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樂毅伐齊的背後:齊國的衰落與燕國的曇花一現

導語

對於燕國來說,儘管被稱為“戰國七雄”,但卻是實力最弱小,最沒存在感的一個國家,號稱“萬乘之國”,在軍事上卻不過是乏善可陳而已。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國家,卻一度將與秦國並稱為

“東西雙雄”的齊國差點亡國,而這次事件也成讓齊國從一流強國退居二線,各代君主自此毫無進取之心,從此閉關鎖國,不問中原之事,最終被秦國滅亡。

背景

公元前316年,燕王噲已經年老,不問政事。在權臣子之的步步緊逼之下,只好將王位傳給子之,然而子之掌權剛剛三年,燕國就爆發了內亂,太子姬平聯合將軍市被起兵反抗子之,齊國(此時為齊宣王)趁此機會派大將匡章進攻燕國,僅僅幾個月的時間,便控制了燕國,並殺死了燕王噲與子之。齊國想借此機會直接吞併燕國,將燕國納入齊國疆土,此事自然被各國所阻止,齊宣王吞併燕國的計劃泡湯,只好撤軍。

樂毅伐齊的背後:齊國的衰落與燕國的曇花一現

影視劇中的燕昭王

公元311年,趙武靈王護送在趙國為質的燕國公子職回到燕國,這便是燕國著名的君主燕昭王。燕昭王此時的內心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打敗齊國,為燕國復仇。

燕國復仇記

“南登碣石館,遙望黃金臺。丘陵盡喬木,昭王安在哉?霸圖今已矣,驅馬復歸來。”——唐·陳子昂·《燕昭王》

重整山河,並向當時的強國齊國復仇,這是一件艱鉅的任務,然而燕昭王並沒有因此退縮。燕昭王深知人才對於國家的重要性,他效法秦孝公,上臺的第一件事就是開出優厚的條件,招攬天下賢才。不過燕昭王的求賢令並沒有多大效果,當時並不只是燕國招攬賢才,各諸侯國也同樣直到人才的重要性。這個時候,燕昭王手下的大臣郭隗通過給燕昭王講解千金買馬的故事,讓燕昭王厚待自己來為燕昭王在天下樹立起禮賢下士的名聲。

樂毅伐齊的背後:齊國的衰落與燕國的曇花一現

燕昭王“招賢納士”圖

事實果然如郭隗所料,當天下士人得知燕昭王如此優待人才的時候,不遠萬里紛紛前往燕國為自己謀取富貴,併為燕國的復興大業獻計獻策。在這批人中,比較出名的有:蘇代、樂毅、劇幸、鄒衍。

樂毅是本文的主角,筆者先給大家介紹一下樂毅為什麼來到燕國。樂毅是戰國最傑出的將領之一,本是趙國人,是魏文侯時期名將樂羊的後人,出身將門之後,自幼研習兵法之道,年輕時就“賢能”聞名趙國,後被人舉薦,成為了趙武靈王手下的一名參謀人員。公元前295年,趙武靈王在沙丘之變中被趙成、李兌害死,國內迫於二人的勢力,無人敢為其喊冤,樂毅因不想與弒君者為伍,便離開趙國來到了魏國。魏昭王收留了樂毅但並沒有重用樂毅,一次出使燕國的機會,讓樂毅的人生髮生了改變。

燕昭王在樂毅到達燕國後,以貴賓的禮節待他,不是因為他是魏國使臣,而是樂毅曾間接的幫了燕國一個忙。在齊國吞併燕國的時候,趙武靈王擔心齊國的勢力變大,樂毅就向趙武靈王獻上了一條計策,以趙國的河東之地交換齊國的河北之地,此舉讓各諸侯國以為齊國想要向中原擴張,便聯合起來反對齊國,這才能讓燕國得以復國。當然這是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就是燕昭王在趙國時對樂毅的名聲肯定早有耳聞,而燕國之所以不強,就是因為沒有一名傑出的統帥,如今才能來了,燕昭王是想方設法的留住樂毅。

樂毅伐齊的背後:齊國的衰落與燕國的曇花一現

樂毅畫像

樂毅也被燕昭王所感動,最終選擇留在了樂毅,幫助燕昭王處理軍事,這也是燕國軍事實力崛起的主要原因。

PS:根據史料記載,鄒衍在來到演過時,燕昭王親自拿著掃帚為鄒衍掃地開路,試想一下,被一國之君如此對待,身為臣子,哪裡有不效力的理由呢?鄒衍在經濟上幫助燕國改進耕種方法,使許多荒地可以種植,解決了燕國的糧食問題。至於什麼方法,史書上沒有記載。

“欲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這句話用在齊湣王身上再合適不過了。我們都知道,民心是一個國家能否長治久安的一個關鍵點,可齊湣王卻不以為然,在滅掉宋國後,齊湣王越來越自負,甚至開始作起當天子的美夢來。齊國有個臣子叫狐援,也有說叫狐爰和狐晅的,他看到齊湣王越來越膨脹,就勸齊湣王不應該如此驕傲,然後就被齊湣王殺了。不久後,齊國的宗室裡有一個叫陳舉的,也同狐援一樣,勸齊湣王不應該自大,齊湣王惱羞成怒的將其斬首示眾。

從這以後,齊國民心不附,九族寒心,齊湣王的統治已經接近於暴政。而燕昭王卻在不斷的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國家曾遭受過的恥辱,他見齊湣王倒行逆施,便覺得機會已經到來,於是,以樂毅和蘇代(蘇秦的弟弟)為代表的燕國謀士集團將縱橫家的捭闔之術發揮的淋漓盡致。

樂毅伐齊的背後:齊國的衰落與燕國的曇花一現

五國攻齊路線圖

首先,潛伏在齊國的蘇代在齊湣王面前離間齊國與趙國的關係,同時樂毅以燕國特使的身份出使趙國,說服趙國加入伐齊聯軍,並通過趙國拉攏了秦國加入,燕昭王又派使者前往魏、韓兩國。就這樣,燕、趙、秦、韓、魏五國組成聯軍,一致對付齊國。

為什麼各國都同意燕國攻打齊國呢?

其實瞭解各國的歷史就很容易推測出來,趙國被夾在齊國與秦國的中間,戰略目標就是首先消滅任意一個國家,既然現在有消滅齊國的跡象,趙國肯定會同意。秦國一直把齊國當作競爭對手,燕國向秦昭王承諾,只要秦國出兵就可以分到相對應的利益,秦昭王很快就同意了。至於韓、魏兩國在還是晉國的時候就跟齊國不對付,分裂之後還經常被齊國打敗,早就結下仇恨了,對於聯合攻齊自然是一口答應。

就這樣,戰國七雄除了楚國,其餘五國都答應進攻齊國。燕昭王立即動員全國兵力,拜樂毅為上將軍,趙國也隨即出兵響應,並把趙國相印交給樂毅。樂毅率領燕國大軍傾巢而出,在進攻到一個叫做晉的地方停滯不前,在齊國做內應的蘇代就暗中指使人告訴齊湣王,說燕國實力不濟,到了晉這個地方就無法前進了,如果大王派蘇代率領大軍去對付燕軍,以燕軍的弱小,一定可以一舉攻破燕國。就這樣,燕國的內應率領著齊國的大軍前去與燕軍對戰,結果很明顯,在蘇代的指揮下,齊軍大敗,一共五萬名齊軍士兵被燕國斬首。

樂毅伐齊的背後:齊國的衰落與燕國的曇花一現

樂毅雕像

樂毅斬首五萬的消息讓其餘四國很興奮,秦昭王派蒙齊與斯離率領一支秦軍與三晉部隊會合後,殺人齊國,佔領了齊國河東的九座城池。眼看著敵軍離臨淄越來越近,齊湣王就讓觸子率領齊軍再次抵禦五國聯軍。觸子知道正面不是五國的對手,就在濟水河構築防線,堅守不出。可齊湣王在知道觸子只守不攻後,立刻派人對觸子說:“你要是不進攻,我就挖你祖墳,滅你九族。”這話讓觸子大怒,觸子隨即讓齊軍全軍出動,在剛剛與五國士兵交上手時,觸子就鳴金收兵,齊軍在回營的時候被五國聯軍追上,大敗,而觸子駕著一輛戰車就逃跑了,史書上再也沒有他的蹤跡。

取得這樣的成績已經很好了,秦國與韓國就想撤軍了,因為齊國與秦、韓兩國的領土不接壤,孤軍遠征,難免出現意外。史書上記載最後是樂毅主動提出讓秦國與韓國的軍隊先行返回,燕國與趙、魏兩國繼續進攻。魏國進攻宋地;趙國進攻河間,燕國進攻臨淄,當時天下沒有人認為樂毅可以攻下臨淄,畢竟齊國讓秦國也忌憚三分,但樂毅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並不是攻城略地的進攻,而是從齊國各城池之間穿插而過,直指臨淄。齊湣王在前線接連失敗的情況下依然認為自己仍是天下最厲害的,不幸的是臨淄之戰的經過並沒有在史書上留下痕跡,只記載了最後樂毅攻下臨淄,齊湣王出逃。

不過,筆者推測齊湣王應該是沒有想到樂毅會這麼快並且直接進攻臨淄,畢竟從戰國史上來看,一國的首都防禦力應該非常強大的,就比如魏惠王曾以十萬大軍圍攻邯鄲,也花費了兩年時間才攻破,秦國統一六國進攻魏都大梁、趙都邯鄲時,都花費了好久才攻破。可樂毅卻很輕鬆的攻破了東方強國齊國的首都臨淄,並且還是以燕國一國的軍隊攻破。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齊湣王不得人心,沒有人願意為齊湣王效力保衛臨淄,樂毅也是清楚這一點,所以才敢直接進攻臨淄。

樂毅伐齊的背後:齊國的衰落與燕國的曇花一現

樂毅攻齊後疆域圖

關於樂毅從出兵到攻下臨淄,史書上所記載的比較詳細,可是在臨淄之後,樂毅掃蕩齊國全境的事情卻未在史料留下詳細的記載,只有含糊的一筆帶過。按照《資治通鑑》中的說法,樂毅僅僅花費了幾個月的時間就攻下了齊國大部分的土地,可是面對即墨與莒城,卻耗費了五年的時間也沒能攻下,這讓很多人懷疑。通過《史記》中的記載:樂毅留循五歲,下齊七十餘城,皆為郡縣以屬燕。筆者分析,樂毅應該是在五年裡逐漸佔領齊國全境的,因為其餘諸侯國並不會眼睜睜著讓燕國吞併齊國,之所以沒有阻止樂毅,很有可能就是在五年的時間裡,燕國與齊國仍在不斷的戰鬥,其餘國家也打著坐山觀虎鬥的心思,看著兩國互相打仗。

英雄,往往不是輸給對手,而是輸給了時間。公元前279年,燕昭王病逝,關於樂毅稱王的謠言在燕國又一次的蔓延開來,在燕昭王在位時期,這種謠言就沒斷過,只是燕昭王並沒有相信這些謠言。不過新上任的燕惠王卻相信了,可以想象一下,一個平庸的君王在面對一個卓越的部下時,難免有自卑的心理,並且燕惠王在太子時期與樂毅還有過矛盾,這也使燕惠王下定決心,將樂毅撤掉了總司令的職位,改派騎劫擔任。

樂毅伐齊的背後:齊國的衰落與燕國的曇花一現

齊國反擊燕國路線

樂毅擔心自己回到燕國遭到迫害,便直接逃到了趙國。沒有了樂毅的燕軍根本不是田單的對手,田單利用火牛陣大敗燕軍,並殺了主帥騎劫,燕軍士兵各自為戰,失敗根本就無法挽回,指揮系統癱瘓的燕軍無心戀戰,紛紛向北逃回燕國。齊國淪陷的七十餘座城池,全部被齊國收回。當然,齊國也不可避免的衰弱了,而燕國也只是曇花一現,繼續在戰國曆史上充當著小角色。

PS:1.在戰國時期,人們的思想是“擇君”而不是“忠君”,君主不好,臣子是可以隨時走的。2.廉頗就是在此戰脫穎而出,慢慢成為了趙國軍事上的傑出將領。3.關於齊國七十餘城的問題,戰國時期,“城”的概念在史書上記載不詳,至少各國的標準是不一樣的,因為在公元前289年,白起進攻魏國,僅僅一部分土地就記載攻下了六十一城,而齊國怎麼可能全國只有七十餘座城,所以齊國的七十餘座城至少是沒有包含邑的。

結語

筆者一直認為,燕昭王是戰國時期最偉大的君主之一,這不單單說他所創造的功業,在於他的精神。燕昭王在位時間共計三十三年,他繼承的原本是一個經過戰亂差點亡國的國家。自從登上王位,兢兢業業,如履薄冰,未嘗一日忘掉國仇家恨,憑著自己的毅力,使燕國走上了一條富國強兵之路。他以謙恭之心禮賢下士,為鄒衍掃地開路,為樂毅擋住流言蜚語,在佔領的齊國地區推行仁政,善待百姓。以弱燕伐強齊,是燕國史上最偉大的君主,創造了戰國史上的奇蹟。

而齊國在經歷此戰後,雖然重新奪回疆土,但也不過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齊國再於恢復不到齊桓公、齊威王的時代,齊國軍事強國的地位也不復存在,淪為二流的國家,從此偏居東方,不問中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