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同是“北京大学”的学生,考研进北大和高考进北大,差距很大吗?

Anne_心语


高考考进北大清华,说明实力很强,至少说明在掌握高中知识上强很多,客观反映了智力和努力的水平,这是在全国的层面上的选拔考试。研究生实际上测试的是大学知识的掌握,也是选拔考试,也有难度,体现了努力和创造力,阶段不一样,任务不一样,有好多的知识是研究生创造的,北大清华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教授,对本科生进行全面的专业培养,因此是很优秀的,同样考上北大清华的研究生也是优秀的,因为同样受最好的教授指导,但是阶段不一样,任务不一样,不好比较。


大家家大大


我是河北人,2002年高考!河北的考生最苦逼!省内没有知名高校,就一所211还在天津!高考录取分数线每年都是全国前三!而我考进一所所谓的二本一批A,清华北大一个学校也没有几个考虑过的,因为按照录取比例,我们学校都分不上一个名额!我之后一直到现在,好像出过一个北大的,出清华的还是九十年代初!我大学毕业后就直接工作了,其他同学考研的不少!我们同学当年考研没有一个考虑本校的,甚至本省的!有个考上天大的研究生,他说,天大的研究生读本科时基本都是在我们这种院校,天大的本科都考清华北大了!他还说某些用人单位去天大招生,根本不考虑天大的研究生,说天大值钱的是本科生!我感觉清华北大也是这样吧!


2020锐意进取智达天下


肯定啊,高考进被清北的,硕博基本都去国外读了,比如普利斯顿大学 哈佛 麻省理工之类的,清北的硕博绝大部分来自全国其他地方高校,别的不说,拿英语水平来说,考清北英语考60分就过线,这种水平考GRE托福雅思纯粹找虐,更别说专业课的考试了。我问过北大朋友,他是北大本科直博的,我问他的本科同学能否跟老外用英语交流,他回答大一他大部分同学就具备这个能力了,其他学校有这个实力吗??大一就能跟老外交流??我是06届大学生,那时候培训班没盛行,清北的本科学生就有这个素质了。


东风导弹横扫全球


同样是北京大学,考研进北大和高考进北大,差距大么?

我告诉你差距很大,或者说是天上地下之分,不管土著北大到底厉害不厉害,他们心底里都是看不起外校的保送生(考研生)的。当然还有一个群体被他们更看不起,就是北大的学生被迫保送到清华北大之外的高校。

中国有句俗话:一流的本科,二流的硕士,三流的博士。

这句话其实对任何一个高校都是适用的。基本上任何一个高校,自己的本科生最优秀的都出国了,第二优秀的保送到更高一级的学校了,第三优秀的考到了本校研究生,第四优秀的考到(调剂到)比本科院校差的高校。第五优秀的直接就业,第六优秀的没毕业。

同样对于北大清华都是这样,最顶级的一般都出国了,去国外的名校,所有本校读研的学生也不是最优秀的,但是完全有资格瞧不起外校的学生

北京大学的本科录取难度

全国不论那个省份,能考上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都是非常的难,总体上讲,大概在同龄人的比例是0.03%,当然北京考取清华北大的比例大概在1%,而河南考取清华北大的比例大概在0.02%。

比如2017年,全国同龄人数总共是1909万,而最终清华北大的录取人数是6000多人,比例只有0.03%,能考上清华北大的绝对是人中龙凤,绝对的精英。



当然因为北大在各省人数分配的不一样,因此各个省难度差别很大,河南考生考上清华北大的难度是北京考上清华北大的难度30倍。因此来讲,河南省能考上985的学生,如果在北京,考上清华北大是不在话下的。

而考研是不再分省了,直接是全国统一考试,因此很多非北大的学生可以考入北大,甚至很多学生是双非二本院校,当年北大的分数比这些院校录取分数高一百分甚至200分。

显然考研并不能弥补当年高考一两百分的智商差距。

另外高考是靠智商,而考研基本是拼努力。如果不努力,北大本校生考研也拼不过哪些三本,智商基本不再起作用了。

当然北京大学这类顶级高校,目前研究生只要都是免推生,统考生比例在30%一下。

北京大学每年录取硕士研究生5000多人,而北京大学每年毕业本科生才不到4000人,显然大量外校学生来读研不可避免。

2020年北京大学保送生

上个月,北京大学公布了2020年免推生名单,全国共计有3140名优秀学子拟入选。主要来源统计如下:

2020年推免生共有3140名 免推生来自全国176所高校。其中过95%来自双一流高校,非双一流高校本科生比例低于5%。其中北京本校学生最多占到了1/3。

其他比较多的是武汉大学101名,山东大学93人,其他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本科生较多,超过了50名。

另外,有不少双非院校学生被免推北大,比如大连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这些著名的地方医学院不少被推荐北大读医学研究生。

相对于高考来说,除了个别顶级985学生(估计占全部保送生的1%),其他普通211院校学生和双非院校学生,他们当年不论怎么努力都是考不上北大的,但是他们经过四年的努力,却可以轻松保送到北大读研究生,现在这些人和北大本科生是不一样的。

本科土著和非土著的差别

其实最主要差别就是就业差别,很多,很多名牌大学招聘老师,甚至是中学招聘老师,非常在乎本科身份,尤其是北大清华学生,如果本科不是本校学生,大概率是不要的。

比如深圳南山学校招聘的老师,专门备注出这个老师本科是什么院校,显然对清北本科很看重。

现在即使清华北大的博士,去过找工作,尤其是去高校当老师,如果本科不是清华北大,会比较吃亏,如果本科不是211,基本上进入重点高校当老师机会为0。

当然北大混的差也很多,不过总体上混的都不错,比如从北大保送到武大,心里应该不会很好受。

老铁们,你们怎么看摁?


高校专业那些事


差距确实很大!我本科非北大,研究生保送进入北大的,我从自己身边的几个案例来跟大家分享一下被那些”高考进北大“的学神碾压是什么感觉。本文涉及人物均为真实案例。

本专业前几 双学位前茅

初中时,每次月考都有全校排名,因此包括我在内的几个全校排名靠前的人都互相认识。我的成绩不是特别稳定,发挥好的时候全校前几,但是学神J几乎一直霸占全校前三的位置。高中这位学神J参加生物奥赛,最后保送到了北大环境学院。而我,当年学了两个星期物理奥赛,听得云里雾里,直接放弃了,最后走高考,本科来了北邮。

到了大学,听说J选修了北大的经济学双学位,后来研究生来了北大才知道,经济学双学位在北大尽人皆知,号称三俗之一,几乎所有人都会选修,每年招收近千人。J虽然没能免俗选修了“经双”,但是她最后本科毕业时,不仅本专业排名前几,拿到了保送名额,而且双学位成绩非常优秀,进入了中国经济学的最高殿堂——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攻读博士。为什么说北大的国家发展研究院是最高殿堂呢?这个研究机构是林毅夫、易纲等中国顶级经济学家创建的。林毅夫是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易纲是当前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这样背景的经济学机构,全球可能也没几家。所以说,能进入这个学院读书的学生绝对是经济学领域的翘楚。很多普通大学生连本专业的课程都可能学不明白,更不要说直接跨专业保送到另一个专业上了,而且,保送到的是中国顶级的经济学研究机构。要知道,如果本专业成绩一般,是不具有保送资格的。

北大博雅塔

现在呢,J已经是厦门大学助理教授了。J是我从初中开始就认识的朋友,那其他人呢?W和L是我来到北大后认识的朋友,也都选修了“经双”,W本科是北大物理专业,本科毕业是本专业前几,研究生直接保送到了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毕业时,那些名字听起来高大上的外资投行的offer拿到手软,最后觉得中国的互联网投资界最有前景,放弃了外资投行机会,来到百度投资并购部门,主导着中国最大的几单互联网并购案。L本科是北大哲学系,研究生直博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毕业后拿到德国马丁路德·哈勒维腾贝格大学教职。

来了北大,我才发现,跟他们相比,自己真的只是普通人...

平时不学习 考试就像玩

来北大之前,我是那种学习上的“拼命三郎”,一个学期从开始学到放假,时刻不敢放松警惕。来到北大后,我发现很多高考进北大的学神似乎并不怎么学习。

以我宿舍的Z为例,他就是高考进北大的。研究生开学的第一天,我发现他就坐在宿舍的电脑前玩游戏看动漫,什么炉石传说、B站等动漫似乎从来没停过。等开学好几周,课业负担上来了,他仍然在玩游戏。我中午回宿舍午休,他在玩游戏,晚上回宿舍睡觉,他还在玩游戏...不知道从中午到晚上,他有没有迈出过宿舍半步。但就是这样一学期玩过来,期末的一门非常难的算法课上,他轻松考到了90+,而我考前悬梁刺股,学到天亮,也只考了80左右。三年下来,我似乎没怎么见过他认真学习过,但是他似乎非常轻松,毕业后拿到当时最顶级的网易游戏的offer。

宿舍另一个高考进北大的T,似乎天天都在熬夜,基本都是在他们研究生实验室熬到很晚才回宿舍,我在半夜2点前几乎没见过他回过宿舍,第二天会睡到中午一两点。这样作息的情况下,毕业后拿到美国Facebook的offer,现在人在硅谷。

还有社交达人W,经常出现在各个社团组织中,学校大到学生会,小到剧团,大大小小,正式的非正式的活动都有她的身影。北大每年有两大主题活动,一个是校园歌手大赛,一个是剧星风采大赛,校园歌手大赛的获奖歌手实力比那些网络歌手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剧星风采大赛的决赛水平,对于我这个不懂戏剧的人来说,已经是专业级别的了。W是剧星大赛某决赛话剧的主演之一,要知道排练话剧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人家学习成绩依然没有因为各类活动所影响。

北大2013年校园歌手大赛决赛现场

这些人,一个学期看起来都在玩,但是考试分数没有拉下。相比之下,有些学生上了大学开始混学生会,玩社团,做生意,最后学习主业荒废,成绩单几乎都是勉强及格而毕业。

玩着玩着 就玩出了一个公司

北大这帮人确实不务正业。

小黄车OFO可谓无人不知,我有幸跟他们的创始人见过几面。OFO的创始人是一帮“高考进北大”的骑行的爱好者。北大有几个非常牛的社团,其中一个叫做自行车协会,有一批热爱骑行的会员,周一到周五有夜间体能训练,周末组织北京周边山区的骑行拉练,寒暑假还有前往全国各地的长线。我曾参加过一次他们的周末拉练,不得不说,组织得非常有秩序,成熟得不像一个公益组织。主导这些活动的,绝大多数是北大的本科生。

北大塞万提斯石像

OFO的几个创始人也是因为喜欢骑行,比较投缘,想以骑行这个爱好为出发点来创业。最初他们的点子是做高端骑行团,开辟一些骑行路线,一个领队带着七八个团员。在他们创业的最初的2014年末2015年初,我还在宿舍里收到过很多次OFO的宣传单,有青海湖、台湾、新疆等等的路线。但是做骑行团是太小众了,喜欢骑行的用户量太小,没法大规模商业化。后来,他们转型,把自行车免费放到北大校园里,给北大学生们骑。再后来,他们把自行车从北大一个学校扩展到北京很多高校,再后来,大家也都知道了,疯狂扩张,一度跻身共享经济的浪潮之巅。尽管小黄车现在发展跌入谷底,但是共享单车的理念确实是这些玩骑行的少年首创的,他们在二十几岁的年纪,就达到了普通人一辈子都无法触及的人生高度。

北大另一个非常牛的社团,叫做山鹰社,是一个登山爱好者社团。山鹰社经常组织登山科考活动,并且每次登顶归来都会举办大型的汇报。2018年,山鹰社主导,由北大学生、校友和老师组成的12人成功登顶了珠峰,为北大120周年庆生。包括王石在内,很多名流在功成名就之后都喜欢登山和户外,同样,很多北大校友小有成就后也开始涉足登山,并与山鹰社有联系。这些校友不乏投资人和企业高管,他们有的已经财富自由,时不时资助一下山鹰社的活动。在校友眼里,社团里的学生多多少少有自己当年的影子,而校友又是这么一步步过来的,知道年轻人需要什么,于是顺手帮帮他们。对于山鹰社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社交机会,能够接触到普通人根本接触不到的人脉。于是,玩着玩着户外,就可能创造出实习机会、投资机会、工作机会。

同在北大 差距很大

同是“北京大学”的学生,考研进北大和高考进北大,差距很大吗?我个人感觉确实有很大差距。这些高考进北大的尖子生,不只会高考,也经常不务正业,结果玩着玩着,就玩出了一些名堂。究其原因,一方面因为他们确实绝顶聪明,另一方面,北大这个平台,不是一般的大。


皮皮鲁的AI星球


同是北大的学生,考研进北大和高考进北大,差距很大吗?笔者不得不老实地说: 差距真的很大!下面笔者从三个角度来谈一谈,这种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从社会普遍认可度来看,高考进北大更受青睐

高考进北大,意味着学生素质肯定是学霸级别的。一般来说,应届毕业生高考能够考进北大的,从小学至初中,再到高中,应该都是学霸水平的学生,才有这个能力和机会。就拿笔者所在苏北某个县域历年的高考情况来说吧,我们基本是3——5年里,才有可能出现一个高考考上北大的学生,用凤毛麟角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并且能够考上北大的学生,差不多都是应届生,高考补习班里的学生,几乎就没有学生能够考上北大的,考上北大真的必须相当出色和优秀,并且要一直都很出色和优秀!

考研进北大,却未必就是学霸级学生,尤其未必是从小学到参加高考12年基础教育一直都相当出色和优秀。考研进北大的学生,有不少就是普通本科大学毕业考进去的,他们的基础教育水平跟高考进北大的学生有天壤之别,这直接体现出两者在素质上的巨大差异,简直就是不可同日而语!普通大学生考研进北大,基本上发展潜力非常有限,不少人就是靠着熬时间考进去的,一年考不上就两年,两年不行就三年、甚至四年,这样的北大研究生也就是图个名声罢了,为找个好工作做准备,其他方面真的没啥出类拔萃的地方。

所以,从社会认可度来讲,考研进北大的学生和高考进北大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可比性,除了少数地方的北大本科生以外(例如北京市和西部特别落后地区),其他省份的高考进北大学生都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每一个在当地都是响当当的学霸级学生,差不多都闻名全县或者全市好多年,提起来都是十里八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真正人才,岂能是那些考研进北大的学生可以比拟的,老百姓根本不认这个账,实际上,就连许多用人单位也不认这个账!

原始学历歧视,在当今社会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原始学历主要指一个人参加工作前,在全日制学校教育中所取得的最后学历或最高学历;基本上都以大学学历为基准的,例如专科学历或本科学历或研究生学历。原始学历歧视,也叫做第一学历歧视,是指那些原始学历或第一学历不是“211”、“985”等名校的学生,即使最高学历是博士,也一样会被用人单位歧视的社会奇葩现象。社会上对原始学历的歧视一直都存在,例如同样考上北大,高考进北大被认定为绝对的高材生,而考研进北大却未必就能被认可,因为你的出身是普通本科大学,说明你的基础素质一般般,即便是博士也没啥了不起!

同国人只认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一样,美国人眼里也只认一些公立大学和私立“常春藤”大学例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大学等,不管美国的其他大学在我们国内被宣扬的多么不得了,而在美国人眼里却都是渣渣。而在国际上,对我们国内大学认可度较高的,也就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了,尤其是高考考上这几所大学的应届生,都是他们眼中的香饽饽,是真正人才的代表;而对于其他普通大学考上这几所大学的研究生们,国际认可度也是相当的低,由此可以看出来,“势利眼”不只是国内普遍存在,国际上也是一样一样的!

原始学历歧视,其实是一种认识惯性,并且非常顽固不化。尽管人们都知道这有失偏颇,尤其是对于那些经过后天不懈努力、并且学业有成的学子们十分不公平,但是这种歧视却依然顽固而又任性地存在着。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就基础教育阶段来说,也确实,那些通过应届高考,完全凭借自身实力能够考上清华与北大的学子们,都是万里挑一的优秀人才,不仅智商高,而且情商也要相当好,同时还得相当勤奋努力;他们的聪明才智不是一般的普通大学生可以比拟的,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也在情理之中!


就个人发展潜力而言,只要高考进北大的学生不懈怠,普通大学考研进北大的学生,还是没法和他们相提并论的。

高考进北大的学生,除了智力水平出类拔萃以外,其情商水平也是相当高的,否则绝对没有办法顺利考进北大。最新社会研究发现,影响个人成功的主要因素取决于情商,有个著名的公式是: 个人成功=20%的智商+80%的情商。换句话来说,作为学生能够高考进北大,算得上是学业的巨大成功了,在这里面起关键作用的,除了高智商以外,更重要的是高情商;也就是说,高考进北大的学生,不仅很聪明,而且很勤奋努力拼搏和很有自我控制能力,不是普通的学生可比的。

高考进北大的学生的综合实力,远远要在考上普通大学学生的水平之上,这也是人们相比较而言更加重视高考进北大学生的主要原因。再者说,考研的竞争压力,是不能和高考相提并论的,尤其是考研那些弱科冷门专业,就更没有可比性了;高考进北大的学生,如果在大学里没有懈怠的话,考研北大应该是小儿科,没什么难度,除非他们不愿意考;假如每个北大本科生都努力争取想考北大研究生的话,那么除了一些985名校还有一点竞争力,其他普通大学的学生基本就没什么机会了!

正式高考进北大的学生,如果不自甘堕落、荒废学业的话,应该在未来发展潜力上,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是普通大学生不能比的。笔者深信,高考进北大的学生没有几个人是真正的书呆子,他们普遍聪慧机敏、拥有较好潜质,如果醉心于学业或者学术,将来的成就都会不同凡响!这里就有一个培养机制的问题了,我们不仅要问,这么多出色优秀的孩子,进入了北大,这么多年下来为何没有造就出杰出人才和大师级不凡人物呢?“钱学森之问”,最该好好思考和回答的,应该是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


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同是北大的学生,考研进北大和高考进北大”,一般来说,差距是真的很大!笔者没有原始学历歧视情节,也没有名校崇拜情怀,就事论事,正式应届高考考上北大的学生(没有地域差别,没有特殊照顾),单单就基本素质而言,还真不是考研进北大的学生可以比拟的!


自在人生wub


只要听懂一句话,这个问题的答案相信你已经有了。这句话就是:本科才是你的出身!

具体到北大学生上,就是,高考进北大的学生,比考研进北大的学生,肯定更厉害,这是社会的选择,不是谁的看法和观点!

你到社会上去了解一下员工招聘,看学历时,首先看的是本科学校。当两本学历证书放在考官面前时,考官看到本科北大的学生眼睛放光,像发现了金子。看北大研究生的证书时,会追根溯源其本科学校。

这就是社会现实,是谁也无法否认的事实。那么这种现实对考研进北大的学生是否是一种误解和歧视呢?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

我们对比一下高考进北大和考研进北大的难度就知道了。北大每年在全国各省招收就那么二三百学生,也就是说,能考进北大的,都是排在全省前二三百名的学生,这难度有多大,可想而知!

当然,这并不是说考研进北大难度就很小,这是相比较而言的。考研进北大难度也不是一般的大,但是比起高考进北大,难度就要小得多了。

从学生本身来说,高考进北大的学生,智力上更胜一筹,这是一定的。考研进北大,努力的成分更大一些。这就是两者内在的区别。


当代师说


考本科进北大与考研进北大的差别还是很大的。本科要考入北大或清华,在920万考生里要进入前0.7万,高考成绩要排在千分之一以内(华东五名校也要分流部分顶尖考生),只有天赋好加学习努力的顶尖学生才能有此机会;而考研进北大或清华,一般一个学位的竞争者不到十人,其难度比本科进入清华北大要小得多。正因如此,用人单位首先看的是本科学历是否985。


寻人参果者


同样是北大的学生,考研进北大和高考进北大相比,差距很大吗?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一个人在和我们学校老师聊天时说的一席话:“本科考上北京大学很厉害了,但我觉得考研考上北大应该更厉害……”北大的本科生,在“含金量”方面真的不如其他学校考上北大的硕士生吗?

2019年参加考研的人数是二百多万,而2019年参加高考的人数是一千多万,后者是前者的好几倍,但通过高考的渠道被北大录取的人数却比考研进北大的人数要少上千人,由此我们完全可以看出,通过高考考入北大的本科生,在“含金量”方面比普通本科院校的大学生通过考研考入北大还要牛得多。在一些用人单位负责人看来,在考研的时候你能搞定名校的导师,但是你在高考的时候却不一定能搞定高考,因为高考相对于其他形式的任何考试而言,都是一场最为公平公正的考试。

当然,如果考研考入北大的本科生,其本科母校也是北大,这种“根正苗红”的牛人自然比纯粹拿到北大本科学历的本科生还要牛得多,至少人家本科学历不输给北大本科生,而且还获得北大的硕士学位,在就业前景和就业质量方面完全无需担心。

北大的研究生,“成分”是比较复杂的:既有北大的本科生通过保研推免或者考研的方式成为北大研究生,也有其他院校(包括民办本科院校)通过保研或者考研考入北大的学生。在推免生当中,除了985、211大学的优秀本科生拥有推免的机会,而一些实力不错的“双非”一本院校的优秀大学生同样也有机会保送为北大研究生。而这些“双非”院校的大学生,他们当年高考的时候能否考入北大呢?

有人说可能当时他们还不够努力。但是就算他们当时努力到无能为力就真的能考上北大呢?我觉得可能性不大,因为在高考之前,不只是部分地区的学霸在努力,而是全国的高中考生都在用命去拼搏,考上北大这样的顶尖名校,不单单需要努力,还需要足够的智商和学习天赋才行。“金本科,银硕士”这句话在很多顶尖985大学相当流行,这样的话在北大自然也不例外。或许这样的话有点偏激,但这样的话也有一定的道理。在北大的硕士生当中,“土著研究生”(本科也是北大)只是占其中的一成半左右,还有八成五的北大研究生是外来者。也就是说,在北大研究生的群体当中,可以稳稳压北大本科生一头的,只有15%左右的超级学霸。

北大的本科生能否成为北大的研究生呢?据了解,在北大,只有两成半的本科生选择在本科毕业之后立马就业,还有七成半的北大本科生要么选择在国内继续保研、读研,要么去国外顶尖名校“镀金”。

不过对于普通人来说,考研的时候以北大作为目标院校,也是其雄心壮志的一种表现,毕竟不是谁都可以成为北大研究生的,没有足够的实力和底气,估计在填报志愿的时候连报名都不敢报。


微雨润苗


考研进北大和高考进北大,差距很大吗?


说大也大,大家都说一流的本科生,二流的研究生,三流的博士生。

这话不单单是学生在说,清北的老师自己也说,说本科最重要,外校考进来的要差一些。我第一次听老师在聊这事时,还很惊讶,觉得有歧视之嫌,后来听多了,也就习惯了。所以,有一阵,清华特别喜欢留自己的学生在本校,后来被人诟病,近亲繁殖,不利于整个学校的发展。这些年,清华才改掉这个习惯,从外面招募了很多人才。北大不像清华这么近亲繁殖,但考研进北大和高考进北大的区别还是有一些的。


我是清华的,更熟悉清华的情况,就举清华的例子。现在高考进清华的,保守估计都是全省前200名的优秀学生。到了研究生阶段,清华研究生招的比本科生要多。根据清华官网,每年招新生3800多人,研究生5900多人,博士生3500多人。清华自己的本科毕业生,一部分出国,一部分读博,一部分工作,所以,很大一部分研究生要来自外校。这些外校生,在高考阶段,部分人是超水平发挥也是进不了清华的,因为分数相差太远。


我随便挑了清华建筑学院的,它公示的2020年外校推免研究生名单,可以看到有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湖南大学和重庆大学等来的学生。东北林业大学在北京最高录取分是585分,湖南大学的分数线是626分,重庆大学是628分,而清华在北京的最低分数线是681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9的没查到,2018在北京的最低录取线是566分,北京工业大学是601,清华2018年的分数线是685分。最大的分差约为100分,这意味着考入清华的需要省里前几十名,其他学校差点的学生在省里排名要万名以后,差距还是很大的,所以外校考进来的研究生总体水平不如高考进来的学生。

当年我们读研的时候,一般各种奖学金,都是原先清华土著本科生拿的多,外校考进来的要少一些。


不过,要说小,也挺小的。

大家可以看看一些名人。俞敏洪高考3次,才考上北大。他自己说在北大里面,他跟别人的差距很大,别人学富五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什么都不行。别人考托福顺利出国,他出不了国,只能办托福班。结果是,他的企业越做越大,当年同学里的神人们应该几乎没有人能比得上他。

清华的薛其坤也是,考研考了3次,考的中科院的物理所,第一次数学才考39分,第二次物理又考39分。要知道,物理专业的研究生物理和数学就是基础,只考这么一点分数,跟同年级的厉害人物比,差别应该说非常大。但结果呢?薛其坤41岁就当了 院士。


可见,原先的出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努力,有时也有机遇。当大家不论是清北的土著本科生,还是考进来的研究生,在清北校园里,已经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同一个发展平台上,究竟能发展到如何,全是靠自己。


所以,大家努力吧。未来有无限可能,不要拿过去去束缚我们对未来的想象,大家都是一样,加油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