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影响唐朝达四十多年的牛李党争,最终的受害者到底是谁?

党争自古有之,晚唐时期,唐朝中央政府曾经出现了所谓的牛李党争,他们党同伐异、争权夺利,最终导致唐朝走向衰弱。那么,牛李党争是如何发生的?它又是怎么动摇唐朝根基的?

牛李党争是中晚唐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始于元和三年,也就是公元808年。

唐宪宗元和三年,牛派人物牛僧孺、李宗闵、皇甫湜参加科举进士考试,他们在朝政上直言自己的策论,并得罪了当朝宰相李吉甫。李吉甫为了阻止牛僧孺等进仕,遂在宪宗面前哭诉,宪宗无奈,遂罢科举考官赵昌于岭南,并取消牛李等三人的考试资格。因为此事,牛僧孺遂与李吉甫产生了矛盾,由此便开启了中晚唐四十多年担任牛李党争。

影响唐朝达四十多年的牛李党争,最终的受害者到底是谁?

科举之事只是牛李党争的开端,且这一次事端也并么有导致牛李两派大规模的斗争,若要说牛李党争的朝政斗争起始,则要从元和九年谈起。

元和九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病死,其子吴元济欲继承节度使之职,遂大肆扩军。对于吴元济的嚣张行为,朝廷产生了两种方案,以宰相李吉甫为首的李派人物坚持主张对淮西用兵,而另一宰相李逢吉却反对李派的做法,他认为淮西为唐朝税赋重地,没有必要对淮西用兵,与其耗损军粮,还不如直接承认吴元济刺史之职。李吉甫和李逢吉毫不相让,宪宗无奈,只好暂停朝议。就在朝廷决议对淮西用兵的时候,李吉甫却在这一年暴死。元和九年,宪宗只好提拔裴度为宰相首辅,裴度继承了李吉甫的主张,坚持对淮西用兵。

是否用兵还要取决于皇帝的决策,因为宪宗倾向于对淮西用兵,所以裴度一派也暂时取得了胜利,朝廷出兵之际,李派首领李逢吉也失去了官位。

影响唐朝达四十多年的牛李党争,最终的受害者到底是谁?

牛李两派的第一次交手以李派的胜利而结束,不过,这还只是初次对抗,到了李派领袖李德裕入驻宰相时,牛李两派的矛盾最终扩大。裴度和李吉甫之间的私人关系很好,所以他对李吉甫之子李德裕也是多有照顾。元和十四年,李德裕进入朝廷担任监察御史,其深受裴度信任,很快就继承了裴度的官位。

裴度重用李德裕,本身就是为了打击牛派的领袖李逢吉,而李逢吉也不甘示弱,就在裴度推荐李德裕之际,他也举荐牛僧孺进入朝政。李逢吉阴险狡诈,为了扳倒裴度,李逢吉遂利用裴度和元稹之间的矛盾逼迫裴度辞职,后来,他又联合牛僧孺诬陷李派另一号人物李绅。李逢吉生怕李德裕进入宰相之列,所以他才不遗余力得打击李党。

影响唐朝达四十多年的牛李党争,最终的受害者到底是谁?

个人恩怨终于上升为朝廷上的争斗,不过,无论李逢吉如何作祟,李德裕始终都未丢掉官爵。公元826年,唐文宗李昂继位,文宗信任李党,排斥牛党,其刚刚继位,就将裴度从山南西道节度使的位置上调回朝廷,他拜裴度为相,并整顿吏治。裴度再次当势,李德裕的好日子也就来临了。大和三年,裴度再次推荐李德裕为相,他们二人珠帘合璧,朝廷遂完全掌握在了李党手里。

影响唐朝达四十多年的牛李党争,最终的受害者到底是谁?

文宗虽然信任李党,但也并没有彻底贬谪牛党官员,其在位时,牛党的李宗闵依然担任宰相。李党虽然一时取胜,但最终还是完全落败。文宗、武宗时,李德裕得势,唐朝朝廷上皆为李党。不过,随着武宗的驾崩,宣宗的继位,李党成员却彻底遭到了贬谪。

影响唐朝达四十多年的牛李党争,最终的受害者到底是谁?

唐宣宗李忱继位后,李德裕很快就被罢黜官职,随从其落败的,还有一批大臣。李德裕失势后,牛党重新抬头,影响唐朝政局达四十多年的牛李党争最终以牛派的胜利而结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