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 汉阳人,你可曾听爷爷奶奶讲过汉阳历史上的老街巷?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时过境迁,虽然这里的鹦鹉洲早已沉入江底数百年,但这首诗却替它传颂了永恒。“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经过岁月的沉淀,也愈加迷人。这是汉阳的故事,亦是在古巷中流传的故事......

跨鹤街

跨鹤街的街名充满神话传说和道教色彩,相传唐代道人吕洞宾曾在此地吹箫。也有人说,吕洞宾得道成仙后,驾鹤而去。久而久之,人们干脆称其为跨鹤街。

民国初期,跨鹤街只是一片居民区,随着龟山北麓工业的发展和晴川区域内码头的建立,带来了水上运输和工商及手工业的兴旺,人口逐渐增多,1931年后形成街道。临街的房子多为二至三层砖瓦结构,街长近400米,宽约5米,这在当时算是这一带的一条大街了。

由于跨鹤街与汉口仅一河(汉江)之隔,来去坐划子即可,交通颇为便利,因此跨鹤街人口稠密,店铺云集,会馆林立。烟馆、酒楼、妓院、戏园、赌局、澡堂比比皆是。光顾跨鹤街的除了当地市民外,多为汉口的有钱人、帮会成员及闲汉无赖,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市井之地。

汉阳人,你可曾听爷爷奶奶讲过汉阳历史上的老街巷?

这条老街上屋舍老旧且不整洁,街巷嘈杂充满喧嚣,但街坊相互熟识,对生活在这条街的人来说,倒也悠闲自在,处世坦然。尤其是遇上长江汉水大汛,这个夹在两江之中的三角地不是街面成河,就是底楼被淹没。

面对自然灾害,跨鹤街居民“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大水时,他们早早地把东西搬到二楼。官府和救济组织派的船只送医送药上门,送米送菜到户,居民就在二楼用挑水的钩子将救济物品吊上来。他们之中做工的、读书的、打牌的一切照旧,安然等待大水退去。

如今,随着南岸嘴的改造和晴川桥的修建,数千户居民搬离南岸嘴。跨鹤街不复存在,只有彩虹飞架其上。周边,春日绿树成荫,秋日枫叶如火,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

高公街

南岸嘴有一条南北走向的街道叫高公街,此街是由高公堤演变而来。

汉水改道后,汉江与月湖河湖分离,汉水从龟山以北东流入江。为避免洪汛时江流倒溢,明正德初年(1506年)在东月湖临长江处筑了一道长670余米的大堤,防止江水倒灌入湖,称免溺堤。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修复此堤,堤上遍植杨柳,称为杨柳堤。清雍正十年(1732年),汉阳郡守高纲主持维修杨柳堤,堤顶铺垫条石,并与绅士甘昌祺一起在堤中段捐建一石桥,桥上建亭,人们分别称堤为高公堤、桥为高公桥。

汉阳人,你可曾听爷爷奶奶讲过汉阳历史上的老街巷?

清末,汉阳铁厂建于龟山以北,由于工人住宅的兴建和工商业的发展,高公堤演变为高公街,与显正街、西大街同为汉阳最繁华的街道。清末至民国初期,南岸嘴聚集几十家民营工厂,成为武汉三镇较为集中的民营机器制造业基地。高公街的街后设有汉口集家嘴到汉阳城区的渡口,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渡口仍然存在,日均渡乘客万人次。由于高公街位于汉水与长江交汇处,汉水冲刷着河岸,导致河岸逐年崩塌,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的40多年里,高公街北部逐渐崩溃成为江汉河床,街长由300多米缩至180米。

每到大汛,这一带便成为了泽国,居民饱受洪涝之灾。1998年后,在南岸嘴堤防和景区建设中,修筑了牢固的堤防。拆迁了这一带的住户,遍栽树木。将这里变成了美丽的绿洲。从此,高公街成为历史。

显正街

显正街有一个最有名的建筑——天主堂。天主堂始建于1921年,曾是汉阳最大、也是汉阳目前惟一的一座教堂。位于显正街,是天主教圣高隆庞会在汉阳的教堂。2003年为武汉市公布的优秀历史建筑。

天主教圣高隆庞会1919年创立于爱尔兰,以对外传教与办慈善事业为宗旨。1920年,圣高隆庞传教会创始人之一的爱尔兰人高尔文率该会会士来到汉阳,四处筹划兴建天主教堂。1921年,在汉阳西门显正街购买民房改建成天主堂。以此为场所,开展天主教活动,曾先后开办文德书院、文德女中、文德小学、高隆庞医院(今武汉市第五医院的前身)、绣花堂、习技厂等,还先后在汉阳建有泗湾、戴家湾、鹦鹉洲等天主堂,并培养了一批中国籍神职人员,建立起实力雄厚的教区,使汉阳一带成为该会在中国的总部所在地。

汉阳人,你可曾听爷爷奶奶讲过汉阳历史上的老街巷?

1936年,由爱尔兰传教士葛鲁森监督,扩建显正街的西门天主堂。扩建后的显正街天主堂系哥特式建筑风格,单层砖木结构,正立面有方形钟塔一对,正门上的山花圆窗,设计精美。堂内设三廊高拱,线条流畅,素洁大气,可同时容纳500多人做弥撒。最为奇特的是,在堂内唯一的祭坛正中,塑有一尊本堂主保圣高隆庞的立像,使得这座教堂与其他教堂有了特别明显的区别。因此,该堂在教内被称为圣高隆庞堂,为汉阳教区的主教堂。该堂后现还有圣母山和主教公署楼等建筑。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圣高隆庞堂改为工厂。1990年,经过维修后的圣高隆庞堂恢复天主教活动,称显正街天主堂。

至今,该堂仍为汉阳天主教活动场所。其别致典雅的建筑风格和其独特的人文特色,使它成了汉阳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建筑文化遗产之一。

青石桥街

青石桥街的路面过去是由青石条铺就的,但青石桥街的街名则与这一带早年曾建有青石桥而得名,人们习惯称青石桥街一带为青石桥。

汉阳人,你可曾听爷爷奶奶讲过汉阳历史上的老街巷?

过去的汉阳城南部,多湖塘,多洼地。由于水灾频发,常常是湖塘溢水,洼地积水。当年青石桥一带就是一片湖塘,湖塘边周围都是荒草。以后逐渐有人在这里拓荒建房,形成居民区。而湖塘、水洼又使人不便交通,于是人们就在湖洼之上用青石砌筑起一座小桥,人们称之为青石桥。青石桥附近形成的街、巷则分别取名青石桥街和青石巷。

20世纪90年代,青石桥街一带拆迁开发,一幢幢居民楼拔地而起,过去由青石所铺的路面改为沥青路面、水泥路面,道路也扩宽了许多,这一带的居住环境大为改观。至于过去用来铺路的青石条,有的被运往他处,有的则被深埋于地下。

洗马长街

相传,洗马长街由明末崇祯皇帝所钦定。

明代末期,文士常用“龟蛇环卫”、“龟蛇相对”来形容龟山和蛇山的地势。崇祯皇帝听说武昌是龙脉所在,将有真命天子出世,便惶恐不安,怕江山不保,就派出专差到武昌,将龟山之龟首与龟身凿开,辟出洗马长街;又将蛇山从今解放路桥孔处拦腰挖断,形成“龟断颈,蛇断腰”,达到所谓破坏风水、消除后患的目的。

汉阳人,你可曾听爷爷奶奶讲过汉阳历史上的老街巷?

洗马长街得名与三国时期名将关羽有关。在洗马长街之南不远的莲花湖东侧临江处,这里曾是洗马口,传为关羽常在此洗马。清嘉庆《汉阳县志》载:“洗马口在县东二里,临江。相传蜀汉将关羽破于禁时常洗马于此。”洗马口旁原立有一根一丈多高的青石柱,称“系马柱”,位于今武汉长江大桥汉阳桥头堡北侧约40米处,1955年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时填塞了洗马口,系马柱亦不知去向。洗马长街因洗马口而得名。

此外在洗马长街之西龟山北麓有藏马洞,相传为关羽藏马之处,洞内有一石,为磨刀石,亦传为关公磨刀处,旧时以农历五月十三日为关公磨刀日。藏马洞与磨刀石在清代已不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