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5 大過年的,孩子卻不願意和親戚“親密接觸”,該教育還是該尊重?

大過年的,正是親朋好友團聚的日子。

今年因為疫情的原因,大家都在響應專家、醫護人員的號召,主動減少聚會。

在這種“主動減少和別人接觸”的氛圍中,可能正適合來關心一下“和孩子親密接觸”的問題。

每次大家庭聚會,姨媽、叔叔、姑姑、舅舅、奶奶……都渴望和全家的小心肝寶貝親密接觸一下,比如抱一抱、親一親。

在身體健康,沒有疾病流行的普通日子裡,這樣做看上去沒什麼不妥。

但是,如果你的孩子不喜歡,怎麼辦?

也許今天年輕的爸爸媽媽們還記得自己童年時類似的場景。

我們中的許多人從小也被教育:

爺爺親你是喜歡你;

你怎麼能躲開舅舅?這樣很沒禮貌。

如果孩子不喜歡和別人親親、抱抱,不喜歡比較親密的接觸,是否表示不尊重、不禮貌?

作為小孩子的父母,是應該教育孩子接受親戚的親密接觸,還是尊重孩子的喜好,鼓勵她禮貌地拒絕?

非得二選一的話……沒有明確答案。

教育本來就不應該用“標準答案”當模具去套孩子。

但深入地思考一下這兩種方式,爸爸媽媽自然會找到適合自己孩子、適合自己家庭氛圍的答案。

大過年的,孩子卻不願意和親戚“親密接觸”,該教育還是該尊重?

為什麼“不太好”?

首先,如果是強迫孩子親吻、擁抱任何人(即便是祖父母),都不能教給孩子真正的尊重。

因為被強迫的孩子,自己就沒感受到任何尊重。

我們大人又怎麼能告訴孩子“這是我們尊重別人的方式”呢?

當然,從大人的角度考慮一下,那些熱情的姑姑、舅舅、爺爺、奶奶……可能感到很受傷——我疼愛的小寶貝居然都不願意親親我抱抱我?!

但大人更應該知道的是:

除了擁抱、親吻等親密的接觸,還有很多方式可以表達尊重,以及孩子和我們之間的親密度。

比如爸爸媽媽可以教孩子坦誠地跟別人說:

我真的不太喜歡親親;

但我願意和姑姑一起玩遊戲,一起看繪本、一起玩玩具……

和親戚朋友們保持愉快的交談,可能比讓孩子無論如何都要擁抱和親吻更有意義。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當成年人對他們說話或問他們問題時,保持良好的眼神交流,傾聽,友善,作出回應,這些禮儀更加重要。

否則,被強迫著親一親、抱一抱之後,孩子馬上跑開了,也並不是對人真正的尊重。

大過年的,孩子卻不願意和親戚“親密接觸”,該教育還是該尊重?

為什麼“該鼓勵”

中國人很講究親情、團聚,這是非常美好的情感。鼓勵孩子和親戚朋友親近,也是在教孩子如何成為大家庭的一份子。

如果孩子願意和疼愛他的親戚朋友們親密地抱一抱,這也是很好的社交活動。爸爸媽媽鼓勵這種行為,也是在幫助孩子發展人際關係。

但強迫孩子確實不好。

爸爸媽媽更好的做法是:

自己模擬出希望孩子表現的行為。

比如爸爸媽媽以身作則,自己多擁抱奶奶、舅舅、姑姑……

還有一點也很值得注意:

爸爸媽媽只應該要求孩子對已知安全的家庭成員表達愛心,而不是對陌生人也要如此。

即便是親戚,但只要不經常接觸,對孩子來說就是陌生人。

大過年的,孩子卻不願意和親戚“親密接觸”,該教育還是該尊重?

不同氣質類型的孩子,對陌生人的反應是不一樣的。

有的孩子很快就能表現出:

很高興見到你。

而有的孩子則需要:

讓我慢慢走向你。

對於“讓我慢慢走向你”的孩子:

爸爸媽媽需要給孩子提供一些接觸新人的可行性方式,比如:

先給寶寶做個介紹,但並不急於讓孩子跟對方打招呼,也不急於讓孩子和對方互動。可以給孩子一些零食、玩具或書,告訴孩子:

等你準備好了,你可以把糖果分給叔叔吃。

爸爸媽媽還可以幫助孩子和對方解釋:

他想要慢慢來。

大過年的,孩子卻不願意和親戚“親密接觸”,該教育還是該尊重?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發現:

不論是教育孩子接受親戚的親密接觸,還是尊重孩子鼓勵她禮貌拒絕,其實並不矛盾?

尊重孩子,教孩子禮貌拒絕,反而可能有助於孩子之後更願意和親戚親近。

最重要的是,對孩子和親人們都真誠一些。

讓孩子知道:

奶奶要抱抱你,因為她很高興看到你,她很喜歡你。但如果你暫時不想這樣做,你可以告訴奶奶。

如果媽媽認為應該堅持讓孩子抱抱奶奶,那請給孩子解釋原因:

你是不是很久沒見奶奶,對奶奶不熟悉了?奶奶是和爸爸媽媽最親的人,我們非常喜歡奶奶。媽媽和你一起去,給奶奶一個抱抱好不好?

偶爾違背了孩子意願,並不至於給孩子造成多大的傷害,但爸爸媽媽能意識到孩子“不舒服”非常重要,讓孩子體會到:

“爸爸媽媽在這裡,那是一位爸爸媽媽非常信任的、安全的人”

大過年的,孩子卻不願意和親戚“親密接觸”,該教育還是該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