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6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援鄂抗疫日志:大爱无疆,平凡至伟

电影《战狼2》里援非医生的身影让人感动,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就有这么一位援非经历的医生,他就是心脏重症监护室副主任医师——潘红星。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援鄂抗疫日志:大爱无疆,平凡至伟

平日里潘红星低调沉稳,兢兢业业,患者和家属难以想象平易近人的潘医生竟有如此非凡的经历,科里的同事也极少从他的口中听到这段历史的只言片语。而今,这位援非英雄又再次出征,随着广东抗疫援鄂医疗队驰援武汉。

潘红星,湖南宁远县人,九三学社社员,副主任医师,1991年参加工作,2006年汕头大学医学院硕士毕业后在汕大附一院重症医学科工作,2018年汕头大学医学院心血管内科专业博士毕业。

2007年11月-2010年7月,潘红星医生参加广东省第24批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是当时医疗队在赤道几内亚共和国大陆地区唯一的内科医生。在援非的两年多时间里,潘红星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由于医疗资源极度匮乏,大多数情况下只能靠问诊和望、触、叩、听等原始手段来诊治疾病,患者治疗效果得不到保障,加上语言、文化的差异,时常让医患关系如履薄冰。当地恶劣的卫生状况让医疗队队员们不可避免患上疟疾,潘医生时常得强忍疟疾发作时的痛苦去执行任务。两年中,潘红星医生随赤道几内亚总统下乡到条件艰苦的地方近30次,旅途的劳顿自不待言,风餐露宿、蚊虫叮咬是家常便饭,遭遇了多次陆地交通事故的惊险和两次可能发生空中事故的风险。不能按时吃饭是常态,下乡途中还常常担心发生反对党的武装袭击。这些他都扛了下来,出色完成了任务,获得赤道几内亚总统亲自颁发的“国家独立勋章”,并获得卫生部授予医疗援外荣誉证书。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援鄂抗疫日志:大爱无疆,平凡至伟

归国后,潘红星医生回归了正常的生活,扎根临床,默默无闻,仿佛那段经历从未发生过一样。作为心脏重症医学专家,潘红星面临的往往都是急症、重症患者,他所在的心脏重症监护室(CCU)是生命防线的最后关口,这是一个智慧与胆识相互交织的学科。潘红星依旧冷静、沉稳,凭借着多年的一线临床经验对各种病情剥丝抽茧,一边寻找治疗方法,一边对重要脏器功能进行监护、支持。在面对病人家属,潘红星平易近人,有着招牌式的微笑,这是让他们安心的元素;面对年轻同事的请教,他热心指导,倾囊相授;面对重症疾病,他目光如炬,思维缜密。除此之外,潘红星不断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参加了多项国家及省级课题的研究,并于2013年考上了汕大医学院博士。

周围人印象中,潘红星是一位好医生,好老师,甚少主动谈起自己的家庭生活,有谁知道他其实正默默承受着病痛。援非期间,在两次急诊任务中的交通险情导致他颈椎受伤,日后右侧肢体经常发麻、乏力酸痛,发作时疼起来如刮骨一般,每天下班回到家必须带着颈托,晚上睡觉只能用俯卧位趴着睡,但只要一回到单位,他永远步履匆匆,忙碌不停。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援鄂抗疫日志:大爱无疆,平凡至伟

2020年春节期间,新冠肺炎疫情愈发严重之际,潘红星正携妻儿在湖南老家看望85岁住院的老父亲。大年初二,当接到科主任的电话,他毫不犹豫地答应加入抗疫援鄂医疗队。同为医院护士的妻子担心他的身体状况,他说:“你又不是不知道我能吃苦,灾区缺医生,上级要求有重症医学副主任医师以上的人员参加援助,我正好是,而且经历过非洲那么多传染病,我有适应困难环境的能力和经验,我去最合适,我不去谁去!”

大年初三,潘红星回到汕头与队伍汇合。

大年初四,广东省援鄂抗疫医疗队启程驰援武汉。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援鄂抗疫日志:大爱无疆,平凡至伟

在医疗队对口支援的武汉汉口医院隔离病区内,潘红星比出一个胜利的手势,透过防护眼罩我们又可以看见他标志性的微笑,这是一个援非英雄对武汉的祝福,同力协契,共克时艰!这是一个男人对家的承诺,我一定会平安归来!

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