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國寶中的祕密:2千年古畫中用4處細節,暗示中國古人的生死觀


1.人死後,去哪裡?


人死後去了哪兒?

這個問題從古問到今,誰也不知道真正的答案。


國寶中的秘密:2千年古畫中用4處細節,暗示中國古人的生死觀

莊子是這樣看這個問題的,他說人沒出生前,就是茫茫荒野中的一股氣。

先有氣,然後有了形,然後被生下來,成為一個人。

那麼人死後呢?

“形”散了,人又復歸於荒野中的一團氣,飄搖於浩瀚且漫漫的時間流中。


當然,莊子作為哲學、文學雙料宗師,他的話很生動,

他說死後有如“偃然寢於巨室”,什麼意思呢?

大意就是:啊,終於TM可以舒舒服服地睡在天地這個大套間裡啦。

本來一件很恐怖的事兒,讓他一說,嘿,還挺美的。


這個觀點呢,傳到民間,被老百姓一解讀,就讀出深意了。

大家覺著,這存下來的、不會死的“氣”是什麼?

不就是精神嘛。精神是什麼?不就是靈魂嘛。

人死了,靈魂不會死,所以得好好的安置他。

讓他舒舒服服的,跟活著時一樣樣兒的。

《中庸》裡有一句話叫做:“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就是說,伺候死者,要像伺候他活著時候一樣,

伺候亡者,要像伺候生者一樣。

所以,中國古人特別注重喪葬禮儀,

他們相信人到了陰間還是要繼續生活的,

要給他燒錢,供他花,要給他陪葬生活用品,讓他有飯吃有衣穿,

有條件的,還要給他糊上一座紙房子。

像皇帝的陵墓中,不但有衣物用具,還要置放宮女伺候著。

秦始皇陵“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

並用金銀珍寶雕刻鳥獸樹木,這不就是“換個人間”繼續享樂嘛。

《荀子.禮論》上講: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

就是說,喪禮,就是像他生前的樣子,去裝飾他,模擬他活著時樣子,將他送走。


2.魂入天,形入地


戰國時期,楚國人將喪禮這件事做到了極致。

受當時“修道昇仙”思想的影響,

本身巫風極重的楚地當時極流行魂魄二元論,

認為人死後,“魂氣歸天為神,形魄入地為鬼”

就是說,靈魂上天做神做仙,

肉體下地做鬼,入土為安。因此喪禮就要隆重了,

不但要給主人墓中安置他活著時的用具,還要巫師通過一系列的祭祀和歌舞,

使人與鬼神之間,能有所溝通。最後動用“引魂幡”,引導靈魂昇天。

什麼是“引魂幡”呢?

這要從一幅國寶級的繪畫說起——《人物御龍帛畫》。


國寶中的秘密:2千年古畫中用4處細節,暗示中國古人的生死觀

這是1973年從長沙子彈庫楚墓出土的文物,出土時平放在槨蓋板與棺材的夾層間,這個創舉避免它被盜墓賊偷走的厄運。

國寶中的秘密:2千年古畫中用4處細節,暗示中國古人的生死觀

這幅畫為什麼要放在槨蓋板與棺材的夾層間呢?

它的作用是什麼呢?

我們可以從它的名字中窺探一二:人物,可以理解為墓主;御龍,駕著龍;

駕著龍能幹嘛?在天上飛唄。

因此,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引魂昇天”。

也就是前面所說的“引魂幡”。


3.帛畫上的秘密


在《人物御龍帛畫》中,畫者描繪了一副流動感很強的死後昇仙、通往極樂世界、欲求靈魂永生的畫面。

央視的高分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中,

曾經對這幅畫,以及它背後的楚地文化有過介紹。


國寶中的秘密:2千年古畫中用4處細節,暗示中國古人的生死觀

為讓大家看清楚點,

我搜到一副《人物御龍帛畫》的摹本。

畫面正中的男子,應為墓主。

他上唇留有鬍鬚,頭戴高冠,身穿博袍,

腰佩長劍,面露一抹淺笑。

看模樣生前必是顯貴人物。

這形象神似屈原在《楚辭·九章·涉江》中提到的“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巍”中魁偉的男人形象。


國寶中的秘密:2千年古畫中用4處細節,暗示中國古人的生死觀


他側身而立,手裡牽著一條韁繩,

韁繩的那頭是一條巨龍。

龍頭高昂,對天長吟,龍尾翹起,上面立著一隻仙鶴,

整個看上去猶如一條龍舟,穿雲而行。

在龍頭頂,也有一隻鳥頭圖形,

喙長且呈捲曲之狀。

這個圖案學界沒有給出明確答案,眾說紛紜。

在我看來,它更像一隻鳳鳥,

雖然畫作者沒有將鳥身畫全,但考慮龍鳳在楚人世界中,一向是具有“引魂昇天”的功用的聖靈,因此,將龍鳳作為一個統一形象描畫在魂幡上是很有可能的。


國寶中的秘密:2千年古畫中用4處細節,暗示中國古人的生死觀

坐上這龍舟,隨龍鳳一起升向極樂世界。

有人問了,那畫面下面的“魚”,還有龍尾上的“鶴”,

它們又寓意什麼呢?

我們看電視劇看書會發現,鶴經常與誰一起出現?

與道,與仙,仙子身邊站一隻鶴,腳下踩一朵雲,

再配點BGM,如入臻境!

所以,鶴的形象,寄寓著死者幻想昇天成仙的願望。

且先秦時期,鶴就已經被賦予了長壽的象徵——

《淮南子·說林》中有“鶴壽千歲以極其遊;蜉蝣朝生而暮死,而盡其

樂”,《楚辭·九嘆·遠遊》中直言鶴是長壽的靈鳥。

《淮南子》和 《九嘆》雖是兩漢時期的文獻,但與戰國秦漢之際生時妄圖長生不死、

死後又幻想昇天成仙實是一脈相承。

再看龍身下的鯉魚,《楚辭·九歌·河伯》中有: “

波滔滔兮來迎,魚隣隣兮媵予。”媵,就是“送”的意思。

魚,在這裡一則代表送別,二來也有引導的意思,

送別者出於一片好心,擔心離別者找不到歸途,故而送之。

在古人的觀念中,魚也是靈物,它在這幅圖中,是溝通天地兩界“使者”。

因此,在畫面中它的行進方向,與人物、龍、以及上方華蓋飄帶的方向是一致的。

這幅帛畫中,人物形象生動傳神,面部線條精微細膩,鬚眉畢現,神情宛然;

跟著服飾流暢的線條,我們似能觸到飄逸中的長袍的質感。因此,這幅《人物御龍帛畫》,在中國繪畫史上佔有重要一席。


4.死是生命的另一種延續


更重要的是,從這幅畫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古人的生死觀。


畫在人物頭頂上華蓋,它代表著天界,人物代表人間,龍舟下方,代表地下,畫面構圖形成天上、人間、地下三界的空間概念,可以說是當時人們某種宇宙生命觀的形象體現。

它暗示著生命在時空中,猶如四季轉換。


國寶中的秘密:2千年古畫中用4處細節,暗示中國古人的生死觀

也就是說,人的靈魂會如四季轉換,而永遠不會消亡,它會在另一個世界繼續生活。

這是古人的精神寄託。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生”的定義為:“進也,像草木生出土上。”對“死”的定義為“漸也,人所離也。”也就是說,人生如草木出土,死,不過是人身離開,而靈魂用在,人身只是靈魂的承載形式,一具皮囊。真正決定生命長度的是靈魂。


國寶中的秘密:2千年古畫中用4處細節,暗示中國古人的生死觀

因此,肉體逝去,靈魂飛天,是古人對死後“生活”的一種美好向往。《人物御龍帛畫》清晰地展示了這種嚮往——墓主人淡然安詳地立於龍身之上,遨遊天際,沒有一次恐懼,因為對他而言,死是生的另一種延續。


從這個角度上講,古人賦予了死亡更多的意義和憧憬,同時,也是以積極的形式,對逝者致以懷念與祝願。在那個充斥著“飛昇成仙”的時代,這種儀式也象徵著古人對生命的一種積極探索。正如央視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中所言,“死生為晝夜,楚人的喪葬,用楚文化奇幻神秘的形象,為逝者的出死入生,描繪出一幅瑰麗而完整的路徑。”


日月交替、歲月更迭,縱觀古今,喪葬習俗已改,但對親人的愛,始終都在。


國寶中的秘密:2千年古畫中用4處細節,暗示中國古人的生死觀

——

後記:

《人物御龍帛畫》出土於長沙子彈庫楚墓,這個墓1942年就被盜墓賊折騰過一次,它幸而藏於隔板中未被發現。1973年考古人員重新發掘該墓時,找到此畫,經過畫工們近一個月的整理,這幅長37.5釐米、寬28釐米帛畫終於露出了廬山真面目,時過2000多年,它保存得很完整。如今,它被收藏於湖南博物館,與1949年出土的《人物龍鳳帛畫》並稱為“先秦繪畫藝術中的雙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