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3 航拍!制陶盆罐罐的临颍瓦店镇

瓦店镇位于临颍县城东,东临三家店镇,西邻城关镇,南界皇帝庙乡、陈庄乡,北与王岗镇毗邻。面积53平方千米,辖瓦店、刘庄、大张庄、沟王、坡李、杨裴城、尚河、陶庄、刘吴庄、魏墩、拾里、叶庄、柒里、臧庄、龚庄、上坡高、大李、李华宇、大庙张、后徐、夏坡高、秦庄、云庄23个行政村,59个自然村。京珠高速、襄逍公路过境。

临颍县瓦店镇历史上的制陶业

民间传说明朝我县阁老“贾咏诓娘娘”的故事,其中有临颍县“日出万贯”一说(旧时制钱一贯是一千文,后來叫做一串)。到底临颍怎样能“日出万贯”呢?

航拍!制陶盆罐罐的临颍瓦店镇

因临颍县瓦店附近好多村庄出产盆罐,每年都能出产上万的罐子,“贯”与“罐”同音,贾咏就是以“日出万罐”来诓娘娘的。

航拍!制陶盆罐罐的临颍瓦店镇

贾咏诓娘娘的事不能信以为真,但瓦店街的“日出万罐”确有其事。瓦店的盆罐,是属陶器,是我县一种传统的陶器手工业。郑州大学荆三林教授的《考古基础知识》上说:“陶器的出现是在火的普遍使用之后,大约最早到中石器时代后期。而普遍使用陶器,则是在新石器时代。据《中国历史》(初中课本)上说:母系氏族公社半坡氏族的人们已经使用陶器,距今约有六、七千年的历史。后来陶器品类日益增多,使用范围也日益广泛,有瓦制酒器,还用瓦来占卜叫做瓦兆,还用瓦制作乐器,如瓦鼓、瓦缶等。《史记》记载:战国时秦,赵会渑池,蔺相如逼秦王击缶,这就是证据。可是到现在,我们在日用器皿中,还有干部分使用的是陶器。总之,看來陶器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中是起着相当的作用的。

瓦店附近一帶生产陶器始于何时无可稽考,访问很多老年人,也说不清楚。

盆窑并非专做盆罐,品类很多。凡是瓦器,大都能做,如豆腐脑坛、包子馅大盘、生豆芽缸、大接沫盆、养金鱼缸、瓦砚、花盆、喷壶……销售范围也很广。除邻邦各县外,东北到开封、商丘,东到淮阳,东南界首,北至新郑、长葛、禹县,南到西平、遂平,西至宝丰、鲁山。瓦店产的盆罐有很多优点:即越旧越光,滚油倒入不炸,放茶不变味,包子馅不坏馅;罐子蜂蜜蛰不烂;养鱼缸里能生苔藓,水不坏,能生杂草。特别是豆腐脑坛,不澥汤。现在,百里之外买的人,还是络绎不绝。

在外地都知道临颍瓦店出产盆罐,实际瓦店村早就不做盆罐了,可是在瓦店村和瓦店以东以南附近几个村,在建房挖地基、挖粪坑、挖窑时,曾发现过陶窑的旧址。由此推测,以往做盆罐的村庄是比现在多。

航拍!制陶盆罐罐的临颍瓦店镇

目前,仅有瓦店以西的盆张、头甲李、后徐、前徐、吴庄、大庙张、小张庄、马庄、李化宇、小杨庄等十个村子。由此看来,陶业是在逐渐衰退。以上各村,在技术上各有各的特长,大庙张以大盆著名,最大的大盆(接沫盐)和豆腐锅一样大。用一块泥,做这么大的盆子,确实是很不简单的,是本省外县陶业所不能及的。前徐是以产杂品著名,如包子陷盘、豆腐脑坛、花盆以及其它小件都做得式样别致,手工精巧。盆张可能是本地做盆的先驅者,据说,因张姓在此做盆,故名盆张,主要以小盆著名,其余各村也都以盆罐产的比较多。

陶器粗糙而笨重,做起来很吃力受苦。

土是从一丈多深的地下挖出釆的,经过晒干扬净和泥(四五遍)、揉泥,然后才能做。做成后再经过曝晒、水续、刀旋、擦滑石、罐子捏耳等工序,然后上架晾,这只是半成品,再经过晒干、裝窑,才是成品。在做盆躍时,工匠坐在轮上,先用棍费很大力气把轮搅开,旋转如疾风,然后把泥弯得像弓一样才开始做。在此期间,不能抬头,一直到做成方可。如做大盆需要对间长,轮转速逐渐迟缓,必须用脚蹬转几次,才能做成。

做陶器是瓦店以西十个村庄农民的副业,大多数在冬春天。春天还好些,特別是冬天,冰天雪地,热手揉冰泥,做的人把手伸在凉水盆里,用水来做,手肤破裂,鲜血直流,真是令人寒心。在烧窑时,必须先把窑烧热,然后才能装窑,因为一天烧一窑,次日窑再热也得出窑,出窑穿棉农,不然在百度以上的窑内,一挨着陶器,皮肤就会烫伤。进窑内十分钟,全身如洗,呼吸困难,头晕眼花,必须得赶紧出来。出来须得避风,一不小心就会感冒。唉!窑工可真是受苦受累呀。他们的产品确是汗水、泪水的结晶。所以,窑匠最多到四十岁就出现常期腰疼,手臂麻木,甚至有的因此而成残疾。可是,这个子工业就地取材,工具简单,成本很小,所以解放前贫苦农民没本钱,只有干这个吃苦活才能糊口。窑匠是穷人,卖盆罐的也是穷人,一沒办法就到盆窑上赊盆罐卖,这样给穷人不少方便。但是在社会面上,窑工最没地位,最被那些官绅、富豪们看不起,鄙视为“黑爪子货”。尤其是卖盆罐的,每到一个集镇都被挤街头,惟有郾城县,实盆罐的是在衙门院内。据传说:“有一次,卖盆罐的在郾城城内大街上,放到哪里都被赶走,他们痛苦万分,进退维谷,最后发急了,大着胆子和赶者争辩说理,这时恰巧县官不知从何处回来,听到闹嚷,追问情由,卖盆的就向县官申诉苦衷,谁知这是一位开明的县官,他动了側隐之心,随口说: “走,跟着我到衙门院去卖,看他谁敢再撵。”可惜这位县官的名宇不知叫什么,也不知是何时,郾城县这个规矩二直流传到解放后六十年代,市场管理人员把卖盆的安排到一定的地方,这才结束了郾城县衙内卖盆罐的惯例。

在解放初期,土地改革了,生产发展了,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相应的陶业也发达起来。特别是黄泛区灾民都从外地陆续回来,重新建立自己的家园,这就更需要这些日用品。窑工们大车小辆运往黄泛区,灾民都以绿豆、豇豆等粮食来换。他们都满载而归,家中都存积着大囤小囤的粮食,可以说这是本县瓦店陶业最繁荣的时期。后来,党和人民政府对此业很重视,十九五五年,县手管科领导组织在前徐村成立陶器手工业社,任张发灿(前徐人,党员)为社长,并组织其他生产队陶工互相交流经验,改进技术,又聘请红盆技师改上红釉,产品颇佳。一九五八年大跃进时,与本公社机械厂合并,停止上红釉。后又认为烧盆罐是落后工业,不久也停止了。各村做盆罐的也寥若晨星,从此瓦店陶业便一蹶不振,几乎将要绝迹。

一九六一年,大食堂解散,各家各户重新各自立炊,盆罐的需要急如星火。瓦店公社泥张鸿建(党员)在后徐建立瓦窑厂,仅建了一个盆窑,买盆的多如闹市,整日排队还买不到副手;原来生产盆罐十个村的生产队也开始做起米。但仍供不应求。本县各公社以及外县各地都感到买盆罐困难,都纷紛前来瓦店,聘请技师建窑做盆.技师被聘之处,视他们为贵宾,待遇优厚。在此情况下,瓦店的陶业軍是轰轰烈烈地大搞而特搞起来了,这又是瓦店陶业恢复发展的极盛时期。

一九六二年春,本省在郑州举办陶瓷展览,我县派瓦店公社瓦窑厂负责人张鸿建带了样品去参加展览,结果,我县陶器名列前茅,被评为一等,为我县争得了光荣。 社会在发展.科学也在一日千里地飞跃前进;人类生活

逐步提高,很多日用器皿,都由搪瓷、铁、铝、塑料等精美的产品逐漸地代替了粗笨的陶器。现在陶制花盆,需要的比较多,豆腐脑罈、包子馅盘的生产还正茬进行,其他都在逐渐减少。

但是,据栽培花卉书籍上说,上釉的瓷花盆不如陶制花盆栽种花草生长的旺盛。现在人民生活提高了,城乡都在美化环境,栽种花草,陶制花盆销路很广。

上文来自:《临颍文史资料》张志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