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推翻元朝后,朱元璋是怎样恢复“汉服”的?

猪猪猫55


背景

明朝建立之初,汉人经过将近百年的蒙古人的统治,在风俗服饰上已然和蒙古人无异。尤其是北方汉人,历经金、元数百年统治,连岳飞庙,孔子庙供奉的神像都是胡人服饰 ,夷夏之分荡然无存。

而明朝来源于元末红巾军,历来不被元末持正统观念的士人所认同,在这种情况下,明朝非常有必要通过按照儒家的理念,恢复汉人的服饰,风俗等,以证夷夏有别,提高汉人的国家认同感,显示正统性。

胡服禁令

在这种情况下,明初开展了轰轰烈烈对礼俗改革。朱元璋率领夏的明庭制定了《大明礼集》,采取了一系列去蒙古化对措施。包括恢复汉服,禁用胡姓以及对婚礼,日常杂礼等都作了严格规定。

而恢复汉服证属于礼俗改革的重要内容。

“上承周汉,下取唐宋”

朱元璋根据周汉唐宋服饰,重新制定了明朝汉服,以夏变夷,强力恢复汉人服饰,强行规定所有人“复衣冠如唐制”,增加民众对于汉文化的认同感。

明朝汉服与唐朝汉服不同的是衣裙比例的明显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长,变成了上装长,露裙的长度缩短,衣领也相应从宋代的对领蜕变成以圆领为主。

更在恢复汉服基础上,革除了元代服色混乱的弊端,明确上下有别,并用服饰的区别对应了社会的各个阶层,以显示儒家文化的尊卑有别。

如明朝官阶分九级,每一级对颜色都是不同的。一到四拼绯色,五到七品青色,八九品绿色,再配上不同的图案,就与官员品阶相呼应。所以官员都要严格执行,不得混乱。

一般的明朝男人,当官的穿宽大长衣,头戴四方平定巾,平民则短衣短巾。

总结

明初朱元璋通过大刀阔斧的礼俗改革,细致完备的对各个阶层的汉服做出来规定,加之政府的强力推行,重整冠裳,实现了汉服的振兴,更彰显了统治正统性。这是中国历史极其重要点一件大事。


姑且说


这是个好问题,明朝刚建立的时候,宋朝已经亡国九十多年了,加上之前金朝曾经统治过北方也有一百多年,加起来差不多二百年,北方汉人,大部分的服饰已经“胡化”,当年金朝占领中原后,跟后来的清朝人一样,曾下令剃发,最初执行得非常严格,必须穿女真式的衣服,剃女真式的发型(大概跟满人一样),否则是死罪。


宋代绘画中的胡人形象,其发式就是典型的女真、蒙古式的“髡发”。


到南宋中期,著名诗人范成大出使开封时,看到当年的北宋首都的汉人,已经完全“胡化”,男人全部把中间的头发都剪了,只留两边,垂着小辫子,完全跟女真人一样,衣服也全都是胡服,胡服的标志就是“左衽”,而且当时庙里面塑像,连古人也都是塑的左衽的“胡服”。

南宋的文学家周必大出使金国,见到汉光武帝刘秀的庙,庙里的刘秀穿的居然是左衽的胡服,岳飞的孙子岳珂后来跟南宋军队北伐,在金国境内也看到孔子居然也是穿的胡服。



汉服与胡服的对比


南宋亡国以后,元朝在江南统治建立起来后,江南的汉人也纷纷开始效仿蒙古人的衣服,蒙古人和女真不一样,蒙古人不要求汉人必须穿蒙古式的衣服,剃蒙古的发式,蒙古人的态度一向是各因其俗,你想怎么弄就怎么弄,但因为蒙古人是统治集团,所以辫发椎髻的蒙古发式成为潮流,江南人都跟着学以求能够得到蒙古上司的赏识,大家主动去穿蒙古式的短衣,学说蒙古话(为士者辫发短衣,效其语言容饰)。

所以明朝建立之初,唐宋时代的汉服,早已烟消云散了。当时汉人,“辫发椎髻、深檐胡帽”,衣服都是窄袖子的短衣,宽袍博带的汉服根本没人穿了。洪武元年二月,刚当上皇帝不到四十天的朱元璋发布“衣冠复古诏”,要求天下臣民,衣冠服饰一律恢复唐代的式样。特别是发式,绝不允许再用女真和蒙古式的辫发椎髻了。

明初法律严格规定,如果小孩梳蒙古式的“搭头”(就是剃光头发,只留前额一小撮头),要被阉割,全家还要被流放到边远地区充军。

明初严格的衣冠复古运动,最初使得女真、蒙古式的胡服退出了汉人的日常生活。但是明太祖的衣冠复古的“古”,是以“唐”为古的,所恢复的汉服,也不是真正的“汉”服,而是唐代的服饰,唐代的汉服其实是融和了鲜卑式的胡服的新汉服,比如唐代衣服中的“圆领袍”,就是鲜卑人的衣服风格,被唐朝人继承了的。


圆领袍的汉服

只爱潘多拉


明朝能穿的服装绝对不是你们在网络上面搜索到的那些汉服。

那些服装都是大家想象出来的,根本就没有历史的依据。

朱元璋时代也没有恢复到宋朝时候的汉服。明朝的服装有它自己的特色。

中国有一个地方,他的民族是汉族,但是保留着特殊的服装。他们保留下来的服装就是明朝的服装。如果大家要研究明朝的服装,建议大家就到那边去看一下,到现在为止,那边的人都还保留着当时的服饰,可以说是中国保留古代汉族服饰,最完善的一个区域。

这个地方就是贵州的天龙屯堡。

天龙屯堡古镇位于贵州省西部安顺市平坝区,喀斯特地貌大山深处,有天台山、龙眼山两山脉,距贵阳市72公里。这里地处西进云南的咽喉之地,聚居着一支与众不同的汉族群体―――屯堡人,他们的语音、服饰、民居建筑及娱乐方式与周围村寨截然迥异,这一独特的汉族文化现象被人们称之为“屯堡文化”,其中最有代表性之一的就在天龙屯堡。在元代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顺元古驿道上的重要驿站,名“饭笼驿”。明初时,朱元璋调北镇南,在这里大量屯兵,兵来自江浙汉族,本世纪初被当地儒士改名为“天龙屯堡”。




由于是在贵州的大山里面,并且屯堡具有民兵防守性质,因此在清朝的时候,他们的服装也没有被满清的文化所摧毁。

他们所保留下来的服装才是明朝汉族真正所穿的服饰。

大家看完图片是不是感觉有一点点像壮族,水族的服饰?

其实我们国家从五族制变成56个国民族(实际80多个认证的少数民族),南方的这些大多数的少数民族以前都是属于汉族的一部分。只不过保留了某一个朝代的习俗和文化。就被划归为一个少数民族。这些和汉族亲缘很近的民族的传统服装,来源于某个朝代的中原服饰,只不过在山里藏了几百年,得以保留下来。

不见得现在看到网络上大火的服装就是正统的汉族服饰。


外语那点事


明朝作为最后一个由汉人统治的大一统封建王朝,可以说,在汉族文化几乎毁灭的情况下,是朱元璋力挽狂澜的拯救了中华文明。这其中推行汉服便是措施之一。

自唐末五代十国后,两宋之间,中原地区先后经历了契丹、女真和蒙古的三大异族的统治,而中原处于三个少数民族夹缝中足足长达461年!

在461年的时间内,中原地区经历了极为严重的胡化,“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祖宗遗训早已荡然无存,男人都留着少数民族的发型,及其丑陋,而女人的穿着完全跟外族女子基本无差,汉地男女皆服装“左衽”。

据说岳飞的孙子北伐金国深入腹地时,见到的孔子塑像都是胡服装扮,甚至就连汉光武帝刘秀庙中的刘秀塑像也是左衽胡服。“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更让那些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嗤之以鼻,由此可见当时的胡服文化对汉族文明的摧残有多么的严重。

终于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口号的朱元璋结束了这动乱不安的天下,建立了汉人的大一统帝国“明朝”。

即位后,为巩固统治,彻底根除胡服等文化,颁布了《洪武正韵》,禁止中原领土出现汉语之外的语言,同时严禁穿着胡服。登基四十天后,朱元璋发布“衣冠复古诏”,要求天下臣民,衣冠服饰一律恢复至汉唐服饰,与此同时,朱元璋秉承“上承周汉,下取唐宋”为标准制作了新的汉服,更好的推广到全天下。


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唐宋服装文化,明初要求衣冠法服的式样与唐代相近,只是将进贤冠改为梁冠,又增加了忠靖冠等冠式。普通百姓的服装基本上承袭汉人传统,品种十分丰富。用色方面,平民女子只可穿紫、绿、桃红等色,以免与官服正色相混;劳动大众只许用褐色。


一般人的帽子,除唐宋的样子没有多大区别,在此基础上朱元璋又亲自制订两种,颁行全国,士庶通用。一种是方桶状黑漆纱帽,称四方平定巾。一种是由六片合成的半球形小帽,称六合一统帽,俗称瓜皮帽,取意四海升平、天下归一。

在朱元璋的努力推广下,拥有明朝特色的汉服很快在全国各地流行了起来,而统治中华400多年的胡化彻底消失于中原地区,汉文化再次得到了复兴。可以这么说,朱元璋对汉文化的挽救有功不可没的贡献,没有朱元璋的大明就没有汉文化,就没有汉文化的继续发展和创新!


可惜这一切却在满清入关后,剃发易服,汉服文化受到致命的摧残,以至于到现代很多人看到身着汉服的人还误以为是日本和服,可见之悲哀!


爱生活的木头人


朱元璋从来没有说过他要恢复什么“汉服”。

确实,蒙古人统治中原地区的时间长达百年,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对汉人的影响是无处不在。元明鼎革后,朱元璋认为“昔者元处华夏,实非华夏之仪,所以九十三年之治,华风沦没,彝道倾颓”,决定开展一场重塑礼制的运动。

朱元璋将礼仪视作一种政治手段以及道德价值准则,希望通过礼仪的改革,重塑混乱已久的社会秩序。事实上,早在明朝开国前,朱元璋就提到:

礼法,国之纪纲。礼法立则人志定,上下安,建国之初,此为先务。

元朝统治导致“中国之礼变易几尽”,朱元璋是站在华夷之辨的角度,提出礼仪改革的政策,并非站在汉族主义的立场,要恢复什么“汉服”。明朝并没有“汉服”这种概念。

当然,关于衣服的改革,其实是礼仪改革的重点之一。

例如,明初“士庶咸辫发垂髻,深襜胡俗。衣服则为裤褶窄袖,及辫线腰褶。妇女衣窄袖短衣,下服裙裳,无复中国衣冠之旧”。朱元璋对此深为厌恶,洪武元年(1368)便“诏复衣冠如唐制”,并规定命妇“不许仍用胡俗、服两截短衣”。洪武五年(1372)五月,又因“民间妇女收拾衣服尚循旧习”,要议定服制颁行。

总而言之,这些改革都是旨在清除生活中的蒙古元素。


HuiNanHistory


自唐朝灭亡之后,中国有400多年时间先后经历了契丹、女真和蒙族三大族的统治。

要征服一个民族,必先毁灭他们的文化。

金朝就是这句话的践行者,在他们占领中原之后,他们就要求中原百姓必须穿女真的衣服,发型也要和女真人一样。

后来的元朝虽然没有强制要求,但大多数还是迎合统治阶级的喜好,开始从服装、语言甚至是习俗上都学习少数民族。

中原地区由此出现了严重的胡化现象。

严重到什么程度呢?那时候所有的人都穿“左衽”(胡人的服装),男人都留胡人的发型。而金国里就连孔子塑像都是胡服装扮,而且汉光武帝刘秀庙中的刘秀塑像也是左衽胡服。

由此可见,当时汉服已经完全没有地位了。

那么明朝作为最后一个由汉人统治的大一统封建王朝,开创者朱元璋是如何恢复“汉服”的呢?

其实朱元璋的的方法总结起来四个字:简单粗暴。

首先颁布了《洪武正韵》。

禁止中原领土出现汉语之外的语言,同时严禁穿着胡服。凡是不遵守命令的,都要受到惩罚,男的一般阉割,女的则为妓,全家甚至都要被流放到边疆。由于违抗命令的代价太大,很多明朝的百姓不得不按照朱元璋的要求,更换自己的服饰和发型。

亲自设计服装样式。

明太祖朱元璋秉承“上承周汉,下取唐宋”为标准制作了新的汉服。

帽子方面只是将进贤冠改为梁冠,又增加了忠靖冠等冠式。

一般人的帽子,除唐宋的样子没有多大区别,在此基础上朱元璋又亲自制订两种:一种是方桶状黑漆纱帽,称四方平定巾。一种是由六片合成的半球形小帽,称六合一统帽,寓意为四海升平、天下归一。

朱元璋的铁腕政策让中原地区胡化的现象迅速得到改变,汉文化终于翻身,再次统领了中原地区。

当然,中原地区的汉人百姓被胡化了四百多年,早已习惯了穿胡服、留胡发,对于朱元璋的命令多有抵触,甚至发生了多起武装抗拒。可是最终还是都失败了。

朱元璋对汉文化的恢复是功不可没的,如果没有他的强制命令,可能就没有汉文化后来的创新与发展。

我是陶小小讲故事,喜欢我的回答可以关注我哦!欢迎留言讨论!


陶小小讲故事


元朝统治中国时,为了加强对汉人的统治,便对汉人采取了一系列残酷野蛮的措施,让汉人丢失身上的民族性。当元朝被朱元璋推翻以后,他作为一名汉人,便采取措施恢复汉人的传统。


汉服是汉人的一大表现,可是在元朝时,统治者强加百姓穿着少数民族服装,这样做的用心显而易见,就是为了让同化汉人。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颁布了《洪武正韵》,禁止中原地区出现汉语之外的语言,同时严禁穿着胡服。登基四十天后,朱元璋发布“衣冠复古诏”,要求全天下的明朝臣民,衣冠服饰一律恢复至汉唐服饰,与此同时,朱元璋秉承“上承周汉,下取唐宋”为标准制作了新的汉服,并推广至全天下。明朝的服装多是采用汉唐的款式,只是将进贤冠改为梁冠,又增加了忠靖冠等冠式。普通百姓的服装基本上承袭汉人传统。明朝对于颜色方面也很有讲究,平民女子只可穿紫、绿、桃红等色,以免与官服正色相混;劳动大众只许用褐色。在朱元璋的种种措施下,汉服逐渐流行于天下,胡服被汉人丢弃到了一边。除了服装外,朱元璋也采取了不同措施恢复汉人的文化,这为弘扬汉传统起了巨大作用,避免汉文化的丢失。


不过明朝灭亡以后,清朝作为以后少数民族政权,对汉文化又进行了一定的破坏,可是汉文化生生不息,依旧闪烁着光芒。


历史百家争鸣


背景:


从907年唐朝灭亡到1368年明朝建立的400多年里,中原王朝先后经历了契丹、女真、蒙古等多个少数民族的统治,中原汉人也就不可避免的在风俗造化上被迫接受少数民族的,特别是衣着方面,汉地男女的服装都有“左衽”。这是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同化,在汉民族看来,这更是带有耻辱性的,但是又不得不接受同化,因为如果拒绝,总是伴随着暴力和血腥,甚至就是砍头。

在这期间,中原地区的服饰、发型遭到了严重的少数民族化,女人的全身衣着服饰跟外族几乎无异,特别是蒙古族侵占南宋以后,南方地区的部分汉人出于迎合蒙古统治者的需要率先效仿蒙古人的衣服和发型,甚至还学习说起了蒙古语。上有所效,下必从之。一些读书人为了谋求得到官位,甚至也效仿起来。

等到明朝建立后,因为朱元璋的特殊经历,在元朝统治者的残酷暴力统治下长大,朱元璋对元朝的服饰深恶痛绝。所以说他建立大明王朝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这方面进行改革。

改革:

为了彻底清除蒙元文化,首先要做的也就是从衣着方面进行改革,特别颁布了《洪武正韵》。这部法典主要有三方面的改革:

  • 第一,废止蒙古语,只能说汉语,写汉字。

  • 第二,严禁穿外族衣服,为此朱元璋还特别命人秉承“上承周汉,下取唐宋”为标准制作了新汉族服装,以推广天下。

  • 第三,服装之外的头型发饰,各种打扮通通废止。采用本朝最新设计的,严禁采用外族的样式。

由于是顺乎民意,朱元璋的改革得到了很好的推广,明朝新设计的服装也很快的流行起来,可以说朱元璋对汉文化的伟大复兴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你喜欢的那些事


大唐灭亡以后,导致中国出现了长达四百多年没有汉人出身的天下共主。而在这四百多年时间里,中国的总趋势,以胡昌汉衰为主线,在这四百年里,胡人服装、胡人发型得到快速的蔓延和普及。

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后,对元朝进行了北伐。这一事件,堪称唐朝灭亡后,四百余年的胡昌汉衰进程的终结和扭转。而朱元璋也意识到,虽然军事上明朝取得不断胜利,但是元朝统治下的百余年里,对中原的胡化也需要予以清洗,否则,很可能对明朝的统治产生隐患。于是朱元璋登基不久,就颁布《衣冠复古诏》,要求明朝境内的百姓,包括归顺明朝的胡人——不论是蒙古人还是色目人,也要一律以唐朝时期的服装、发型为基准,进行更换服饰、发型。甚至朱元璋还规定了明朝官方语言的口音。

明初严格的衣冠复古运动,最初使得女真、蒙古式的胡服退出了汉人的日常生活。但是明太祖的衣冠复古的“古”,是以“唐”为古的,所恢复的汉服,也不是真正的“汉”服,而是唐代的服饰,唐代的汉服其实是融和了鲜卑式的胡服的新汉服。


张颉Insist


胡昌汉衰四百年

唐哀帝天佑四年(西历907年),唐朝灭亡。

大唐灭亡以后,导致中国出现了长达四百多年没有汉人出身的天下共主。而在这四百多年时间里,中国的总趋势,以胡昌汉衰为主线。

比如说先是五代时期,北方的契丹先后灭亡后唐和后晋两个王朝,并且契丹从后晋手里取得燕云十六州;之后百余年后,女真金国崛起,并将宋朝的国界,从海河一带,压缩到了淮河一线;最终,蒙元将南宋末帝赶下了海,整个中华大地,纳入了蒙元的版图。


早在辽代,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位期间,就命人专门修建了孔子的庙宇,并加以祭祀,之后的金元两朝也有过对儒家进行扶持的记录,不过,在契丹人、女真人以及局部蒙古人接受汉化的同时,辽金元三朝的统治区里,也出现了大面积的胡化现象——比如金朝时期,有大量的金朝境内汉族百姓采用女真族打扮,穿女真族的服装,剃女真族的发型。

总之,在这四百年里,胡人服装、胡人发型的蔓延和普及,是和胡人汉化、儒化同时存在的汉人胡化现象。

洪武朝廷的一刀切

明朝洪武元年(西历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并对元朝进行了北伐。这一事件,堪称唐朝灭亡后,四百余年的胡昌汉衰进程的终结和扭转。

此时的元朝已经早已经不是忽必烈时代的强悍了,在明军的讨伐下,元顺帝只好逃到漠北,避开明军的兵锋。

而朱元璋也意识到,虽然军事上明朝取得不断胜利,但是元朝统治下的百余年里,对中原的胡化也需要予以清洗,否则,很可能对明朝的统治产生隐患——此外,在清洗胡化的过程中,明朝朝廷也可以有效的发现在明朝境内,都有哪些人对元朝怀有支持心理。



于是朱元璋登基不久,就颁布诏书,要求明朝境内的百姓,包括归顺明朝的胡人——不论是蒙古人还是色目人,也要一律以唐朝时期的服装、发型为基准,进行更换服饰、发型。甚至朱元璋还规定了明朝官方语言的口音。

朱元璋是以行政命令的手段要求明朝百姓以唐朝服装、法式为基准进行换服、换头型,凡是不按照洪武朝廷的命令做的,都要受到惩罚:比如流放,甚至阉割,总之,严酷的刑罚、高昂的法律成本,迫使明朝境内的百姓,不得不接受朱元璋的命令,按照朱元璋的要求,更换自己的服饰和发型。

效果

朱元璋的命令很快有了效果,大部分明朝百姓畏惧朱元璋的法度,将发型和服装,换成了唐朝的样式,但是,明朝并没有完全将胡服、胡发从明朝境内禁绝。

根据明朝思想家李贽在《续藏书》中记载,在弘治帝在位期间,京城附近依旧有大量的明朝百姓穿胡人的服装甚至讲胡人的语言,并且成为一种让弘治帝感到不满的社会现象。

而从这段记载不难看出,朱元璋的行政命令,至少在北方,没有彻底禁绝胡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