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雍正被譽為清朝最勤奮節儉的皇帝,卻為什麼會惡名遠揚?

前言

雍正,應該是大清王朝的十二位皇帝當中最為神秘且罵名最多的皇帝,每當提起他,總使人不由得聯想到陰謀、暴力、血滴子、殺人慘劇等等。雍正繼位之後,對他不利的流言開始四處散佈,人們為他列舉出了一大堆的罪狀。

為了給自己闢謠,雍正專門組織班子來撰寫了《大義覺迷錄》,自己來當這部書的主編。隨著《大義覺迷錄》這部書的問世,收到的效果卻是適得其反,反而將自己描述的越來越黑。乾隆皇帝繼位後,果斷的將這本書列為禁書,這就更加增添了人們對雍正的質疑和好奇。

從先父康熙手中接手國庫空虛的大清

雍正是清朝入主中原後的第三代皇帝,四十五歲繼位,也是一個臨近近代門檻的封建皇帝,雍正剛繼承帝位時,清王朝的形式並不明朗。康熙帝親手創造的“太平盛世”由於在晚年皇子們的多年爭儲,耗費了他大量的精力,加上他從政寬仁,對各級官員有所縱容,因此朝政留下了嚴重的後遺症——吏治腐敗、貪汙成風、稅收短缺、國庫空虛。

在雍正接手時,國庫的儲銀不足七百萬兩,而虧空的數字卻是大的驚人。單從國庫上面來看,如此龐大的大清帝國已然成為了一具空架子,外面看似強盛無比,內裡卻是空空如也。

清朝沿用了明朝的吏治,官員俸祿極低,當時的正一品官員的年薪不過是紋銀一百八十兩,七品縣令則只有四五十兩,這樣微薄博的收入在當時的社會中只能算上小康或溫飽的生活水準。但是,也有許多官僚的生活窮奢極欲,揮金如土,他們從哪裡來的那麼多錢呢?用現代人的話來說,他們靠的就是灰色收入,挖國家的牆角。

雍正被譽為清朝最勤奮節儉的皇帝,卻為什麼會惡名遠揚?

雍正帝胤禛

繼位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擊貪腐

面對國庫空虛這樣事關重大的問題,新皇帝雍正豈能坐視不管。在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十二月,雍正下令戶部全面清查國庫虧空錢糧,康熙剛去世不久,雍正就開始對先父留下的“後遺症”大動干戈,可見其決心之大和事情之緊迫。

這也是雍正繼位後的第一場惡戰,不僅關乎國本,更關乎著皇位。一旦無功而返或者半途而廢,不但自己將身敗名裂,而且國本也可能為之動搖。

雍正信心十足,他的對策是派出特派員、欽差大臣,這些人員直屬中央皇帝領導,與地方沒有任何的瓜葛,而且都是為官清正、精明強幹的官員。這些特派員也並不是光桿司令,雍正從各地抽調了一大批候補州縣,跟隨特派員一起到地方查賬,每查出一個貪官汙吏,立即就地免職,再從調查團裡選出一個同級官員接任。

此舉一出,使得貪官汙吏們聞風喪膽。不過這只是雍正系列對策中的一部分,在《清史編年》一書中有記載:

“雍正元年,成立了“會考府””。“會考府”是一個獨立的中央核算設計審計機關,各地方上繳的稅銀或報銷的開支、各部院動用的錢糧及經費,都要通過“會考府”的稽查核實後方可。


雍正被譽為清朝最勤奮節儉的皇帝,卻為什麼會惡名遠揚?

影視劇中的雍正

查抄貪官,得罪權貴,謠言四起,罵名遠揚!

在清查國庫虧空事件中,難免會涉及到皇親貴族或者高級官僚,對此雍正一樣不會手軟,但凡涉及人員絕不寬待。雍正下決心要把貪官抄到山窮水盡為止,不僅貪汙的要吐出來,而且就連他們的下一代也要變成窮光蛋。在雍正治貪懲汙的鐵腕重拳之下,全國沸起一片抄家聲,雍正也因此得了個“抄家皇帝”的封號。

雍正反腐的舉動如此之大,手段如此之嚴厲,使得百姓拍手稱快,而被處分和查抄的皇親貴族以及大小官僚卻是恨之入骨。他們到處散播謠言,製造輿論,說雍正寵信奸臣,任用酷吏,採取種種極端手法,將雍正說成是一個十惡不赦的暴君。

的確,為了更好的執行新政,雍正皇帝任用了一批辦事雷厲風行、作風勇敢剛直並且清正廉潔的官員,田文鏡就是其中重要的一員。由於田文鏡辦事從來都不留情面,得罪了不少人,因此他也就背上了“酷吏”的惡名。

打擊貪官,追繳欠款,雍正反起腐敗來手段確實了得,但是他反腐的最終目的並不是整人的快樂,而是倡廉。雍正用人尤其重視官員的廉潔自律,在硃批奏摺中就多次提到官員的操守問題。

雍正被譽為清朝最勤奮節儉的皇帝,卻為什麼會惡名遠揚?

影視劇中的雍正

為了鼓勵官員廉潔奉公,專門設立了“養廉銀”制度

雍正將各地私自徵收和亂攤派的稅收統一收歸國庫,稱之為“耗羨歸公”,然後再專款專用,將收歸國庫的“耗羨”留給地方公用和官員養廉,稱為“養廉銀”。

到雍正十二年,各省官員的養廉銀數才大致有了數額,同他們的俸祿相比,養廉銀高出了十幾倍甚至上百倍,可以說是相當優厚的。

除了建立高薪養廉的制度外,雍正還以身作則,以實際行動號召群臣節儉,平時食用的御膳也只是幾道簡單的素菜,然後在配一碗糙米飯,沒動過的飯菜則回鍋熱熱下頓再吃。

減輕貧困百姓生活負擔,實行“攤丁入畝”制度

在康熙間年,小規模的農民起義運動是此起彼伏,這自然與當時的稅賦制度有關。

丁稅與田稅,也就是俗稱的人頭稅和土地稅,是封建社會臣民對政府應盡的義務,歷朝歷代都是分別來收取的。由於徵收的丁稅過高,沒有農田的平民很難承擔,所以很多人就拖家帶口到處逃稅,農民甚至以起義的方式來表達對丁稅的強烈不滿。

對此,雍正果斷的推行“攤丁入畝”制度,將千百年來人們直接繳納的人頭稅改為從土地稅中徵收,按照農田的多少來定需要繳納的稅額。“攤丁入畝”是中國稅賦制度史上的一項重大改革,從康熙年間開始辯論是否實行,到雍正年間開始普遍推行,再到乾隆年間在全國實現,前後經歷了半個世紀的時光,而雍正正是這項改革的有力推動者。

雍正被譽為清朝最勤奮節儉的皇帝,卻為什麼會惡名遠揚?

雍正《大義迷覺錄》

“攤丁入畝”實行後,貧窮百姓不再有繳納人頭稅的義務,減輕了壓在貧窮農民身上沉重的負擔。但是有田有地的地主們必須從腰包裡拿出更多的銀子,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這是典型的殺富濟貧做法。農民高興了,地主富紳們卻不幹了,一時間又是謠言四起,紛紛擾擾。

在《大改革家雍正》一書中,作者梅朝榮這樣評價雍正:

“他是一個改革家,他把皇位當作施展政治抱負的舞臺,即使侵犯了貴族、地主等利益集團的根本利益,也在所不惜,勇往直前。”

面對社會輿論的壓力,並沒有阻擋雍正改革的腳步

政務繁忙的雍正不可能再像傳說中的虞舜那樣每日都下田種地,儘管如此,他仍然在京設有耕田,到每年春耕伊始親自開犁,並號召天下百姓以農為本。

民以食為天,為了增加糧食產量,雍正計劃在北方推廣水稻種植,如今的我們能夠吃到北方種植的大米,與雍正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雍正從1722年繼承皇位到1735年去世,在位僅12年8個月,但是他所做出的改革比康熙在位61年做出的還要多。除了以上提到的“反腐倡廉”、“攤丁入畝”,還有“士紳一體當差”、“設立軍機處完善密摺制度”、“改土歸流”等等。

雍正勤於政事,每天都工作到深夜才入睡,他一生共批閱了十九萬兩千餘件奏摺,平均每天批閱四十件,僅僅在其中的數萬件奏摺中,所寫下的批語就多達一千多萬字。雍正皇帝的勤政精神,在中國古代帝王中堪稱楷模。

雍正被譽為清朝最勤奮節儉的皇帝,卻為什麼會惡名遠揚?

影視劇中的雍正

結語

我們總說“康乾盛世”,康熙和乾隆的歷史地位已成公論,唯獨雍正皇帝夾在二者之間備受爭議。其實雍正既有超人的政治遠見,又有出眾的施政才能,他力挽狂瀾,推行新政,一舉扭轉了康熙留下的百廢待興的破敗局面,為後面的乾隆盛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是“康乾盛世”的有力推進者和承上啟下者。

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雍正逝世在圓明園,他的死因至今仍然是個謎。據史書記載,二十一日,雍正偶感不適,但依舊照常辦公,批閱奏摺。二十二日,雍正發病,晚上就不行了,緊急召各位親王、大臣以及大學士至寢宮頒佈遺詔,夜半時分就死去了。

雍正的一生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未解之謎,關於他的繼位、死因和改革為民間野史、小說和影視劇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話題和素材。其實,雍正並非電視劇中《雍正王朝》中那樣的高大全,也不像民間野史傳說的殘酷無情,但是有一點確信無疑:他是一位勤奮有為的君主。

參考文獻

梅朝榮《大改革家雍正》

李文海《清史編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