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富春传奇:解读神品《富春山居图》的璧合沧桑

《富春山居图》是东方艺术的典型代表,西方油画或者是其他画作都没有像中国画一般,以长卷的形式,缓缓展开,有人看到的是万里山河,有人看到的是人生的每个段落。

"我期待21世纪是个不一样的世代,期待我们和下一代人,大家都能够好好看看这幅《富春山居图》,让自己的生命找到平静的生活态度,感受到一种生活的向往。"

我认为所有的艺术都是一种销蚀,我们要自我完善,所以不怕销蚀。古人将中国绘画作品分为四个等级,即:能品、妙品、神品、逸品。所分的这四品,并不是看画作的技巧,而是看一幅画生命的长度和宽度。古代文人作画,最主要的不是写实景物,而是完整自己的生命,看一幅画中,是否能够传达出一生的喜怒哀乐。

富春传奇:解读神品《富春山居图》的璧合沧桑

南朝宗炳曾提出 ""法。"澄怀"即把胸怀先洗涤清澈,不含杂念、欲望、私心和主观情感,然后进入画家创作时的状态,等到与画家心有灵犀时,再用自己的文化积淀和理解,去升华意境。现在有很多人说抽象艺术或者是现代艺术十分难以欣赏与理解,其实不过没有用心而已。"味象"即品味作品,"品味"即审美、领悟,眼在观画,心在体悟。"味象"有时甚至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而被称之为"神品"的。说明刻画事物的精神本质达到了至高境界,此品也还可作为范本临摹学习。名画闹双胞,是常有的事,再加一段凄惨的火烧故事,将画一分为二,又有真真假假的争辩,这么富有传奇性,却仍旧保存下来,让后人得以观赏,可见确为"神品"。

黄公望的人生绝唱

《江南通志》载:"元黄公望字子久,号大痴道人,本常熟陆氏,少丧父,母依永嘉黄氏,遂因其姓。"成书于黄公望生前的钟嗣成《录鬼簿》(上、下二卷,大约成书于元至顺元年,约公元1330年)又记:"其父年九旬方立嗣,见子久乃云,'黄公望子久矣!'" 黄公望连姓氏名号的来路,典出有故都这么有趣。

富春传奇:解读神品《富春山居图》的璧合沧桑

我们常觉得学习绘画要从小打好基础,而黄公望的学画生涯起步较晚,并且他的作品存世不多。如今留在世间有年代可考的画作只有7幅,全是他70岁以后创作的作品,其中最好也是最出名的当属《富春山居图》,颇有大器晚成的风范。而我们所熟悉的书法家吴昌硕也是在晚年时开始作画,由于吴昌硕有着深厚的书法功底,用笔出神入化,所以绘画也是得心应手,并不因为年龄或者初学而受到影响。

黄公望在《写山水诀》中曾介绍自己是如何创作的:"袖携纸笔,凡遇景物,辍即模记"为了创作《富春山居图》,他在"领略江山钓滩之胜"时,随身带着纸笔,遇到特殊的景和物,便马上写生。中国画家重视写生也正是把自然的深入观照和细微体悟放在了首位,并使自然山水与画家心灵互融神会,山水即我,我即山水,最终达到顾恺之所说的"与山川神遇而迹化"。画中所题文字表明,他为完成此画而潜心观察、揣摩费时三四年。

《富春山居图》,高一尺余,长约二丈。此图展现了富春江一带景色:富春江两岸峰峦坡石,似秋初景色,树木苍苍,疏密有致地生于山间江畔,村落、平坡、亭台、渔舟、小桥等散落其间。董其昌称道,"展之得三丈许,应接不暇。"确给人咫尺千里之感。

山水画便是将无限的千里江山呈现在有限的画面上,其中"水天不着色",以留白以及磅礴的气势给观赏者想象的空间。这样的山水画,无论布局、笔墨,还是以意使法的运用上,皆使观者不能不叹为观止。正如恽南田所说,"所作平沙秃峰为之,极苍莽之致。"

富春传奇:解读神品《富春山居图》的璧合沧桑


无怪乎董其昌见了惊呼:"吾师乎!吾师乎!一丘五岳,都具是矣!" 董其昌还曾说,他在长安看这画时,竟觉得"心脾俱畅"。可见一副画给人精神上的享受是不拘泥于画的尺幅的。

《富春山居图》开卷描绘坡岸水色,远山隐约,接着是连绵起伏,群峰争奇的山峦,再下是茫茫江水,天水一色,最后则高峰突起,远岫渺茫。山间丛林茂密,点缀村舍、茅亭,水中则有渔舟垂钓。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层次分明,大片的空白,乃是长卷画的构成特色。笔墨上已显然取法董源、巨然,但更为简约利落。山石的勾、皴,用笔顿挫转折,随意而似天成。将近20厘米的长披麻皴,枯湿浑成,功力深厚,洒脱而极富灵气,洋溢着平淡天真的神韵。全图用墨淡雅,仅在山石上普染一层极淡墨色,并用稍深墨色染出远山及江边沙渍、波影,只有点苔、点叶时用上浓墨,但已足以醒目。这是一幅浓缩了画家毕生追求,足以标程百代之作。确实让人震撼,仅仅是通过图片,也能感受的山河的秀美大气,想来若是得以一观真迹,便会长久驻足,此生回念了。可惜现在前半卷收藏于浙江博物馆,后半卷藏于台北博物馆,也只在2011年的时候合璧展出过一次,对《富春山居图》的痴恋,从古至今有不少人。

富春传奇:解读神品《富春山居图》的璧合沧桑


《富春山居图》的千年风雨

明成化年间,《富春山居图》传到沈周手里。自从得到这件宝贝,沈周就爱不释手,把它挂在墙上,反复欣赏、临摹,看着看着,就看出了点问题:画上没有名人题跋。一时的非分想法让沈周冲昏了头,他根本没有想到,像这样的珍宝藏都要藏在最隐蔽的地方,怎么能大张旗鼓地张扬呢?果不其然,当沈周把画交给一位朋友题跋时,就出了事。那位朋友的儿子,见画画得这么好就产生了歹念,把画偷偷卖掉,还愣说画是被人偷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沈周在画摊上见到了被卖掉的《富春山居图》,兴奋异常,连忙跑回家筹钱买画。当他筹集到钱,返回画摊时,画已经被人买走了。沈周捶胸顿足,放声大哭,可是后悔已经晚矣。千辛万苦弄到手的《富春山居图》,如今只剩下留在头脑中的记忆了。沈周愣是凭借着记忆,背摹了一幅《富春山居图》。并且他的仿作与原作在构图等方面都惊人的相似,可见对于此画的痴迷程度,可以说是日思夜想了。

而关于《富春山居图》的传奇经历,恽寿平《南田画跋》曾有记载:"吴冏卿生平所爱玩者有二卷,一为智永千字文真迹,一为富春图。特以为殉,弥留,为文祭二卷。先一日,焚千文真迹,自临以视其烬,诘明焚富春图,祭酒面付火,火炽辄还卧内,其从子吴静安急趋焚所,起红炉而出之,焚其起手一段。"古人爱画爱字者不在少数,也有很多人在去世之前就将名画烧毁,给自己陪葬的,实为可惜。李世民也将《兰亭集序》带进了自己的坟墓,好在留下了不少名家的摹本,同为皇帝的乾隆,也曾得到过《富春山居图》的真迹。

富春传奇:解读神品《富春山居图》的璧合沧桑

乾隆好题字,很多书画上乾隆都会有很多的御题,不复原来的面貌。乾隆十年冬天,臣工进呈黄子久《山居图》(子明卷)时,乾隆已经读过沈德潜呈给他的诗集中,关于《山居图》的题记诗文,认为这(子明卷)是黄公望的真迹。于是常相随左右,随时题跋,一题再题,一共五十五则,最后在画最前隔水上,以宣誓的口吻写道:"以后展玩亦不复题识矣!"乾隆帝书画收藏,论千计万,同样的誓言,只有在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上,同样的大作文章,也是题到不能再题,也是"以后展玩亦不复题识矣!"难怪乾隆皇帝封此卷为"画中兰亭"。

翌年丙寅(1746)冬天,又得到"无用师"卷。虽然,乾隆皇帝不肯认错,但是,他觉得是张好的"赝"作,也就一并和"子明卷",藏在紫禁城里的"画禅室"了。

乾隆皇帝金口圣言,收藏在宫中,也无人敢闻问争辩,就这样相安无事保藏在宫中。现在,也有人深庆乾隆皇帝看走了眼,只命令他的文学侍从梁师正在"无用师"卷上写了一段文字,让"无用师卷"保持了原来的清净面目,也算是歪打正着。如今,这真伪两卷《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都存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共同见证着中国书画收藏史上的一段笑谈。

富春传奇:解读神品《富春山居图》的璧合沧桑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经过六百多年风雨的洗礼,《富春山居图》依然存在,文化需要耐心。画中有一个人在过桥,可以看到所有的人,八个里面有五个都从右往左走,到刚刚的两艘船,是从左往右回去,长卷拉开是直线的,卷起来是一个圆,因此这些人开始的时候往左走,结束的时候往回头走,其实是圆形的概念,我们叫做"周而复始"。

何以圆满?其实人生处处都是传奇,不曾见得哪里圆满,《富春山居图》给了我们一个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