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刘备为何在临终前敢对诸葛亮说出“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句话

前言

刘备在夷陵之战后退守白帝城,在荆州丢失和夷陵惨败后,病榻上的刘备知道自己老了,此生都不能完成自己年少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理想了”在临终前,刘备不想自己这耗尽一生创立的蜀汉基业就此毁于一旦,于是连夜召见诸葛亮说出托孤之话:

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刘备这句话的意思是诸葛亮作为托孤大臣,如果刘禅治国不行,诸葛亮就可以取而代之,难道刘备真的舍得自己一生创立的基业就随意托付给别人吗?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刘备为何敢对诸葛亮一人说出“君可自取”这句话的原因。

刘备为何在临终前敢对诸葛亮说出“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句话

刘备病死白帝城(影视形象)

诸葛亮非益州本土人士,可以平衡蜀汉内部矛盾

在整个三国中,蜀汉只能偏安于益州一隅,作为外来入侵者建立的政权,蜀汉内部分成了益州派和荆州派两个地方组成的派系,二者矛盾极大,益州本土士族只是想在扮演一个益州豪族山大王的角色,根本没有刘备和他的荆州派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理想。

例如后来诸葛亮去世,蜀汉后期宦官乱政,作为益州本土派的谯周作《仇国论》,以为不宜兴兵。姜维第八次北伐,谯周上书言天象,劝阻出兵。邓艾进围成都,谯周力劝后主投降。

从这里看出,益州本土派和刘备根本不是一条心,一旦蜀汉政权内部荆州派或者保皇派处于弱势地位中,益州本土派甘当外界敌人的带路党。

益州本土士族安于享乐,不想将益州内部有限的资源全都用来供给蜀汉政权的北伐事业,这使得益州本土派和刘备集团之间有着尖锐的矛盾,但面对夷陵之战前针具上风的荆州派占据上风和刘备大军的威慑下使得益州本土士族并不敢和刘备公然叫板。

可随着事态的发展,关羽丢失荆州让刘备无法补充荆州派的后备力量,后来的夷陵之战中刘备丧失了大量军队和荆州人才,在临终前刘备担心自己死后幼帝刘禅无法控制不安分益州本土派和其他老臣,为了保证蜀汉政权的平稳过渡,刘备必须选择一个值得信任的托孤大臣来辅助刘禅制衡各个派系。

而刘备作为最像高祖刘邦的汉皇后裔,二人在能力方面出奇的一致:俩人都是军事能力不行,都是小仗没输过大仗没赢过的主,但二人的帝王心术和驭下之道却是历代帝王中的佼佼者,奔着巩固江山和攘外必先安内的原则,刘备必须选择一个有政治头脑且非益州本地人的身份来作为托孤大臣辅佐幼帝刘禅,而出身于琅琊的诸葛亮就是最适合的人选。

刘备为何在临终前敢对诸葛亮说出“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句话

诸葛亮(影视形象)

诸葛亮跟随刘备较早比较忠心且势力较小

刘备内部人才由时间段可以分为分为几个派系:

起兵之初在涿郡和徐州组成的元老系:关羽,张飞,简雍等人

在荆州招揽人才组成的荆州系:刘封,霍峻,庞统,魏延等人

入川后益州本土人才组成的益州系:黄权,李严,吴懿等人

其他因归顺或者不属于以上三大派的人才:马超,诸葛亮等人

从这上面就可以看出,诸葛亮本人虽然受到刘备的重用,但他本人也没有在刘备集团内部积攒多少政治势力和结成党羽,因为出身于琅琊的诸葛亮既不属于荆州派也不属于益州派的身份,让刘备在临终时才会放心的认为诸葛亮不会联合其他派系威胁刘禅的皇位。

同时诸葛亮不出身于荆州派和益州派的身份以及跟随刘备南征北战积攒的威望,让荆益双方对作为托孤大臣的诸葛亮保持拥护的态度,使得蜀汉政权内部用全部精力进行北伐,一直到费祎蒋琬去世荆州派势微才使得蜀汉朝廷变成了益州派的一言堂。

刘备为何在临终前敢对诸葛亮说出“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句话

三顾茅庐

诸葛亮本人对刘备忠心耿耿

诸葛亮是刘备在荆州三顾茅庐请出来的人才,加入刘备时间比较早,并且受到刘备重用,让诸葛亮从农夫变成了蜀汉丞相,诸葛亮受着刘备的知遇之恩以及那个时代流传下来“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思想使得诸葛亮对刘备保持忠心思想,刘备本人也知道诸葛亮的为人,所以才会放心的让诸葛亮作为托孤大臣同时说出“君可自取”这句话让诸葛亮感激涕零并做出之后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行为。

刘备为何在临终前敢对诸葛亮说出“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句话

三国地图

时代背景:蜀汉国力衰弱,内部反对丞相干政

蜀汉后主刘禅炎兴元年(263年),民户280,000户,940,000人。此外,带甲将士102,000,吏40,000人,总计1,082,000人。

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年),灭蜀之前,663,423户,4,432,881人。灭蜀之后,943,423户,5,372,881人。

吴后主孙皓天纪四年(280年),民户523,000户,2,300,000人。此外,带甲将士230,000,吏32,000人,总计2,567,000人

在上面引用的三国时期各国人口人数和疆域面积来看,在古代生产力落后和冷兵器作战的时代,人口是第一生产力的情况下,蜀汉作为国土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国家代表了国力在三国排名中最为弱小。

作为蜀汉死敌的魏国,天下十分魏国独占七分,魏国有比蜀汉更多的军队和人才,而诸葛亮本人是个识大体且忠心的人,这点在后来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失败后,上书刘禅自降官职和后面平稳过度权力安排费祎蒋琬辅佐刘禅的行为就可以看出他本人并不在乎权力大小的心态。

刘备为何在临终前敢对诸葛亮说出“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句话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影视形象)


自以为正统的蜀汉政权打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口号,为什么要兴复汉室?那是因为汉室衰微,而汉室衰微的原因是因为曹操以丞相的职位“挟天子以令诸侯”扫除群雄,曹操本人也加九锡,封魏王,曹操死后其子曹丕篡位建立魏国直接终结了汉朝422年国祚。

曹操在公元220年去世同年十月曹丕篡汉,诸葛亮是公元223年接受刘备托孤重任,这两件事情间隔时间仅有三年,此时受到托孤重任的诸葛亮肯定会受到那些忠于刘备的蜀汉老臣的防范以及益州本土士族想搞事情的心思。毕竟诸葛亮和曹操二人同为丞相,同是辅佐幼帝,曹操夺去了汉室江山,谁又能保证诸葛亮会不会像曹操一样夺去蜀汉江山呢?所以对于诸葛亮本人来讲别说有篡位的想法就是有干政或者不尊重刘禅的举动都会被其他蜀汉朝臣群起而攻之。

刘备为何在临终前敢对诸葛亮说出“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句话

诸葛亮辅佐刘禅

总结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说出“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句话也是刘备自己的无奈。没办法,蜀汉内部能平衡各方势力同时有政治手腕的人选只有诸葛亮一人,同时诸葛亮也拥有足够的忠心让刘备信任。

换句话讲,如果诸葛亮真的有着篡位的想法,善于识人的刘备也会第一时间解决这层隐患,即使是诸葛亮大权独握后有了想变成第二个曹操的征兆,那蜀汉政权那些忠于刘备的荆州派不会放任诸葛亮胡来,同时益州本土士族基于自身利益考虑也不会希望比刘禅更优秀的诸葛亮上台。

综上所述,刘备敢于说出诸葛亮可取代刘禅的话是基于刘备本人出色的选人眼光和看重诸葛亮本人的忠心的特点,并且通过观察蜀汉内部的政治环境和诸葛亮后来忠心为蜀汉效劳和为刘禅保持负责任的态度也给诸葛亮本人留下了“千古贤相”的美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