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 金融危機,人類社會揮之不去的惡魔


金融危機,人類社會揮之不去的惡魔


金融危機又稱金融風暴,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週期的惡化。其可以分為貨幣危機、債務危機、銀行危機等類型。近年來的金融危機越來越呈現出某種混合形式的危機。

經濟危機徵兆典型特徵:一是經濟持續多年高增長;二是外部資金大量流入;三是國內信貸快速增長;四是普遍的過度投資;五是股票、房地產等資產價格快速上漲;六是貿易持續逆差並不斷惡化;七是貨幣普遍被高估。

據IMF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自1980年以來,該組織的181個成員國中有133個成員國曾發生過重大金融動盪,其中有52個國家的主要銀行陷於癱瘓的邊緣。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金融動盪和危機的頻率更加頻繁,這其中較為有影響力的有: 1991年英國貨幣危機, 1992年歐洲匯率機制危機, 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機和全球債券市場危機, 1995年美元狂跌,英國巴林銀行破產, 1996年捷克、保加利亞和俄羅斯的銀行倒閉,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等。人們發現在頻繁發生的經濟危機的背後,還是有其共同性的原因:那就是金融動盪和危機與經濟全球化過程特別是金融自由化過程密切相關。

1、隨著國際金融市場規模不斷擴大,金融風險也隨之增加

20世紀90年代以後,隨著各國金融市場自由化程度的加深,國際金融市場的規模不斷擴大,金融風險必然增加。金融活動的全球化是當代資源在世界新配置和經濟落後國家與地區躍進式發展的重要原因,但國際信貸、投資大爆炸式地發展,使固有矛盾深化,而金融危機必然會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環節爆發。當然,金融危機發生的原因還與一個壓家的政治、經濟環境以及財政政策和國際收支狀況有著密切關係。

2、金融運行與實體經濟脫節的現象愈演愈烈

美國經濟學家喬納森·特南鮑姆在《世界金融與經濟秩序的全面大危機》中對此現象有過形象的描述,他將泡沫經濟形容為“倒金字塔式”的經濟體系,這種體系是將龐大的金融體系建立在越來越縮小的實體經濟基礎之上,因此這種經濟體系是不可能持久的。現代市場經濟不僅存在著商品生產過剩、需求不足的危機,而且存在著金融信貸行為失控、新金融工具使用過度與資本市場投機過度而引發的金融危機。在資本主義世界,這種市場運行機制的危機又受到基本制度的催化和使之激化。

3、金融衍生工具的無序發展給國際金融市場的健康與安全帶來隱患20世紀90年代以後,隨著國際金融市場的日趨活躍,金融資本也呈現出高速增長的態勢,金融衍生工具也不斷創新。有數據統計, 自80年代以來,經合組織成員國全球金融資本的增長速度驚人,有些國家的增速甚至比這些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高2.5倍。這無疑給某些“國際炒家”與本地投機者以投機機會,造成匯市和股市的劇烈波動,以達到收割財富的目的。

一般來講金融危機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生命週期主要有以下三個階段。

1、形成期

金融危機滋生的溫床包括:資金的泛濫、新概念的產生和推廣、商業在經過繁榮期後進入停滯期等。根據普林斯頓經濟學家何塞.A.辛克曼和熊偉的研究,金融危機的產生正是大量投資者對於重大經濟問題的意見不一致所致。由於市場上有很多群體投資者,當一批投資者認為價格過高時,總有另外一批投資者進入市場推高價格,或者是原來看空的投資者轉變觀點。在不同群體的投資者的推動下,價格會越來越高,金融危機的誘因隨即形成。

2、膨脹期

價格的上漲造成了投資者的過度自信,而先前理性的投資者終於頂不住錯過時機的壓力入場,原本不具備購買該項資產(如房產)能力的人借貸買入,使得泡沫進一步膨脹,從而形成“正反饋” 。泡沫在膨脹期時,交易量明顯放大。

3、崩潰期

在泡沫到達頂點後,幾乎所有的看空者終於達成了價格過高的共識,因此一同拋售。崩潰的速度會比形成和膨脹的速度要快,一般來說,泡沫上漲期(形成、膨脹)和下跌期(崩潰)的用時比例為5 : 30。在泡沫的膨脹期,其實一直都有人看空,但是空方的行動總是不一致。因此總是被多方“圍剿” 。直到有一天,市場上看空的人終於同時達成了一致,因此價格的上漲停止了。而此時,由於很多投資者承擔了過大的風險(比如借債買房或炒股) ,價格的下跌導致他們(以及他們的債務人)的財務狀況急劇惡化。而隨著泡沫的破滅,價格的下滑比上升時還要快。這就是著名的“明斯基時刻” (以已故經濟學家命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