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石達開大渡河失敗的根本原因——側面看太平天國的內部“鬥爭”

石達開大渡河失敗的根本原因——側面看太平天國的內部“鬥爭”

石達開軍事生涯中的最後一次遠征,也是他人生中的最後一次遠征,終於在大渡河邊走到了終點。他雖率領了十多萬的軍隊,但都隨他一起泯滅在歷史的長河之中。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石達開的大渡河失敗?

一、天京事變

太平天國在定都天京的過程中隨損失了西王蕭朝貴和南王馮雲山,最終在天京城內形成迥異於中國以往任何時期的政治格局,即最高領袖天王洪秀全為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極為類似於西方教皇的角色。具體的政務和軍務由東王楊秀清、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等人共同分擔,楊秀清掌握著最大的權柄。

這種政治格局是極不穩定的。楊、韋、石等人各自糾集勢力,形成了數個政治、軍事集團。一旦政治的天平少有傾斜,原本就處於顛覆邊緣的政局便會剎那間發生鉅變。當直接威脅著天京的軍事力量江南大營被打垮後,楊秀清居功自傲,要求天王封自己為“萬歲”,一切鉅變的條件全部得到了滿足。

天王洪秀全密令韋、石二人率部回京共同對付楊秀清,原本是準備玩弄制衡之術,在幾個實權人物中重新創造平衡。韋昌輝接到密令後迅速率部返回幷包圍了東王府,進而誅殺了楊秀清及其全家老幼。更趁機掌握大權,儼然成為了天京城的新主人。為了進一步清除東王一黨,更是大開殺戒,激發了天京全體軍民的憤慨。

石達開大渡河失敗的根本原因——側面看太平天國的內部“鬥爭”

石達開原本也回到了天京,後懼怕被韋昌輝一同誅殺隻身逃往安慶,全家也被韋昌輝所害。於是洪、石二人內外聯合,一舉清除了韋昌輝及其黨羽二百餘人。石達開率軍返回天京並被委任掌管政務,轟動整個天平天國的“天京事變”似乎已經落幕了。

二、四方轉戰

看似得到穩定局面僅僅維持了半年。洪秀全對石達開大權獨攬的狀況十分畏懼,為防止石達開成為新的楊秀清、韋昌輝,將自己的兩個封王秉政,藉以牽制、制衡石達開。石達開對這種局面也十分畏懼,預感到洪秀全可能會對自己動手,借整頓軍務、指揮前線的機會離開了天京。從此再也沒有回到過這座太平天國的都城。

從石達開返回安慶開始,之後的兩年時間內相繼轉戰江西、浙江、湖南、廣西、湖北等地。雖然沒有重大斬獲,卻也使得太平天國外部軍事壓力得到了部分緩解。即便如此,石達開與洪秀全之間的信任已經蕩然無存。石達開為了保存自身,同時也為了能為太平天國打開局面,開始轉戰雲貴川,試圖建立新的根據地。

三、奔走西南

石達開集合了熟路人馬,先後三次準備進入四川佔領成都,都以失敗告終。一八六二年九月再次集合諸軍,制定了分兵三路奇襲成都的計劃,從川南出發,開始了石達開第四次入川行動,也是最後一次。

一八六三年四月,石達開在部將李福猷的掩護下渡過金沙江,但也使得分兵熟路的計劃變成了各自為戰,再也無法相互產生實際支援和戰略策應,石達開本部此時約有三四萬眾。五月三日石達開部在安寧河設伏,一舉殲滅數千敵軍。

石達開大渡河失敗的根本原因——側面看太平天國的內部“鬥爭”

石達開的戰略目標是奪取成都,當時從寧遠(今西昌)可以通往成都的道路有大小兩條,石達開考慮到大路可能存在的大量敵軍,認為兵貴神速,於是率部從小路出發。小路多為彝族居住的地區,這也為石達開之後的被困埋下了伏筆。

五月十四日石達開部到達大渡河南岸,此時清軍與彝族土司的軍隊尚未趕到。石達開見大渡河兩岸並無敵軍,故而放鬆警惕,命部眾蒐集糧食等物資,準備第二天渡河。不料次日天降大雨,河水暴漲。石達開見渡河難度極大,便下令原地等待洪水消退,也沒有先派遣部隊佔據對岸。直到三日後的十七日大雨才停,但清軍和土司的軍隊已經趕到並佔據了北岸。

石達開陷入了內無糧草、外無救援的境地,在組織了多次強渡和突圍無果後,於六月十一日遣散部眾、束手就擒。後押解到成都審問,於八月八日被施以剮刑,在成都東校場被處死。其他分路軍也陸續被剿除。至此石達開部的西征以徹底的

失敗而告終。

四、石達開大渡河失敗的軍事原因

1、統帥決策的失誤

僅就整個西征和大渡河一役來說,石達開作為西征軍的軍事統帥造成了眾多失誤,需要為失敗負主要責任。首先在整個西征的過程中石達開沒有一個整體的戰略佈局,大多是打到哪算哪的想法。對於奪取成都的目的也是存在極大的幻想成分,完全沒有考慮到實際情況。

石達開大渡河失敗的根本原因——側面看太平天國的內部“鬥爭”

再者石達開的分兵部署也有極大的爭議。石達開多次冒然分兵,實際上並沒有對清軍形成實質的威脅,反而給了清軍各個擊破的機會。而且各路分兵之間沒有任何聯繫,小路之前的賴裕新部實際上早在四十多天前就已經被清軍擊潰,而石達開在到達大渡河時依然一無所知,還認為賴裕新部會對清軍產生牽制作用。

另外在大渡河耽誤了一天時間,隨後就遇到突然降臨的大雨和洪水,三四天的寶貴時間內石達開沒有進行任何補救、防護措施,造成對岸的清軍趕到後石達開部沒有任何挽救的辦法,只能在強渡和突圍中逐漸消耗掉自己的實力。

2、客觀上特殊的環境和氣候

從寧遠到大渡河一路都是被崇山峻嶺所環抱的崎嶇山路,這種行軍環境根本不適合大軍推進,只能利用小股部隊進行偷襲。當地的山地居住的大都是彝族居民,由眾多土司實行類似於部落的統治。與當地土司的關係也決定著大軍的命運。據說石達開之前曾經派人聯繫過這些土司,但從實際情況來看這種聯繫並不成功,反而洩露了自己的動向,使清軍掌握的石達開部的所在。

較之往年突然提前的雨季也是重要因素。當地突然一連三天的暴雨,不僅使得石達開部的行軍路線更加泥濘不堪,軍隊的糧食補給受到了極大的破壞,也引發了河水暴漲,直接阻攔了軍隊的前進。由土司加入的軍隊和暴漲的河水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石達開失敗的原因。

五、石達開大渡河失敗的根本原因

1、太平天國內訌引發的後遺症

石達開大渡河失敗的根本原因——側面看太平天國的內部“鬥爭”

事實上天京事變並沒有對太平天國的軍事力量造成打擊,這是一場僅限於太平天國高層之間的內訌,受到影響的往往是高層決策者以及部分黨羽和家屬,對於軍隊的絕大多數人都沒有產生實質上的損傷。但是天京事變對太平天國在政治方面和精神層次起到了極大的破壞性。

天京事變的實質是太平天國高層為爭奪政治權力而產生矛盾的總爆發,徹底毀滅了高層之間的最低信任。無論是被誅殺的楊秀清、韋昌輝、秦日綱還是看似勝利的洪秀全、石達開,他們任何二人之間都不再能產生起義之初的同仇敵愾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時刻提防對方的心理態度。

對於底層士兵和民眾來說在精神上也造成了巨大的衝擊,他們驚奇的發現太平天國所描繪的神話體系和眾生平等的觀念不過是高層爭權奪利的手段,使得大眾失去了最初對於天國的崇敬感和神聖感,更對這場農民起義的最終目的產生了迷茫和崩塌。

石達開的最後西征就是因為出於

保護自身的政治危機感而進行的,而他率領的軍隊也因為不再信仰“天父天子”的神話而變得軍紀敗壞,不斷騷擾沿途百姓最終引發了彝族土司參與進清軍對西征軍的清繳之中。

2、太平天國高層的自身腐敗與小農意識

無論是洪秀全還是石達開,包括其他天國的高級將領和決策層成員,在定都天京後都被“小天堂”的繁華所吸引,失去了進取的決心和動力。洪秀全身居內宮,餘下的人生竟然只出來過一次,還是在楊秀清的逼迫下去往的東王府。高層的自我封閉和貪圖享樂自然使其與底層大眾產生隔離,無法掌握真實的實際情況,自然也無法有針對性的制定相應計劃。

石達開大渡河失敗的根本原因——側面看太平天國的內部“鬥爭”

石達開在西征時因為對天王洪秀全的不信任和自身對於長期安逸生活的不捨,隨身攜帶了所有的妻子兒女,在大渡河沒有趁夜及時搶渡也有當時他的一個妻子剛剛分娩了一個男嬰,石達開為了慶祝再得貴子而停留一夜,造成延誤了最佳的渡河時機。從本質上講洪秀全與石達開還都是保留了極強的小農意識,這也是他們的侷限性所在。

3、天國內部的分裂

洪秀全在石達開脫離中央政治核心後對其仍然是及不放心的,多次趁機剝奪石達開的權力和部眾。石達開手下眾多能征慣戰的將領都被洪秀全調到自己外圍,客觀上造成了西征時石達開沒有得力助手的局面。洪秀全甚至使用過“驅狼屯虎”的計策,迫使石達開進攻十分強大的湘軍,最終造成石達開逐步遠離天國的核心區域,再也沒有回來過。

從石達開返回安慶一直到大渡河失敗,

洪秀全沒有對石達開進行過任何支援和響應,僅存在停留在口頭上的許諾和援助,進一步造成了二人的隔閡。石達開在進入廣西時已經接近崩潰,而天國依然置之不理。要不是當時廣西的天地會、哥老會等組織的積極援助,石達開在廣西時就已經支持不住了。

之後進入西南更是陷入四面無援的境地,讓四川等地的清軍可以從容的對石達開部逐步分解、緩慢消耗,最終在大渡河俘獲了石達開。

結語

石達開的失敗可以看做太平天國失敗的縮影,他身上集中體現了天國運動的侷限性和落後性。雖然在石達開離開天京後天國運動達到了鼎盛的局面,但也開啟了最終滅亡的前奏。石達開與天國一樣,最終被自身的劣勢所吞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