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股市風雲之三:法國

法國是“二戰”中最特殊的國家,面對納粹的入侵,反抗者、投降派複雜交織,衰敗的局面、頹喪的情緒,讓法國股市混亂不堪。

本刊特約作者 明輝/文

1930年代,法國已經歷了20多年的政治混亂。作為“一戰”的主戰場,戰後的法國經濟成長緩慢、失業率居高不下、生育率大減。更重要的是,“一戰”留給法國的是工人罷工、軍人暴動,統治法國的“第三共和”政權,沉悶無能,軟弱不堪,法國的生產力跌到谷底。

整個1930年代法國都是一片死氣沉沉,很多法國人於失望和迷茫中開始墮落。知名記者保羅·瓦勒裡曾經寫道:諷刺的是,那些讓法國如此浪漫美好和充滿藝術氣息的特色,反而讓它難以適應當時面臨的艱苦歲月。

更可笑的是,有些法國人看到納粹在德國的專制取得的快速成功,非常嫉妒。他們認為獨裁雖然粗暴,但創造了秩序,讓制度得以運轉,而這是法國最缺少的。

自然,法國股市在這種狀態下表現不佳。令人揪心的是,其他國家的股市在1930年代的大崩盤後還有數次大級別反彈,而法國股市幾乎是一路下跌。這種走勢反映了法國人萎靡不振和自我懷疑的情緒。

“二戰”股市風雲之三:法國

混亂的法國接受納粹佔領

1940年,當納粹入侵法國時,法國國內已經自我潰敗,法國人對當時生活秩序的不滿達到頂峰。當時有1000萬名法國人(佔總人口的25%)在國內到處遊蕩、偷竊搶劫,敗陣的法國士兵反而成了最可怕的打劫者。沒有政府,沒有警察,大家對私有財產毫無尊重。

相比之下,德軍紀律嚴明,行為得體。當時德國嚴令軍隊不得搶劫,購物必須支付德國馬克,法國商家普遍願意與德國士兵做生意。社會經濟的混亂讓部分法國人民感到恐懼,他們渴望回到正常秩序,甚至準備好接受束縛、犧牲部分自由。他們覺得希特勒和德國的到來代表秩序和穩定,並能為他們帶來可觀的生意。

在當時看起來,德國在可預見的未來都將會統治歐洲。英國人連自己的生存都成問題,何況解放歐洲?我們看當時的一些文學作品,著名的法國存在主義作家、女權運動創始人西蒙·波娃,在她的散文中引用了當時社會流行的一句笑話:“英國佬呢?你們最近有看到嗎?”她甚至稱讚德國士兵的軍服帥氣,和他們的英姿是絕配;她嘲諷英國人逃得太匆忙(敦刻爾克大撤退),留下一堆亂七八糟的東西。法國作家安德烈·紀德表示:如果德國能帶來繁榮,90%的法國人都會接受,75%的法國人還會微笑歡迎。所以,當時法國人合理的問道:跟德國結盟算通敵還是接受現實?

我們不禁莞爾,一些法國人真是太“浪漫”!或許像西蒙·波娃自己的名言:當生活亂了套時,文學就出現了。當然,也有不少人厭惡這種情況。

1940年,法國投降政府與德國達成協議:德國給予法國一定的經濟自由,企業主可以開公司、發薪水。德國把高利潤的軍事訂單當成誘餌。法國商人認為,只要和納粹合作,不僅可以存活下來,事業還可以蓬勃發展。他們相信,在希特勒領導的新歐洲裡,法國經濟將會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至少比“第三共和”的混亂要好,畢竟他們也別無選擇。

1941年2月,巴黎股市重新開市,立即大漲,反映了這種樂觀的看法。法國的雷諾汽車把工廠改為德軍生產坦克,有的公司接到德軍大批卡車訂單。這些公司股價都大幅飆漲。不過,在消息公佈前,德國軍官已經利用內線消息,先行買入。1941年法國的失業率已經消失,轉為勞動力短缺,生產力蒸蒸日上。

1942年底,法國股市的名義市值已經翻了近三倍。在當時法國投資人看來,德國將會最終勝利,或者至少統治歐洲很多年。德軍入侵蘇聯時,有5萬名法國士兵跟隨作戰。法國一些投資人對蘇聯和布爾什維克有很深的反感和恐懼。

希特勒對法國的掠奪

1941年7月,法國投降政府想要與德國結盟,提出重新簽訂協議,給予法國主權,讓法國在軍事和經濟上與德國合作。一些德國高官也開始將法國視為新的盟友,作為德意志帝國的西線軍事堡壘。但是,希特勒並未動心,至今仍是一個謎。

最後,希特勒和納粹還是決心掠奪法國,只是一開始比較隱晦。1941年初,西門子、克虜伯等德國大公司陸續造訪並研究法國的大公司,將其專利、設備和技術人員都“暫時”轉移到德國公司。當時,很多法國公司上市發行新股,必須以折扣價賣給德國公司以及武裝親衛隊,後者以沒收的法郎,或隨意設定兌換法郎的高匯率馬克來購買。但法國投資者一開始並不在意,甚至將納粹持股視為利好,因此法國股市熱絡,消息傳聞眾多。

然而,久而久之,一切的夢幻泡影開始破滅。大家開始明白希特勒和納粹根本不想和法國合作,只想掠奪法國。1940年夏季被俘的200萬名法國戰俘始終沒有回國,在德國嚴苛的環境下工作。1941年秋,90萬名法國人為德國工作,要麼在建立大西洋防禦堡壘,要麼在軍工廠勞作。政府強制實行勞工惡法,60多萬名法國人在德國工廠工作,只領微不足道的工資,工作環境極其惡劣。一切其實和被佔領前一樣,只是剛開始時好一點而已。

由於大批青壯年男性被迫輸出,法國境內無人做活,糧食開始極度短缺,通脹開始飆升。1942年,多數法國人陷入饑荒,德軍把大量糧食運往德國或是前線。一些紀實文學提到,兩千名巴黎人排隊買兔肉,但只有三百份;其他城市百姓凌晨三點排隊,天亮發現店裡根本無糧可售。一位法官的女兒嫁給盧瓦爾河流域的農夫,只是為了他的糧食。

到了1944-1945年,只有糧食、衣服和戰前生產的酒才是最有購買力的東西,法國經濟幾乎癱瘓。這段時期對於法國女性來說是悲慘的,她們為了生存,成為弱勢群體。德國佔領期間,有20萬名法國兒童的父親是德國人。法國解放後,這些婦女遭遇“血統淨化”,被剃髮遊街、唾棄欺凌,終其一生被當作賤民。

關於戰爭帶來的饑荒和人性考驗,諸多電影都有刻畫,如以“二戰”為背景的《西西里的美麗傳說》和以美國內戰為背景的《冷山》。但現實中,遠遠比電影描述得更加殘酷。

對於股市來說,法國股市在1942年見頂,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失敗,嚇壞了投資人。隨著英美聯軍的持續勝利,法國投資人擔心這次法國站錯隊了,法國股市持續暴跌。

戰後的法國經濟和股市

法國解放後出現一段混亂期,之前和德國勾結的法國叛徒紛紛遭到清算。部分商人因為通敵叛國遭到監禁,雷諾被審判,卒於獄中。但多數和德國貿易的法國企業家逃過懲罰,並保住了股權。

戰後最初幾年,法國臨時政府立場偏向蘇聯模式,全國有三分之一人口是共產主義者。1945-1946年,保險公司、銀行、煤炭、電力等公司陸續開始國有化,股市繼續下跌。通脹開始飆升,德國佔領期間通脹率一直高達20%,但解放後卻飆漲到60%。名義上,股價指數依然上漲並創出新高,但實際上1944-1950年,股市實質上已經崩盤。1940-1950年,法國股市名義上創新高,但按實質購買力來看,每年下滑7.6%,總共下跌50%。

這聽起來很糟糕,但這一期間的法國,股票依然比其他投資標的更好(我們將在後續文章中詳細展開)。對比十年間,法郎暴跌,債券和票據每年的實際報酬率都下跌20%以上。

其他許多戰敗國家都是如此,那是慘淡的歲月。

最後,我們要致敬“二戰”時法國人民人性的光輝。納粹佔領法國後,德軍和法國投降政府立即開始抓捕猶太人、沒收其財產,很多法國人很勇敢地支持猶太人,他們或是聲援,或是幫助其偽造身份證明,或是幫助藏匿。作家理查·韋南提到,最後近八成的法國猶太人在德國佔領期間活了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