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孩子还小,也有强迫症,不是孩子太执拗,而是“秩序敏感期”到了

孩子总是因为某些小事儿大哭大闹,这是怎么了?孩子一到会表达的阶段,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语言敏感期,恋物情结,细小事物敏感期等等,家长们经常性摸不着头脑。面对孩子的“强迫症”,爱计较,其实是因为家里的宝宝已经进入了这个阶段。

孩子还小,也有强迫症,不是孩子太执拗,而是“秩序敏感期”到了

4岁的宁宁最近在家待久了,有些纳闷,前段时间是吵着要出门,要出去买东西吃,这段时间倒是不想出门了,可是又有新的想法来难为爸爸妈妈了,那就是突如其来的强迫症。

宁宁喜欢小汽车模型,以前都是玩了忘记丢哪儿就算了,现在不一样,他找不到玩具就会使劲的哭闹,一定要把东西找出来。有的时候妈妈因为手上的活没有忙完,就暂时替孩子把东西收在了茶几那儿,宁宁看着也不喜欢,他觉得不行,一定要放到自己原本装玩具的篮子里。

更让宝妈宝爸懊恼的是,宁宁对10岁的哥哥非常有“敌对感”,哥哥关了门,他也一定要关,哥哥帮爸爸拿了雨伞,他也一定要帮爸爸干点活儿才可以,否则心理就过不去,郁郁寡欢好一会儿。孩子种种行为都让妈妈怀疑,孩子这是怎么了?难道是孩子觉得自己偏心吗?

别担心,幼儿在成长过程里会经历9-10个敏感期,而在孩子的较劲行为里,也暗含了一个行为敏感期,你知道吗?

孩子还小,也有强迫症,不是孩子太执拗,而是“秩序敏感期”到了

一、孩子也有强迫症?

小小年纪就有了强迫症,其实是孩子进入了“秩序敏感期”。

敏感期是指0--6岁的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内在生命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现的过程,它往往表现在程度的加深和行为思想的改变。

秩序敏感期也是这样一个道理。

幼儿心智水平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时,其内外因素会发生变化,而这样的变化也是孩子成长的结果。

著名幼儿教育家蒙特梭利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有序的,秩序对孩子是内在的需求。

幼儿的强迫症行为,是对内外、外在秩序的维持和对不规则的反抗。

孩子还小,也有强迫症,不是孩子太执拗,而是“秩序敏感期”到了

二、随意打乱孩子的秩序,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按照蒙台梭利的观点,儿童具有两重秩序感,表现为:内部的秩序感和外部的秩序感。

内部的秩序感使儿童意识到自己身体的不同部分和它们的相对位置,而外部的秩序感则指向幼儿对外部世界存在的规律和关系的感知与理解。

因而,在秩序敏感期面前,孩子的边界感、行为意识等都受到了直接的影响,秩序感的表现形态有安全感、归属感、时空感、格局感、规则意识等,其影响力也与这些方面息息相关。

如果家长们没能及时引导,有效帮助孩子度过敏感期,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孩子还小,也有强迫症,不是孩子太执拗,而是“秩序敏感期”到了

三、维护孩子的秩序,帮助孩子度过“秩序敏感期”

1、 利用秩序敏感期,帮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

其实现实生活中的秩序维护内容很多也与我们有着直接的关联,只是我们很少会主动发现,原来这样的行为可以帮助孩子。

例如,让孩子按时睡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养成固定的生活习惯,比如早餐里配有牛奶、鸡蛋等。

诸如此类的做法都可以通过秩序敏感期来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

2、 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孩子还小,也有强迫症,不是孩子太执拗,而是“秩序敏感期”到了

既然孩子如此在意秩序的重要性,那么家长们就不要和孩子唱反调了,这样只会加剧幼儿排斥的心理,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培养。

所以,在孩子要求我们不要把东西随便放,关门一定要轻声的时候,家长们不妨依着孩子,沿着成长的规律和孩子共同进步。

3、 给予孩子高质量陪伴,增强其安全感

孩子纠结于细小事物和一些细节之处,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做好孩子的内心会感到不安。负面的情绪在孩子的心里留存不下,导致孩子必须做出改变,来适应自己的心态。

因而,在孩子惶恐不安、内心焦虑的时候,家长们一定要多多给予孩子陪伴,用温暖的陪伴来化解孩子内心的失落情绪,增强幼儿的安全感。

孩子还小,也有强迫症,不是孩子太执拗,而是“秩序敏感期”到了

有的时候并不是孩子太任性,而是孩子到了“秩序敏感期”,这是孩子成长的机会,家长们要知道。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这里是朗姐育儿说,在这里你能发现最实用、最有意义的育儿知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