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清江浦开凿的契机及功效


清江浦开凿的契机及功效

清江浦河开凿之前,北上的漕船入淮,最初须经淮安老城北边的北辰堰翻转。自南宋黄河夺淮起,山阳湾水流变得异常湍急,为确保漕船安全,明洪武年初在下关建筑仁字坝,废弃使用了1800多年的北辰堰。
  明成祖朱棣建都北京后,“南粮岁漕四百多万石,全恃运河为转输。漕舟益多,转输益艰”。于是,命平江伯陈瑄坐镇淮安,总理漕运。永乐二年(1404),陈瑄在山阳湾南岸挨着仁字坝,向西北相继兴建了义、礼、智、信四坝。
  这五个坝,并非拦河坝,而是坝体与水流方向平行或呈钝角的“顺河坝”,巧妙避开河道主流的冲刷。所以这五坝既是护岸工程,更是漕粮及大宗货物的转运码头。按总督漕运部院的规定,漕船由仁、义二坝入淮,商船、民船由礼、智、信三坝入淮。五坝的并存,维系了南来北往交通大动脉的畅通。
  过坝场景非常壮观,亦颇费周折。当南方北上的船只抵达某一坝的脚下,均像以往抵达北辰堰一样,卸下漕粮或货物,借助坝顶两端的辘轳绞拉,将空船车盘过坝去,复装船入淮。
  陈瑄目睹车船盘坝入淮的艰苦劳费。后他访问淮安故老闻知:淮安城西的管家湖(亦称西湖)西北,距淮河鸭陈口仅十公里,与清口相值,宋代淮南转运使乔维岳曾在这两地之间凿“沙河”;如若沿着故沙河的旧河影开掘深浚,引入湖水,定可减少车船盘坝入淮之劳费。陈瑄采纳了淮安故老的建议,于永乐十三年(1415),亲督役夫沿故沙河旧影,开掘成清江浦河。


  为遵循“河水常平,船行自易”规律,有效阻隔黄淮内夺倒灌,于永乐十四年,沿清江浦河筑移风、清江、福兴、新庄4闸;次年,在移风闸上游两华里的湖口处,增建“上移风闸即板闸”。因石料不足,在密密扎扎打下的粗壮木桩之上,架以厚厚的木板为闸身。这独特的板闸给人印象极深,以致原本颇有内涵的地名凤里竟被这独特而别致的“板闸”所代替,尽管次年就改为石砌,但木质基础未变,作为地名的“板闸”,一直活在人们的口头上,遂被地方志与水利志所采用。
  五闸显然是现代船闸的雏形,其五闸五门的长线规模,即便是现代人也会啧啧称奇。对这五闸的使用,当时还规定“单日放进,双日放出”, 强调“严司启闭”。在平缓水流、渠化航道上,我们的先人作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
  陈瑄“修五闸,复五坝” ,一时传为佳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