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丞相萧何死后,大力推荐曹参为相,为何不是陈平?

__满脸阴霾


刘邦去世前,吕后到刘邦的病床前问刘邦,萧何去世后,应该选谁当宰相(指右丞相)?刘邦说曹参。吕后又问曹参去世后呢?刘邦说王凌。

(吕后剧照)

萧何去世的时候,刘盈问他,该选谁来接替他当宰相呢?萧何也只是推荐了曹参一人。

其实,说起来,陈平显然更有智谋,水平更高。但是无论是刘邦,还是萧何,却都只是推荐曹参当宰相。而且,吕后最后竟然也真的就让曹参当宰相了,这是一件奇怪的事。

我为什么会说吕后让曹参当宰相,是一件奇怪的事呢?要知道,当刘邦把韩信迁封到楚地,把齐地给了他的长子刘肥以后,就封曹参为齐地的宰相(先叫相国,后来叫丞相),曹参跟着齐王刘肥多年,与刘肥的感情非常深。也就是说,曹参是刘肥的人。吕后用刘肥的人为宰相,她竟然没有意见,这难道还不奇怪吗?

再一点不太容易让人理解的是,曹参当了宰相以后,竟然什么事也不做,“不作为”。但是朝堂上下的人,包括吕后,对他都还很满意。

明明曹参“不作为”,为何大家对他还那么满意,还对他一致称赞呢?

我认为,曹参之所以能够获得各方肯定,恰好在于他“不作为”这一点上。

(刘邦剧照)

一、为什么刘邦要选择曹参?

刘邦最担心的是什么?最担心的是他死后,国家会乱,他刘家的江山会像大秦江山一样灭亡。因为他的儿子刘盈太仁弱,狠不下心来,不敢杀人,也镇不住功臣们。为此,刘邦为了江山永固,还一度想撤换刘盈。但是最终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他没能撤换成功。没能撤换成功,并不表示他就对儿子放心了。事实上,他更加不放心。因此,为儿子选择一个恰当的宰相来辅佐,就是刘邦最大的心愿。

曹参为什么会成为刘邦的不二人选呢?

一是曹参没野心。他不会像韩信、英布那些人那样,会夺刘盈的权。

二是曹参有威望。曹参在朝中是拥有巨大威望的。当刘邦建国后,他让大臣们商量谁的功劳最大?大家都说曹参的功劳最大,应该排第一。不过刘邦却说萧何的功劳最大,他把萧何排在第一。由此可见,曹参是很有威望的。他没有野心又有威望,因此能帮刘盈镇住朝中大臣。

三是不折腾。不折腾,就不会给刘盈乱出主意。不给刘盈乱出主意,刘盈就不会乱政,因此国家就不会乱。陈平可就不行,他太有智谋。一个太有智谋的人,让他一点儿主意也不出,是会让他憋得难受的。

四是曹参是齐相。曹参当过齐国宰相这一点,也是刘邦选他为汉朝宰相的重要原因。当年胡亥当了皇帝以后,就杀光了他的兄弟们。刘邦当然不愿意这样的悲剧重演。所以,他把刘肥的宰相提拔为汉朝的宰相,就是有着这样的考虑。

(萧何剧照)

二、为什么萧何要选择曹参?

有人可能会说,萧何之所以选择曹参,是因为之前刘邦去世前提过这个话,因此萧何顺水推舟。

我觉得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因为刘邦在临终前和吕后说过的话,肯定是不会流传出来的。尽管当时有史官做记载,但是史官也不会把这话流出来。毕竟如果刘邦说的“萧何过了是曹参,曹参过了是王凌”这话让曹参、王凌知道了,可不是什么好事。而且从萧何死后,曹参立刻对家人说,你们赶紧给我做准备,我要进京当宰相了,而当时他的家人都不相信这件事来看,也说明刘邦的话,确实没有流出去过。

如果萧何并不知道刘邦说过那样的话,他为什么要选择曹参呢?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曹参能够延续他的政策。

我们知道,每一任领导下课前,都想要选个合适的接班人。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就是希望接班人能够延续他的政策。而曹参肯定是能够延续他政策的人,因此,他才选曹参。

而事实上,萧何的眼光是对的,“萧规曹随”的故事,就发生在曹参身上。

(曹参剧照)

三、为什么吕后会选择曹参?

有人可能又会说,因为刘邦去世前,给吕后交代过这个话。

但是要知道,刘邦给吕后交代的话多着呢,但吕后上台后,基本上都反对了。刘邦的爱妾戚夫人,刘邦的儿子们,吕后相想杀就杀,她怎么还会顾忌刘邦?何况,曹参当过刘肥的宰相,她难道不担心她去世后,曹参会帮助刘肥欺负刘盈吗?(她也不知道刘盈会死在她前面啊!)

我觉得,吕后之所以也选择曹参,恰好是因为曹参不多做事。说曹参是懒也好,说他是没能力也好,说他是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也好,说他是大智若愚也好。总之,曹参“不作为”这一点,非常符合吕后的调性。吕后因此可以放手一搏,为所欲为。所以最后她才实现了把权力从刘家,转移到吕家手里。

曹参上任后,刘盈是抱有很大希望的。想让他和自己一起,有所作为。但是曹参一句“我不如萧何,你不如高祖”的话,就破了他所有的梦想,最后只得自暴自弃,过早掏空身子去世。

曹参的“不作为”,虽然让刘邦的爱妾和儿子被杀,没能帮到刘盈。但是,他休养生息的政策,对老百姓是有用的,最历史是有贡献的。


张生全精彩历史


萧何,西汉第一任丞相,他为刘邦提供的帮助可不仅仅在于微时所给予的小恩小惠,月下追韩信,让韩信能有施展的舞台,刘邦也得了一位好帮手,当然刘邦给予的回报也是丰厚的,在丞相的位置上一干多年,萧何死后接替他的是曹参,为什么不是陈平?不妨一起来看看。

刘邦身前已经安排好

吕后问:“陛下百岁後,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

在刘邦即将离世之前,吕雉问过刘邦,丞相的位置至关重要,如果萧何去世,该由何人接替?刘邦告诉她曹参可以。吕雉是这么听的,也是这么执行的,在刘邦分封各皇子后,曹参被分到了齐地,是刘邦长子刘肥的地界,高帝以长子肥为齐王,而以参为齐相国。他是齐地的丞相,事实上他还蛮称职的,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在齐地得到高人指点,用黄老无为之术,在齐地积攒了良好的口碑。

曹参可以,为什么陈平不可以?

陈平智有馀,然难以独任。
  • 这是刘邦对陈平的评价,也就是说玩点阴谋权术陈平是可以的,但是要做好国家的丞相,就难以单独担任了,所以在吕雉问曹参之后该由谁接替时,刘邦想到了昔日混日子时的老大-----王陵,所以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意思是王陵还是可以的,但是王陵也有不足,需要和陈平搭档使用,为什么曹参能受到刘邦的器重?看看刘邦论功行赏时,各位功臣对曹参的评价,列侯毕已受封,及奏位次,皆曰:“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其实“皆曰”就两个字就可以看出来曹参的累累军功,是得到了其他人的认同的,加上齐地为相时的政绩,舍他其谁?


  • 陈平的短板。为人过于圆滑,对于人心的猜测可以说道行很深,始陈平曰:“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废,亦已矣,终不能复起,以吾多阴祸也。”这点他自己也很清楚,治理国家和谋取国家有很大的区别,把曹参和陈平放在一起对比下,人品没有曹参好,没有治理国家的经验,这些都是陈平的弱项。还有一点就是,曹参的黄老之术与萧何的于民休养政策不谋而合,能很好执行下去,这便是“萧规曹随”。

总结:曹参能接替萧何成为丞相,不仅仅是军功卓著,是刘邦的老班底成员,重要的是他有实在的人品与卓有成效的政绩支撑,当然了,也少不了刘邦的叮嘱,萧何的推荐,汉惠帝的重视,试问这样的人员安排,还有什么理由拒绝曹参继任为相呢?

相关资料:

1.《史记·三十世家·萧相国世家》

2.《史记·三十世家·陈丞相世家》

3.《史记·十二本纪·高祖本纪》



农夫说历史


关于西汉丞相的任职,其实早在刘邦活着的时候,他就已经内定好了。

当初刘邦躺在床上就要奄奄一息的时候,吕后问他,丞相萧何百年之后,谁来当丞相比较合适呢?

刘邦的回答是曹参。然后吕后说,那曹参之后呢?

刘邦说陈平可以,但是,陈平不能独自担当如此大任,让他和王陵一起就可以了。

吕后又问刘邦,那陈平、王陵之后呢?

刘邦说,那时候说不定你也不再了,这就不是我们要考虑的事情了。

那么刘邦为什么推举曹参做萧何之后的丞相,又为什么说陈平不能独当大任呢?

这就不得不佩服刘邦的眼光了。

萧何之后的曹参确实是合适人选,刘邦之所以推举他,是因为他在齐国,担任刘肥的丞相的时候,把齐国治理的井井有条,齐国还一度成为了全国最富有的地方。

到了萧何死后,曹参就从齐国来到的中央担任丞相了。

西汉在他的治理下,经济得到了发展,民生得到了生息。他还得了一个“萧规曹随”之贤相的美名。

要知道他的名声在历史上是仅次于丞相萧何的,可见他确实是合适的人选。

那么为何又说陈平不能独担大任呢?

因为陈平这个人,为人做事比较鸡贼。遇到问题的时候,考虑自己的利益比国家的要多,所以,这种人不能让他独自担当大任。

到了曹参死后,陈平和王陵担任宰相,陈平的作为果然如同刘邦说的一般。

你看吕后说要立自己的侄子为王,征求陈平和王陵的意见。

王陵说我们给高祖刘邦有个白马盟约,非刘姓不能为王。所以,这件事不能通过。

吕后很生气,他又问陈平,陈平说,刘邦当皇帝的时候,可以封刘姓为王,如今执政的是吕后,所以,吕后也可以封吕的姓王。

吕后对陈平的答案很满意,然后把王陵的丞相给罢免了。

吕后因为没有听刘邦的安排,后来真的遭报应了。到了吕后死的时候,是陈平开始带领功臣派,把吕后的全族给灭了的。

你看陈平就是这么一个人,谁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利益,他就为谁服务。没有利用价值了,一脚就会把他们给登开。

所以,陈平是人品不行,他当丞相没有曹参合适。

那么萧何死的时候,为什么也是推荐曹参当宰相。而不是陈平呢?

原因还是曹参是比较靠谱的一个人,而且为大汉的建立立下过汉马功劳,他的威望比较高,所以,他比较合适。

还有一个就是,汉惠帝之所以在萧何死的时候,问他丞相的合适人选。也仅仅是想验证一下,当初自己的父亲刘邦选的人对不对。

谁知,刘邦和萧何选的人,不谋而合了。这恰恰说明曹参确实是合适的人选。


史学达人


汉高祖刘邦去世之前,曾经指定曹参作为萧何的接班人,曹参之后是陈平和王陵,这样的安排是有原因的。

刘邦病重,吕后问及相国人选,刘邦说了:萧何之后曹参,曹参之后王陵和陈平,再往后就不知道了。

有了这个事,大家原则上是遵从刘邦的遗嘱,就像白马之盟,非刘不王一样。

至于萧何一死,曹参立马就知道要回中央当相国了,说明他是知道刘邦临死前说的话。

至于刘邦为什么这么安排,我想原因还是从曹参的声望上来看的。击败项羽后大封功臣,刘邦心里认为萧何功第一,众人认为曹参功第一。为此相持不下,刘邦抛出萧何功人,曹参和众将功狗的言论也不能让众将信服。直到有个人说萧何的功劳是万世之功,曹参的功劳只是一时救急的功劳,如此一分,萧何才得到第一功。

曹参的功劳仅次于萧何,而且处事方法独到。文帝的时候,整日不办公,只是喝酒游玩。

文帝看不惯,就问曹参:你位居相国,为什么没看到你干任何一件事情呢?

曹参反问文帝:陛下您跟高皇帝相比,如何?

文帝:自然比不过高皇帝。

曹参又问:陛下觉得我和萧相国相比如何?

文帝:那你也比不上萧相国。

曹参:对,既然陛下比不上高皇帝,臣也比不上萧相国,所有的规定都是萧相国制定好的,我们只要按照这个规定执行就行了嘛。

文帝无语,细想又觉有理。

至于陈平,智有余不假,就是会破坏规矩,玩阴谋诡计的就不能守规矩,所以要用坚持原则的王陵跟他一起干相国。

以上搞错了,我也不改了,我再附上史记原文:

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

孝惠帝元年,更以参为齐丞相。参之相齐,齐七十城。天下初定,悼惠王富于春秋,参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齐故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于是避正堂,舍盖公焉。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

惠帝二年,萧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参去,属其后相曰:“以齐狱市为寄,慎勿扰也。”后相曰:“治无大于此者乎?”参曰:“不然。夫狱市者,所以并容也,今君扰之,奸人安所容也?吾是以先之。”

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却。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已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参子窋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乃谓窋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然无言吾告若也。”窋既洗沐归,间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曰:“与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

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卒,谥懿侯。



乙丙丁6


萧规曹随的典故相比大家都听说过。萧何死后之所以大力推荐曹参做丞相,最主要的原因是迫于时局需要。

大汉刚刚建立,诸多异姓王人人都拥兵自重,汉朝的内部政权还不稳定,再加上边疆游牧民族匈奴政权常年骚扰汉朝,白登之围后差点让汉朝成为一个短命的王朝。



萧何选定曹参做丞相一能领兵打仗,二曹参此人智谋也有余。事实证明,萧何选定曹参是正确的,曹参做丞相后给大汉带来充分的休养生息。

话说萧何死后,曹参接管丞相职位。曹参就做了两件事,其一是精简官吏人数,减少国库开支。其二是无所作为。

曹参整体除了喝酒,什么事都不干。带着手底下一帮人整体喝酒开心。有一次曹参在下属的陪同下去视察各部门,大老远就听见有人狂吼大叫。



曹参问怎么回事啊?

属下说,是官吏们喝醉酒在狂歌。

曹参一听顿时兴奋,跑上前去跟喝酒的官吏们一起划拳狂饮,惹得陪同的下属哭笑不得。

这事传到汉惠帝刘盈的耳朵,汉惠帝就把曹参的儿子喊来说,卿家去劝劝曹丞相,就说大汉刚立,新天子又不懂政事,丞相是不是对寡人有意见,但卿家千万别说是寡人派你去的。

曹参的儿子就领命回到家中,一进门口看到父亲又在喝酒,就上前把汉惠帝刘盈的话转问一遍,还没等说完。

曹参抡起鞭子把前来劝说的儿子一顿好打,说你小子懂什么,以后国家大事不允许你过问,没什么事赶紧回宫里陪皇上去。

曹参的儿子扶着屁股,一走一扭的去见汉惠帝。

汉惠帝一看十分惊讶,说卿家是怎么回事,堂堂丞相的儿子,也有人敢打。

曹参的儿子说,打我的正是曹丞相。

汉惠帝说,这是为何呀。

曹参的儿子就把事情的来龙去脉细说一遍,汉惠帝说,好吧,寡人亲自替你讨还公道,问问曹丞相。

汉惠帝把曹参喊来说,前些日子是我托令郎问的丞相,丞相对于国家大事有什么看法,终日饮酒也不是办法啊。


曹参说,陛下觉得与高祖相比能力如何?

汉惠帝说,先帝南征北战,一生戎马。不是我能比的。

曹参说,陛下觉得我与萧丞相相比能力如何?

汉惠帝笑着说,恐怕也稍逊一筹。

曹参说,着呀。既然咱们君臣不能与他们相比,就按照他们制定的政策走,准没错。

汉惠帝一听恍然大悟。

这边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萧规曹随典故。

参考文献:《史记 曹参列传》


读史汇


简单来说,萧何需要的是一位追随者,能够将自己的规则坚定地执行下去,而不是一位计策甚多的“顾问”。

刘邦去世后,汉惠帝继位。萧何作为功勋,继续担任丞相。没过两年,萧何也行将就木,刘盈亲自登门探望,并征询他谁适合继任丞相。在场的人谁也没想到,他推荐了曹参。

曹参听说萧何去世后,居然能事先预料,相位非他莫属,并开始准备赴任了。果然没几天,朝廷就派人过来宣布任命状。

曹参有足够的资历,而陈平是半路来投

萧何与曹参是旧相识,两人关系一直良好。早年在沛县,他们与泗水亭长就是“狐朋狗友”。后来,刘邦起兵,萧何与曹参一同辅佐,一文一武,一个坐镇后方一个前线打拼,各尽其职,为大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

在功臣排行时,萧何与曹参为了第一曾暗中较劲,产生过一些误会。当时许多功臣都推举曹参为功臣第一,还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自从沛县起兵,无论是对抗秦兵、楚军还是后来随韩信开拓北方战场,平定魏、赵、燕、齐,曹参总是一马当先,“身披七十创”,立下很大战功。曹参的战绩,司马迁有过详细记录:

“凡下二国,县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将军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马、侯、御史各一人——《史记·曹相国世家》”

这份成绩单,除了韩信、英布等独挡一面的异姓王将领外,樊哙、周勃等人都比不上,陈平就更难望其项背了。

大汗王朝建立后,曹参有参与平定异姓王的战争,立下新功。

陈平早年是追随项羽,后来得不到重用才投奔刘邦。到了大汉阵营,陈平的作用主要是出谋划策,更像是一个顾问。他曾献计刘邦,离间西楚君臣;诈游云梦,智擒韩信;解刘邦的白登之围。功劳不小,但比起曹参,陈平还隔着一个樊哙。

当时,许多大汉功勋还在世,就两人的资历相比较,曹参确实比陈平威望高,当丞相要更加合适。

曹参有足够工作能力

刘邦有个儿子叫刘肥,是当年与一个姓曹的女子合作的私生子。刘肥能力平平,却被刘邦任命为齐王。刘邦将最大的诸侯国交给阿肥,也是无奈之举,仅仅是因为他的年龄稍长。因此,刘邦担心刘肥治理不好齐国,为他物色一位得力干将就非常必要。

经过斟酌,刘邦选定了曹参。曹参上任后,邀请齐国的“长老诸生”,共商治国之道,最后,曹参确定以黄老学说为治国理念,休养生息,轻徭薄赋。齐国很快就发展成强国,曹参也完成由将军到文臣的转换,“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

汉朝的封国,就如同一个小朝廷,能做好齐国的国相,就有能力治理好大汉江山。尤其是曹参的无为而治,与大汉朝廷的国策不谋而合。反观陈平,鬼点子不少,做人也喜欢左右逢源,当个顾问还行,治国理政并非最佳人选。

丞相是帝国的百官之首,位高权重,要辅佐皇帝治国理政。萧何公忠体国,从长远着眼,从大局出发,举荐曹参是为国举贤。曹参也对得起萧何的举荐,沿着萧何的路线继续发展,还留下一段“萧规曹随”的佳话。


秋媚读史


说到萧何,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因为他是刘邦夺得天下或不可缺的一个重要人物,他虽说不是武将,但是他起着比武将更重要的作用,因为他替刘邦谋天下。而且他自从汉朝建立到他死去,他都担任着汉朝的丞相,在他将死的时候,汉惠帝问他谁能接他的班,他说选曹参,还说选曹参为相,即使自己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恨了。可当时朝廷中还有陈平,为什么萧何不选陈平当相?


萧何推荐曹参为相,一是在于他们俩交情深,他们俩在沛县时就一起为官,还是上下级的关系,算得上是至交,而且萧何对曹参的脾性自然是了解,知道曹参会依照自己的治国方针,并且汉朝初年就需要一个遵循萧何制定的方针,所以萧何会推荐曹参当丞相,因为他需要政策的稳定性。二是陈平虽说对刘邦夺天下起了不小作用,可是陈平每次使用的策略都比较阴,算是不入流的办法,萧何对这种办法是嗤之以鼻的,连刘邦都说他“陈平智有余,然难独任”,而且陈平用的方法都不会遵循萧何的策略,他有着自己的一套办法,萧何当然是要选一位能够服从自己政策的人。

萧何推荐曹参当丞相,可以说是个英明的决定,因为曹参绝对的执行了萧何的政策,成语“萧规曹随”就是说萧何创立了规章制度,死后,曹参做了宰相,仍照着实行的故事。曹参的做法也对,汉朝初年就需要休养生息,因为百姓们经历了太久的战乱,不应该再劳民伤财了。


历史百家争鸣


因为陈平善于阴谋,但是阴谋适合做事,但并不适合治国。治国理政,必须还得是实打实的阳谋。

陈平跟随刘邦打天下的时候,做了不少的事情,立下了汗马功劳,称为汉初第四杰也不为过。

但是刘邦的厉害之处在于,能够任人为用,给每个人一个合理的分工。阴谋诡计可以有,阳谋大局也可以有。因为刘邦了解他,所以能够合理的任用他。换了其他人,不行。

曹参是一个很典型的阳谋家,在齐国任丞相的时候,把齐国治理的井井有条。回到刘邦身边的时候,也把大汉打理得有条不紊。

对于陈平,开始就说了他是阴谋家。阴谋者,先谋已,再谋人,后谋国。

他的脑回路一般都是先为自己的好处,然后再考虑其他。能言善辩,善于顺应“天意”,像一个滑溜的泥鳅一样。

吕后问封异性王的时候,他忘记了刘邦的嘱托,跟随了吕后的意思。而最后要向吕后挥刀的时候,陈平又是第一个举刀的人。

所以陈平,能做事,但是不能独挡大事,善于打助攻,但不适合打主攻。

刘邦是识人用人的高人,萧何也是,他们的眼光错不了。




盛世打杂


萧何病重期间,惠帝刘盈前去探视,问萧何:“丞相百年之后可由谁担任丞相一职?”萧何说:“知臣莫若君王!”惠帝又问:“曹参怎么样?”萧何说:“陛下既然有了正确的人选,臣死也瞑目了!”

可见惠帝心里已经有了合适的人选,只是来征求一下萧何的看法,结果与萧何的意见不谋而合。所以说,其实并不存在萧何大力推荐曹参一说。萧、曹二人曾经是亲密无间的好友,但是后来由于利益纷争而互生间隙,于是就有了萧何与曹参素来不合的说法。萧何之所以赞称曹参为相,只不过是平心而论没有比曹参再合适不过的人了。


那么,惠帝为什么要选曹参呢?其实这还是刘邦的遗愿,他只不过是套用现成而已。无独有偶,刘邦在病重期间与吕后也有一段类似的对话。吕后问刘邦:“萧何去世后,该由谁接替丞相一职?”刘邦说:“曹参。”吕后又问:“曹参之后呢?”刘邦回答说:“王陵,不过王陵为人鲁莽,可以由陈平协助”。曹参去世后,惠帝特设左右丞相一职,王陵为左,陈平为右,可见惠帝刘盈彻底贯彻了刘邦的遗愿。

那么,萧何为什么不推荐陈平呢?

一、不敢违背刘邦的遗愿。

用曹参为相是人尽皆知的事情,刘邦在识人用人上都要高于萧何,所以他不可能凌驾于刘邦之上而指手画脚,更不可能为惠帝做主选用别人。再说惠帝只是用他的意见做个佐证罢了,即便萧何推荐陈平,惠帝也不见得用。萧何不可能连这么点人情世故都看不出来。



二、陈平是半路出家

无论萧何也好,还是曹参也罢,他们都是丰沛集团的老班底。尤其曹参为刘邦出生入死,立下汉马功劳,而且还在齐国辅佐齐王刘肥多年,治国理政的经验非常丰富老道。而陈平最初投靠的是魏咎,后又投奔项羽,刘邦出三津攻占殷国后,项羽打算治罪于他,陈平只好投靠刘邦避祸。所以陈平的履历和根基要浅很多,再说陈平虽为刘邦出了不少计谋,但在治国安邦方面还是欠缺不少。

三、陈平的人品有问题不能服众

这是一个普遍认同的观点,早在楚汉之争的时候,周勃与灌婴最看不惯的人就是陈平,说他“三易其主、盗嫂授金”。不过这些指控最后都被刘邦给否了,其实陈平的一些做法和经历是无可厚非的。但是陈平为人太过圆滑,尤其在奉命斩杀樊哙那件事上,陈平把投机取舍发挥到了极致。所以用这样的人做丞相,不会大公无私的为国家利益考虑,而是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也就是说,德不配位。


感谢朋友们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曹参代替萧何顺理成章,陈平不够资格。就算在诛诸吕拨乱反正文帝上位时,陈平的丞相位也在周勃之下,文帝问“天下岁决狱几何”时,周勃应答不出来,陈平善变以有司负责推托,因此周勃惭愧而辞相,陈平独任右丞相,纵然是其时,也未必是文帝刘恒对陈平的肯定,更可能是出自打击功臣的目的进行腾挪。汉朝初建,曹参是一开始就跟从刘邦的龙从元老,陈平却是半路加入的原楚国重臣。两人在朝堂上的份量和代表族群也不相同。


曹参与萧何一样是沛人在本地当官,为监狱官,刘邦为沛公开始起事时曹参就是第一批支持追随者,打过东郡,击败王离残兵,刘邦入关中,曹参一路征战,攻打夺取武关、峣关这两个重关口。(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楚汉相争时相助平定三秦,代理左丞相为韩信副将相从北上,捉魏豹败夏说,迫降燕国攻破齐国,韩信的功劳,有相当一部份是曹参的,项羽败亡。大封功臣,除了诸异姓王外,刘邦以功人功狗的说法把萧何提为功臣第一,曹参以赫赫战功无争议列为第二。

曹参与萧何自先交好,随刘邦起事后,曹参常领兵出征属武,萧何为丞相镇守关中属文,及分封时定功臣名次,将相始生嫌隙。(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刘邦也没有亏待他,萧何当汉朝丞相,便把曹参封为长子齐王刘肥的国相,曹参于是进入文官系统,在齐国采纳众长,选用与萧何相同的黄老之术清净无为治国。一对老友,不约而同,所以,刘邦临终前问相国后人的事,刘邦以曹参代萧何,虽然这段记载有争议,但另一段却应该是真实存在的。


萧何直到刘邦儿子刘盈惠帝当了二年皇帝才去世,萧何便向请教后事的刘盈推荐了曹参,而曹参得知萧何病故的消息,就让下人赶紧收拾行李说,朝廷要征召我当丞相了,快点,大家听了都不相信,不久,朝廷的使者果然到了。而当上汉朝丞相的曹参,有了一个名传后世的成语“萧规曹随”,曹随并非毫无作为,黄老崇尚大方向把好不在小节上纠缠,让车轮自己自然运转,休养生息,不作过多干涉,在这汉朝初百废待兴的局势下是最佳恢复国力的策略。(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而陈平其人,虽然处事公平,但朝楚暮汉,得项羽看重而生二心,为人谋而不忠,投刘邦之后,所献计策无一不是阴谋诡计,欺人杀人,有小术而缺大智,能临机却不能保全,帮项羽则助刘邦,帮刘邦则助吕后,助吕后则谋诛诸吕,是一个见风使舵的势利人,如何可以托以危国时宰衡天下的丞相?后来的文帝见用,更多的是迫不得已,角力需要,连陈平也感叹说自己阴谋过多,必祸及子孙。这样的人当丞相,岂不是昏君所为,刘邦虽有痞气,知人察人之能还是有的,这两人优劣高下,萧何更是知之甚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