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第一代主戰坦克已經問世這麼久了,為何五對負重輪依然大量使用?

主戰坦克概念興起於二戰末期,主要是當時的科學技術進步,坦克已經有條件將機動、防護和火力三者實現均衡,而不是像之前的坦克顧此失彼。在新技術的支持下,二戰後第一代主戰坦克全面開花,主要有蘇軍的T54\\55系列,美軍的M46\\48等型號,還有英軍的百夫長以及最晚出現的法軍AMX-30等。作為距今已經半個世紀的坦克,它們大部分都已經退役拆除,只有T54\\55系列依舊堅挺,在各地的衝突中頻頻亮相,這是為什麼呢?

第一代主戰坦克已經問世這麼久了,為何五對負重輪依然大量使用?

T-54\\55


走粗獷路線的T-54\\55結實耐用

T-54\\55系列坦克是為大戰而生,按照蘇軍的風格,這類坦克不需要過於精密的結構設計,需要的是在任何環境、任何狀態下都能保持高出勤率,如此一來坦克的實際使用壽命相對來說就更長,而不會因為精密結構的損壞而失去作戰能力。

第一代主戰坦克已經問世這麼久了,為何五對負重輪依然大量使用?

T-55

相比之下同時期的第一代主戰坦克已經開始往高精尖方向發展,精密的火控確實能夠極大的提升坦克的作戰效率,但是要維護好這套設備可不容易,畢竟價格和使用壽命在那擺著。倒不是說失去這些精密部件坦克就完全喪失戰鬥力了,而是沒有它們就背離了坦克設計初衷,與一輛普通T-54\\55沒什麼區別,那又有什麼存在的價值呢?

產量最大的主戰坦克

既然T-54\\55不夠精密,那就只有靠量來解決戰鬥問題了,試想一下哪怕是一輛三代豹二主戰坦克面對成群結隊活蹦亂跳的T-54\\55衝過來,最後的結局也只有滅亡,因此蘇軍裝備了有史以來產量最大的主戰坦克。

第一代主戰坦克已經問世這麼久了,為何五對負重輪依然大量使用?

T-54\\55

據統計經典的“五對負重輪”原產版本就約10萬輛,我國進口仿製產量也在1萬輛左右,如此巨大的數量分佈在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其分佈密度十分可觀。與巨大數量相匹配的是巨大的零部件儲量,一些小國在裝備後具備很強的修復能力,能夠保證坦克的正常運行,壽命自然就增加了。

其他的主戰坦克型號產量比起T-54\\55來說簡直就少得可憐,全部加起來還不到其一半,均攤到一個國家裝備數量就更少了。

五對負重輪升級能力很強

因為具有可靠的坦克底盤,T-54\\55從來沒有停止過升級改造,以國產59式為例,火力上先後推出L7型105毫米線膛炮、120毫米坦克炮,彈藥品種也改善,打擊能力不可同日而語,已經能夠應對大部分的戰鬥威脅。

第一代主戰坦克已經問世這麼久了,為何五對負重輪依然大量使用?

這個魔改版本誰瞭解?

裝甲防護上,模塊化裝甲的出現為59式升級提供了很大便利,其中外掛反應裝甲已經多次證明能夠有效的提升坦克的生存率,當今第三代主戰坦克也依賴這種裝備。有了附加裝甲的保護,老式的59式也能很大程度上抵擋住反坦克火箭的攻擊。

普遍使用“五對負重輪”的要麼是窮國要麼是無戰事國

儘管當今仍然有大量的T-54\\55和59式存在,但是這些裝備分佈情況很清晰,一方面是如我國這一類的太平國家,沒有直接的戰事,裝備著部分老式坦克已經足以滿足國防需求,還能節省軍費開支。

第一代主戰坦克已經問世這麼久了,為何五對負重輪依然大量使用?

巴基斯坦的魔改59式

反觀另一類國家,以中東和非洲國家為主,這些國家因為國力等原因,無法獲得先進坦克裝備,只能在老式坦克上修修補補繼續使用,多少有一些無奈。相比之下,歐美髮達國家的坦克更新換代層次明顯,一直維持著坦克的技術先進性,第一代的主戰坦克早就從軍隊中退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