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美团王兴早年创业多尴尬?模仿硅谷创意惹非议,项目好却融不到资

大家好。

上一本《颠覆者——周鸿袆自传》已解读完,今天我想开启《九败一胜》这本书,讲述的是关于美团创始人王兴的创业十年。

这本书2014年出版,作者李志刚,豆瓣打分7.8,书名和优衣库的《一胜九败》颇为类似。

李志刚之所以写这本书,是因为他觉得互联网创业者,在创业时面临的困惑是有共性的。他希望美团网创始人王兴的创业经验,能带给大家一些启发,少走一些弯路。

作者在2013年7月,想说服王兴和他的团队接受全方位采访时,他们是有顾虑的,觉得事情没有做成,没有什么好写的。

但是作者最终还是说服了他们。

豆瓣评价里,很多读者觉得这本书趣味性不强,看着像媒体报道,重复处也较多,可惜了一手的资源和题材。虽然如此,但市面上也找不到其他关于美团的书。

我觉得如果想要了解王兴几次精准把握创业方向的原因,了解美团怎样在5000余家团购网站中杀出一条血路,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

最重要的是这本书不同于一般的传记,它的侧重点是关于创业的经验、教训等一些细节,对于想创业却又困惑的小伙伴们,是非常有借鉴价值的。

下面我来讲述王兴的故事吧,这还要从他的家庭说起。

01殷实家境

王兴出生于1979年福建龙岩的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爷爷是中学教导主任及歌舞团编剧,文革时自杀;王兴的奶奶解放前毕业于厦门大学。

他的父亲王苗因为家庭成分不好,回到农村种田,后来从当泥瓦匠做到包工头。他很幸运,接着又赶上了全民经商的浪潮,开办选矿厂。

多年后,王苗和人合伙开了一家水泥厂,总投资6亿元,占有40%的股份。

尽管家境富裕,但王兴的家风不错,他家从不打麻将,也不会奢侈浪费。他的父亲买了很多的书,鼓励孩子们博览群书。因此尽管王兴和姐姐都是理科生,但人文素养还不错。

美团王兴早年创业多尴尬?模仿硅谷创意惹非议,项目好却融不到资

上小学五六年级时,他开始接触无线电,动手做录音机、功放;到了中学,他读了关于艾柯夫、比尔·盖茨、戴尔的科技方面书籍,和小伙伴们尝试售卖调制解调器。

因为从小喜欢科技的缘故,他成了龙岩市第一批拥有电脑的人。

王苗对儿子王兴的教育宽松、民主,非常尊重孩子意见,他希望王兴能安安稳稳地把博士读完,也希望一对儿女做科研,为国家做点贡献。虽然搞科研不会赚多少钱,但是他愿意在资金上支持。

可是王兴和姐姐都没有走科研的路,他姐姐清华毕业后去了美国留学,在硅谷做工程师,经济上没要家里一分钱,非常独立。

那王兴呢?虽然家里有钱,但他没沾染上不良的富家子弟奢侈的不良作风,他的第一笔创业资金,来自在国外读研究生时省下来的奖学金。

另外,他很节约。据他父亲说,他在美国读书时,觉得理发店价格贵,就自己买了理发工具,自给自足。

王兴他的创业资金也只有最初的一部分是父亲支持的,后来再也没向父亲要过钱。

但是家里的经济实力对他创业还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父母允许他不是为谋生而读书,也允许他失败。

02开始创业

读清华大学时,王兴和王慧文同住一个宿舍,俩人都喜欢互联网,也都有着创业的梦想。他们常常一起聊创业的话题,而且讨论了很多年。

终于在2003年冬天,他们觉得时机成熟。那时美国刚从互联网泡沫破灭中走出来,国内还没有迹象,而王兴觉得这恰好可以先行一步。

于是就有了他第一次创业的故事。

2003年冬,王兴在美国向导师请长假,停止了攻读博士学位,回国创业。

为什么博士不读了回来创业?

主要还是因为美国当时的社交网很火,比如2002年基于朋友圈的Friendster,2003年的Myspace。而清华大学科技创业协会的会长慕岩也注意到了,还在水木清华创业版发布了一篇关于社交网的文章。

这下王兴有些坐不住了,他意识到社交网的火爆很快会蔓延到中国,为什么自己不抓住这个机会博一把呢?

一般初创业,最初的合作伙伴都会是同学或同事,理所当然地他找了大学同学王慧文。

2004年3月,他们在母校清华大学附近的居民小区,租了一套130平方米的房子开始创业,吃住也都在里面。

后来中学同学赖斌强加入了,也只有他是计算机专业出身。当他千里迢迢赶来入伙时问产品怎么样了,王兴和王慧文回答说在学编程。

后来三人怎样分工的呢?

赖斌强负责前端代码,王慧文负责后端代码,而王兴被解放出来关注外部世界。

虽然是第一次创业,但是他们看了很多创业方面的文章,了解了创业新手们容易踩的坑,比如利益分配问题、团队出现分歧的解决办法、尊重游戏规则等。

创业公司的启动资金是30万元,王兴出了一半左右的钱,成了大股东。

03校内网诞生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做项目并不专注,总是这边挖几下,那边挖几下,却一点金子也没挖着。

比如多多网、活动邀请网站“电邀”、替海外游子打印照片寄给国内家长的网站“游子图”、拼音输入法等等,平均两个月换一个项目。

创业的热情渐渐褪去,他们有些迷茫又有些着急。

当时国内做社交网的状况是怎样的呢?

2004年国内做社交网的大概有二三十家,但是都做得不怎么好,到了2005年,很多人就怀疑社交网不适合在中国做,因为中国人保守,注重隐私。

但是王兴对社交网在国内的前途非常有信心,为什么信心十足?他觉得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他是社交网的铁杆用户,良好的用户体验让他对其理解的很深;第二,他们前面没有做起来,是因为没意识到推广的重要性,只是闭门造车,实际上应先做出满足核心需求的功能,然后在用户使用中快速迭代、完善;第三,用户定位不清晰。

通过分析他决定做一个基于真实信息的社区网站,其实那时候陈一舟的ChinaRen就是这样的一个网站。

2005年下半年,他们模仿美国的Facebook,在多多友的基础上改版。12月,校内网上线,主要是针对校园用户的网站。

美团王兴早年创业多尴尬?模仿硅谷创意惹非议,项目好却融不到资

吸取了前面一年多的失败教训,这次团队非常注重推广。

最初的校园推广,他们通过在校园里抽奖、贴海报、提供免费大巴等方式,获得了一批用户。后来,又通过在各个学校里寻找学生,给提成负责推广。

再后来,王兴花了3000元拍了一部DV宣传片,在BBS上大力推广,效果出人意料。

与此同时,创业团队成员也日益壮大。

04 资金匮乏

当校内网渐有起色时,竞争对手蜂涌而至,几个月后各大高校都有人做校园社交网,而最大的竞争对手是陈一舟的5Q网和张帆的占座网。

做校内网,王兴奉行的是拿来主义,直接把Facebook的用户界面拿来用了,因此被网友发帖大骂,意外的是引起了著名的红杉资本的注意。

然而红杉资本在和他们见面聊过后,并不看好这些初出茅庐十分稚嫩的创业团队,而是转投了占座网。此外,占座网还有国家政府机关支持。

而5Q网是陈一舟的千橡做的,已融资4800万美元,早期比较有名的ChinaRen也是陈一舟做的。

不难看出,这两个竞争对手都有强有力的资金后盾,而校内网却在扩大推广上缺钱了。

创业公司要想在竞争对手中胜出,第一步就是谁先融到钱,显然王兴的校内网处在不利的位置。

这时陈一舟向他们抛来了橄榄枝,想收购校内网,开出了千万的价格,但被拒绝了。

美团王兴早年创业多尴尬?模仿硅谷创意惹非议,项目好却融不到资

那时,校内网的用户也大概是百来万,前前后后投入了一百万左右,有大家凑份子的钱,还有来自天使投资人的钱。

期间,王兴曾去美国找投资机构,并获签了100万美元的投资意向书。可是投资人到中国转悠了一圈,就后悔了,觉得100万美元哪够啊?让王兴再找几家机构合投。

你想也是啊,100万美元能打得过几千万美元资金支持的公司吗?

可是当年的王兴很傻很天真,他太乐观了,完全没理会投资人的顾虑,觉得100万美元绝对全灭掉对手。

虽然事隔多年后,他也这样认为,但是换位思考投资人的感受,他能放心吗?后来投资人一回到美国就撤回了投资意向书。

而那时投资商少,找人投资非常困难。

虽然校内网用户的活跃度比5Q高很多,但是没钱的尴尬处境,时时刻刻威胁着这个创业团队。

05 卖掉校内网

此时,陈一舟还在不断游说收购校内网,并且一次又一次地开出更高的收购价格,终于王兴团队的一些人动摇了,内部矛盾日益显现。

大家意识到只能选择卖掉校内网,因为团队的严重分歧早晚会让公司散伙。

于是,2006年10月,王兴卖掉了校内网,陈一舟将校内网和5Q网合并。

虽然校内网没有达到期望值,但是对于这些20多岁的团队成员来说,每个人分到的钱至少可以在北京买一套房。

后来,校内网改名为人人网,2011年5月在美国纽交所上市,首日市值超过70亿美元。

美团王兴早年创业多尴尬?模仿硅谷创意惹非议,项目好却融不到资

如果当初不卖校内网,它会成功吗?

其实很难说,我觉得即使获得投资商的青睐,但对于缺乏经验的他们来说,成功之路还很遥远。如果有投资商能提供很多专业性的指导,而不只是投完钱就不管,那倒是很有希望的。

比如说,当年乔布斯找到的第一个正式的投资商,并获得马库拉的帮助,苹果公司才渐渐走上正轨。周鸿袆当年第一次融资成功,也是在IDG投资商王功权的指导下,才让公司脱离了野孩子的行列。

那么早期王兴模仿Facebook一直被人诟病,他怎样看的呢?

他觉得国内的社交网离Facebook差距很远,要做到像IBM、微软、Google到Facebook这个级别,并不是一个人、一个团队能做到的,而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水平的体现。

美国硅谷大师在《让大象飞》中说,中国之所以能利用模仿这种方式,是因为硅谷的成功创意引领世界,到中国又存在时间滞后,而硅谷创业者却抄无可抄只能寻找创新。

当知道这样模仿肯定能行时,为什么还要费时费力地去创新并承担风险呢?

好了,今天就解读到这里吧。

在王兴把校内网卖掉后,他是如何开启第二次创业的呢?又是模仿了美国的哪个创新模式呢?最后结局怎样?

下一期将继续和大家分享,敬请关注我的下一期解读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