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9 不說不知道,二十爵制對於漢朝來說原來這麼重要

爵位,原本是貴族才有的身份的象徵。商鞅變法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把這種身份的象徵,從世襲轉變成一種鼓勵百姓上戰場且奮勇殺敵的制度性工具。爵位雖然不能永久世襲,但卻可以通過為國家立軍功來獲得了。

不說不知道,二十爵制對於漢朝來說原來這麼重要

幾經輾轉,到秦漢之際,爵位制也由商鞅變法時初定的十六級定格在二十級,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二十爵制。二十爵制是漢初的建立者們承襲自秦朝的遺產之一。

由於從第一等到第八等都是平民爵位,第九等開始才是官爵,而平民爵位此前幾乎都是有賴於軍功才能獲得的,因此不少人以為,在沒有那麼多戰爭的和平年代,二十爵制也該淡出歷史舞臺了,卻不曾想,它卻歪打正著地成了漢代幾百年統治的重要基礎。

不說不知道,二十爵制對於漢朝來說原來這麼重要

二十級爵位示意圖,其中“少上造”也稱“少良造”,“大上造”也稱“大良造”

首先,漢朝的軍功爵雖然不是獲得爵位的主要方式,但朝廷在遇到大的喜慶事件時,通常都會在詔書上宣佈所有人晉爵——有爵位的在原有級別上晉一級,沒爵位的也晉為一級爵位。這也是漢代人們獲得爵位比較常見的方式。比如新皇登基、皇帝大婚、皇帝改元等,幾乎隔幾年就有一次,表示朝廷對民眾的恩惠。

這就對帝國的信息傳遞系統提出了極高的要求。我國有句古話說"皇權不下縣",皇權雖然可以不下縣,但信息得傳遞到每個人頭上,否則,像晉爵這麼"喜大普奔"的事豈不是沒人認領,朝廷也白忙活了?朝廷也是通過這種方式告訴人們,皇帝雖然遠在千里之外,但與每個人都是息息相關的。

不說不知道,二十爵制對於漢朝來說原來這麼重要

同時,這也要求基層對每個人的信息記錄的準確性和有效性有所保障,否則張三是該從四級晉到五級,還是從二級晉到三級,沒個準信兒可就麻煩了。

其次,在人們流離失所的戰亂環境中,二十爵制不僅能使人們按照爵位高低迅速地重新組織起來,而且也有效地提升了民眾對於國家統一的強烈認同感。

秦漢之前的中國社會,維繫人們社會關係的主要是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宗族關係。但是在戰爭環境中,人口流動性急劇增加,大量流民從原有的宗族體系中離散出來,如何迅速建立起新的合作關係呢?

根據每個人的既有爵級來安排,自然就成了最為簡便、相對來說也最為公平的方法。處於帝國官僚體系中的基層官吏,如三老、嗇夫、遊徼等,便是在一個新的環境中迅速建立社會組織的關鍵因素。因為有了他們,便能夠清楚地知道每個爵級的人應當享有哪些權利,以及承擔哪些義務。如此,基本的社會秩序也就明瞭了。

不說不知道,二十爵制對於漢朝來說原來這麼重要

再次,擁有不同爵級的人,在面對賞罰時,也會收到不同的結果。

比如漢代的《九章算術》裡就有一道著名的題目:

"今有大夫、不更、簪嫋、上造、公士,凡五人,共獵得五鹿。欲以爵次分之,問各得幾何?答曰:大夫得一鹿三分鹿之二;不更得一鹿三分鹿之一;簪嫋得一 鹿;上造得三分鹿之二;公士得三分鹿之一。"——《九章算術·卷三》

從對獵物的分配,可以明顯看出,爵位等級越高的,獲得的獵物比例也就越高,這是與賞有關的方面。

二十爵制中與罰有關的內容,則極大地貫徹了漢初"與民休息"政策的實施,對當時的社會穩定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怎麼回事呢?

漢初的統治者儘管把秦朝的法令一股腦都繼承下來了,但畢竟,嚴苛的秦法所導致的"滅國"的陰影還在,因此漢初朝廷一心一意實施黃老"無為"思想指導下的"與民休息"政策;而且因為法令一時半會難以修改,那就在執行上活絡一些——很多在秦法規定下犯了死罪的漢代人,都用自己的爵位把命給"贖"了!應當處以刑罰的,也可以通過降爵的方式減刑或免刑。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不說不知道,二十爵制對於漢朝來說原來這麼重要

原本擁有較高爵級的人,如果被判了死刑,就可以通過去爵的方式把自己變成平民,同時留下性命,然後在掙取爵位的路上重新開始。比如漢初抗擊匈奴的大將軍李廣,在被匈奴俘虜後逃出來,當時已經判了死罪,後來就是用他的爵位贖為庶人的。

將軍李廣為匈奴所得,復失之;公孫敖大亡卒:皆當斬,贖為庶人。——《史記·韓長孺列傳》

這一下就看出爵位的大用了——關鍵時候能救命!對中央政府而言,二十爵制則有效地在法律與刑罰之間搭起了一個緩衝帶,同時也有效緩和了秦朝以來政府權威與百姓的無助之間的緊張關係,使本來嚴苛的秦法,在漢代進行法令改革以前,先就變得不再那麼咄咄逼人了。

最後,爵級的高低還能影響到賦稅和徭役的分配,甚至影響到一個人死後所能夠享有的喪葬規格的高低。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就好像現代服務業當中,直接面向顧客的往往是職位較低的人一樣,在漢代,徭役的分派,也往往是從爵級較低的人開始,向上逐級徵調。

而且,有爵位的人能夠比沒有爵位的人提前五年免除徭役(漢代政府規定,有爵位的人56歲就可以免除徭役了,而沒有爵位的人要到60歲才可)。

通過對二十爵制的有效運作,漢朝政府對民間的管理範圍越來越深入,人們也越來越習慣於這種在血緣和宗族關係之外,由人為的爵制建立起來的新的等級關係,以及與之相配套的一系列資源費配和制度安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