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 她42歲攜5000元創業,年銷鞋子1900萬雙,被稱為“溫州女鞋王”

說起溫州,大家會想到什麼?是的,皮鞋!因為溫州素有“皮鞋之都”的稱號,比如大家常見的奧康、康奈、紅蜻蜓、蜘蛛王、意爾康等知名品牌均出自於溫州。今天我要講的這位創業者也是與鞋有關,她的鞋子在國內或許比不上剛才說的那幾個品牌,但國外,鞋子的名氣可不算小,據顯示,她的鞋每年產銷高達1900萬雙,產品遠銷德國、法國、西班牙、俄羅斯、日本等30多個國家與地區,每年鞋子出口創匯上億美元,每年納稅超5000萬元。因而她也被稱為“溫州女鞋王”,她就是巨一集團的創始人——李愛蓮。

她42歲攜5000元創業,年銷鞋子1900萬雙,被稱為“溫州女鞋王”

李愛蓮出生於1946年,比老乾媽創始人陶華碧還要大一歲。相較於陶華碧的創業經歷,李愛蓮也不遑多讓。1959年,年僅13歲的李愛蓮由於家境貧寒,初中還沒畢業就開始進入了當地的打繩廠打工,以減輕家裡的經濟負擔。雖然年紀小,但是李愛蓮卻非常能吃苦,常人進了打繩廠不是摸魚就是溜鬚拍馬為自己謀利,但是吃苦耐勞的李愛蓮兩耳不聞窗外事似的拼命幹活。在打繩廠工作了幾年,先後被提拔到出納與廠長。


1963年,17歲的李愛蓮去到了當時的溫州向陽皮鞋廠,做起了供銷員,開始接觸皮鞋行業。在向陽皮鞋廠,李愛蓮工作了25年,期間由於表現優秀,在1979年被工人們推選為廠長。在李愛蓮擔任廠長之前,向陽皮鞋廠一直只是艱難維生,李愛蓮上任之後,新官上任三把火,這第一把火就燒到了“轉型”的方向上。李愛蓮通知大夥:“既然你們選我,就要聽我的,我們得做皮鞋生意!”徵得工人們的同意後,她從上海請來了師傅開始做皮鞋生意。第一年就帶領廠裡開始盈利。轉型後的第一年向陽皮鞋廠“向陽而生”,率先拉開了溫州承包企業的序幕,創造利潤9萬元,李愛蓮一戰成名,隨即連任廠長三屆之久。

她42歲攜5000元創業,年銷鞋子1900萬雙,被稱為“溫州女鞋王”

1987年,發生了一件對溫州整個鞋業有著巨大影響的事件。當年,杭州工商部門一把火燒掉了5000多雙溫州劣質皮鞋。也是由此開始,溫州皮鞋一度被打上劣質的標籤。這一事件,對李愛蓮同樣有著深遠的影響。1988年,儘管向陽皮鞋廠發展得紅紅火火,但是42歲的李愛蓮仍然決定辭職,自己創業。同年,李愛蓮拿出了所有的5000元積蓄,臨時招聘了十餘名員工,正式接手了巨一大隊的巨一皮鞋廠,這就是巨一鞋業的前身。


接手巨一以後,李愛蓮選擇從基層做起,並在一年後,讓自己19歲科班出身的兒子潘建中加入這個大家庭,從技術員開始幹起。由於常年奔走在一線市場的李愛蓮相當熟悉業務流程,為了拉到更多訂單,她不惜萬里尋找客戶主:一連11天橫跨西北、東北11個城市;坐十幾個小時的火車,累了就鋪開報紙、蛇皮袋,躺到座位下面。沒過多久“溫州模式”優勢再現,獨具特色的產業鏈和區域品牌讓巨一飛速成長。不到六年,巨一就從前店後廠式的小鞋廠發展到貼牌生產再到創牌生產,還通過跟外貿公司合作進行海外銷售。年產量一度高達50多萬雙,其中5萬多雙還出口到美國佛羅里達州第二大城市——邁阿密。

她42歲攜5000元創業,年銷鞋子1900萬雙,被稱為“溫州女鞋王”

後來10多年時間,李愛蓮把巨一皮鞋廠發展成為一家年產銷皮鞋500多萬雙的大型皮鞋廠。為了擴大產量,她又從意大利引進先進的製鞋流水線15條,帶領工廠從手工化生產向機械化生產轉型。如今,巨一集團主要擁有兩大皮鞋生產基地,一個是位於溫州中國鞋都工業園,佔地面積約100畝建築面積10萬平方米,年產銷約1500萬雙。像溫州較為知名的皮鞋品牌,基本上都在鞋都工業園裡建有生產基地。巨一集團另外一個生產基地則為其旗下子公司江西歐美意鞋業,位於江西上饒,年產銷約400萬雙。這兩個工業園區加起來年銷竟然達到了1900萬雙!


李愛蓮如今已經73歲,近些年來她也開始把公司交給了自己的兒子潘建中。潘建中可以說很早就被李愛蓮當做接班人培養,由於大學就讀的製鞋專業,畢業後就進入了巨一鞋業工作,從技術員一直擔任到副廠長、廠長、總經理等職位。從當初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到拿5000元創辦巨一鞋廠,李愛蓮無論跑外銷還是抓管理樣樣都能幹,樣樣都願幹,才有了巨一集團今天的耀眼業績。在李愛蓮的後半生,她還將所剩積蓄與精力投入到公益事業,身體力行地回饋著社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