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利随亲动,努力推动钦州大发展


利随亲动,努力推动钦州大发展

从某篇文章看到,灵山县有户籍人口168万,其中,常住人口123万,常年出门在外45万。作为广西人口第三大县,外流人口排在广西第二位,位居博白县之后。

当然,我不确定这数字是否准确。但当前钦州有80万人口外出打工却是事实。

如果两者数据准确,那就可以判断说,灵山外出打工、人员占了钦州半数。

钦州总人口是410万,有80万人口在广东打工,占比将近20%,这80万人,几乎说扫荡完钦州的精干力量,这些人几乎都是青壮年,是家里的顶梁柱。钦州80万外出打工者当中,70%~80%是去广东珠三角打工,这个人口占到了60万人口左右,20%~30%是去浙江或其他地区打工的。

钦州要大发展,缺人才,若能把这些外出打工的精英力量给截留下来,就是对发展最大的加持。

但钦州拿什么截留人才?现在是市场经济年代,光靠讲感情是行不通的,必须拿出真金白银对待人才。

我问外出打工者为什么不留下来,他们这么答我:“在家工资一两千,外出工资四五千,你让我怎么留下来?”

在谈到钦州的加快发展时,有人对我提出了建议:“提高收入,人才留住,还怕没有大发展?”

高工资是由市场主体买单,不是政府买单,在当前已经行不通。改革开放之初,市场培育还不够完善,国家正从计划经济市场向市场经济转型,政府的手在市场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采取高薪手段挖人,但现在,中国经济是全球经济的一部分,市场发展充分,政府在市场上更多的是一种服务的职能,发挥的是“无形的手”的作用。市场主体更尊重市场规律,强调的是估价给钱,在工资支出上更多的是一种审慎的行动。

市场主体追求的更多是利润、利益,肯定希望支出越少越好,员工工资属于支出。市场主体只有保证有更多利润、利益或发展壮大等目标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提高工资。政府能够做的,就是加强引导,搞好服务,增强市场主体的竞争力,让市场主体有良好的市场效益,从而达成提高员工工资的目标。

而且,可以很不客气的说,广西的公司、企业、工厂等市场主体,更多是一种产业的转移,小、弱、差,往往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生存困难,市场处境不利,效益不好,效益也是等天下雨,不可能有更多提高工资的自主能力。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都是逐利性的,企业和资本也是逐利性的。搞经济发展,必须满足逐利性这个前提,没有满足这个逐利性的前提,不可能有大发展。当前钦州抓发展,不可能再照抄照搬过去发达地区走过的道路,必须充分考虑逐利性要求,争取能够做到利随亲动。


利随亲动,努力推动钦州大发展

第一,前紧后松。打好人情牌,为发展留人。积极有效做好留住人才前期工作,未雨绸缪。在西部忙着抓疫情防控的时候,东部发达地区,就开始实施专车、专列、专机来西部抢人才了。我们没有更好的条件去抢人,在外地忙着来抢人的前提下,我们必须更有效的留,打好亲情牌、家乡牌,将亲情牌、家乡牌放在前面,确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永远的乡愁”、“最美还是家乡”成为本土人才留下的考虑,所谓“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嘛。由于钦州不能为人才提供与发达地区一样的条件,只能通过抓在前,思想上高度重视,在人才还没有下定决心外出之前,实施前紧后松的方式,挽留本地人才更多的留下,为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相互成就。

第二,抓大放小。抓龙头企业,放活放开小企业。脑袋决定思维,思维决定行动。抓龙头,实现龙摆尾就容易了。有了龙头企业,高工资成为现实,下游也会做起来,龙头带动后面一大帮。所以,龙头就是钦州首先抓、大力抓的工作。钦州在发展上一定要有“鸿鹄之志”,要立足于向海发展这个龙头,优化营商环境,建立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利用多种政策和机遇叠加的优势,矢志不渝引进龙头企业。钦州在引进龙头企业方面已经取得积极的成效,但还需继续努力。当前正是钦州最好的发展时期,各种生产要素加速向钦州汇聚,发展已“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等龙头企业进来了,一定要主动出击。

第三,举重放轻。抓重工业,放活放开轻工业。我们常说的一句是“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重工业是钦州发展的基础,要突出绿色石化业以及现代装备制造的引领。钦州的重工业发展起来了,轻工业也会随之“翩翩起舞”,带来更多就业机会。目前,在重工业发展上,钦州已经形成了多个龙头企业,这个龙头必须尽快建起来,加快推动龙头企业落地见效,形成发展规模,发挥好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带动轻工业发展起来。

利随亲动,努力推动钦州大发展

二叔钦州说事,让文字有温度、有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