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 可愛的廊坊之為什麼叫廊坊

可愛的廊坊之為什麼叫廊坊




可愛的廊坊之為什麼叫廊坊


廊坊名稱的來歷,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在宋朝初年,安次縣出了個宰相,名字叫呂端。

  呂端的父親叫呂琦,呂琦的官職是兵部侍郎。

  呂琦在任時,他在老家蓋了一所大宅院,就在現在的廊坊市區。由於房屋高大,遠近聞名,加上房子的主人是兵部侍郎,所以就成為這一帶的標誌性建築,老百姓管它叫“侍郎房”。叫的時間長了,“侍郎房”變成了村名。又經過長期的口傳筆寫,慢慢的,就演變成為郎房——廊房——廊坊。

  清朝康熙年間的《安次縣誌》記載的就是“郎房”。

  1897年,廊坊建火車站開始用“廊房”。

  1948年,毛澤東起草《關於平津戰役的作戰方針》,寫的就是“廊房”。

  1950年後,廊房成為安次縣城,廊房名字的使用率大大提高。老百姓為書寫方便,就把“廊房 ”寫成“廊坊”,以後廣泛流傳,約定俗成,大家就都用“廊坊”了。



歷史沿革


  廊坊歷史悠久。據史書記載,早在60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此聚居,廊坊人的祖先就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聚居耕種,創造和延續著人類的文明。4000多年前"黃帝制天下以立萬國,始經安墟",“安墟”即在現安次區常道村附近。《廊坊市志》載:"現境域夏商處冀州之地,戰國秦漢於薊燕之野,晉唐屬幽州之域,元明清為京畿要衝"。即現境域在廊坊在春秋、戰國時為燕國封疆,秦時屬漁陽郡、廣陽郡、鉅鹿郡,漢、三國時為幽州,唐時屬幽州、薊州、瀛州,宋、遼時屬河北東路、南京道,元時屬中書省,明時屬順天府,清時屬直隸。

  廊坊民風淳樸、物華天寶、地靈人傑。歷史上出現過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和傑出人物,黃帝逐鹿鏖兵經過廊坊;宋遼國界分廊坊於南北;楊家將守三關演繹英雄悲歌;明朝中葉,劉六、劉七揭竿起義,狂飆席捲半個中國,令明京都三次戒嚴;清朝末年,廊坊義和團打響了中國人民反"八國聯軍"的第一仗,義和團團民用大刀長矛等冷兵器和血肉之軀,成功地扼制了侵略軍進軍北京的意圖,取得了標誌義和團運動高潮的廊坊大捷,民國時期的安平事件。在歷史人物中有被譽為“大事不糊塗”的宋朝宰相呂端,西晉大文學家、政治家張華,元朝開國功臣史天澤,民國北洋政府國務總理張紹曾,寫下《我的“自白書”》“高唱葬歌埋葬蔣家王朝”的現代革命烈士陳然,長征老將軍孫毅,體育界老領導榮高堂,聞名中外的八卦掌創始人董海川、著名的京韻大鼓“白派”創始人>白雲鵬等一大批優秀代表人物,在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城市歷史

  十八世紀初廊坊還是一個偏僻小村,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京山鐵路建成通車,並在此設站,之後才漸成集鎮。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英軍首領西摩爾率英、美、法、德、俄、意、日、奧八國聯軍沿京山鐵路北侵,義和團奮起迎擊,取得了震驚中外的“廊坊大捷”。到1937年“七、七事變”前夕,城區面積0.4平方公里,人口近4千。已建有“三角地”、東南西北四條主街及東小街、南小街。

可愛的廊坊之為什麼叫廊坊


  1948年12月13日廊坊解放,當時城區面積僅0.5平方公里,人口近5000人。共8條街道(4條主街與4條背街),全部為土路,且較狹窄,全長不足3000米。城區僅有房屋3000餘間,建築面積約3.6萬平方米。1949年初廊坊設鎮,隸屬安次縣。1950年安次縣政府遷駐廊坊。1958年全國農村以社代鄉,廊坊鎮遂併入廊坊公社。1965年又重新恢復廊坊鎮建制。1969年天津地區革命委員會遷址廊坊。

  1975年,將廊坊公社劃歸廊坊鎮。1982年3月1日經國務院批准廊坊鎮改為廊坊市(地轄),1983年安次縣併入廊坊市。1989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廊坊地區改為省轄地級市,原廊坊市改為安次區。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廊坊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發展基礎,越來越受到世人的關注,成為中外客商投資置業的理想場所。


可愛的廊坊之為什麼叫廊坊


文化底蘊

  在音樂領域獨樹一幟的屈家營古音樂,樂風古樸,音樂以其嚴格的教習制度,保持了古樂的純淨,被譽為中國民間音樂的瑰寶;因創作演出《嫁不出去的姑娘》、《水牆》等馳名全國的大廠縣評劇團先後榮獲“全國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中國曹禺戲劇文學獎”等多項國內大獎,在當代中國文藝舞臺熠熠生輝;位於永清縣境內保存完好的宋遼古棧道遺址,是研究宋遼戰爭及古代防禦工程珍貴的實物資料。

  京東大鼓主要在河北三河及天津等京東地區發源並廣泛流傳。在清朝乾隆年間,京東大鼓便出現了,可以說記錄了中國的歷史變遷。京東大鼓主要用三絃伴奏,藝人手持銅板擊鼓演唱。無論是早期的大鼓名家李文通、其徒張百奎、曹佔奎等人,還是後來的劉文斌,抑或再後來的藝人董湘昆都見證了京東大鼓的發展,也推動了它的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