魯的時候,張魯早就有了投靠的意思。但是投靠的時候,被自己的弟弟給攪黃了。

漢中張魯為何降曹不降劉?他看不起劉備,而且想在中原發展教徒

魯欲舉漢中降,其弟衛不肯,率眾數萬人拒關堅守。太祖攻破之,遂入蜀。魯聞陽平已陷,將稽顙歸降,圃又曰"今以迫往,功必輕。......左右欲悉燒寶貨倉庫,魯曰"本欲歸命國家,而意未達。今之走,避銳鋒,非有惡意。寶貨倉庫,國家之有"遂封藏而去。

這當中便說出了張魯的心聲,張魯的內心就是奔著投降去的。

3、 劉備並非是一個可以共事的人

三國演義中的劉備給人的感覺類似"瘟神"一般。劉備在東漢末年,幾乎有名的諸侯,大部分他都去投靠過,但是他所投靠的人,要麼死了,要麼老死不相往來。其中坑的最慘的莫過於袁紹和呂布。呂布的死因為劉備的一句話,就被殺了。袁紹的幾十萬大軍在官渡和曹操對戰,但是劉備的二弟關羽連殺袁紹的兩員大將。這對於當時的袁紹的損失可以說是十分大的。

此外劉備的為人,雖然貴為皇親貴胄,但是這個名頭是真是假,沒有人真實知道這回事。

漢中張魯為何降曹不降劉?他看不起劉備,而且想在中原發展教徒

劉備帶著這個名頭在各大諸侯國之間轉悠,還有就是劉備的實力並不強悍,而且底盤也不大。

當時劉備入主益州的時候曾想著,給張魯示好,可惜令人想不到的是,張魯給了一句很絕的話語:"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

雖然劉備在三國演義中是一個仁義道德的形象,但是在真正的三國當中,整天在權力場來回奔波的人,心中怎麼可能還會有仁義可講。更何況劉璋和劉備決裂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雖然劉璋和張魯兩個人之間並不怎麼對付。但是在劉備對待劉璋的事情上,很大程度上也就看清楚了劉備的為人。張魯寧願選擇一個真正有皇帝的地方,而且還能接受曹操的庇護。但是劉備這邊,並不具備曹操的軍事實力。

漢中張魯為何降曹不降劉?他看不起劉備,而且想在中原發展教徒

總結:

所以說張魯選擇曹操而不是劉備,其實當中有很多原因的存在,最大的原因還是他的第三代天師的身份的。更何況,在劉備這邊,張魯又能做什麼事情呢。不管是文臣還是武將,作為和劉備同等序列的張魯,肯定會更願意跑到曹操那邊獻殷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