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7 重讀《最後一片葉》:看歐·亨利告訴我們的三個人生真相

對於歐·亨利來說,最重要的是他留住了一個世紀的觀眾:普通讀者在他的故事裡看到的是他們自己,不是更真實或者更奇怪,而是像他們自己的過去和現在一樣。

——評論家哈羅德·布魯姆

在華盛頓廣場西面的一個衚衕裡,住著一群搞藝術的人。那裡有一幢矮墩墩的三層磚屋,兩個學畫畫的年輕姑娘,蘇艾和瓊珊,就住在頂樓的一間畫室裡。

有一天,瓊珊不幸染上了肺炎,醫生說她的病只有一成的希望,而這一成的希望在於她自己要不要活下去。可是這可憐的姑娘一心等死,誰曾想她的這個念頭卻改變了兩個人的一生。

這是歐·亨利的短篇小說《最後一片葉》中的故事,小說原文只有2375個英語單詞,卻演繹了一場生命與希望的傳承,老畫家失去了生命,但卻給了年輕畫家活下去的勇氣,將她從死神的手中拉回。

重讀《最後一片葉》:看歐·亨利告訴我們的三個人生真相

矛盾曾說:“短篇小說主要是抓住一個富有典型意義的生活片斷,來說明一個問題或表現比它本身廣闊得多、也複雜得多的社會現象的。”

《最後一片葉》是歐·亨利短篇小說中的經典之作,它之所以能虜獲讀者的心,原因就在於它雖然篇幅短小,但構思巧妙,故事情節引人入勝,而且富有深意。

在小說中,老畫家貝爾曼是落魄的底層小人物的代表,孤獨一人無依無靠,但即使生活艱苦,他對同樣落魄的年輕畫家瓊珊卻表現出捨己救人的犧牲精神,這在當時拜金主義盛行的時代背景下是難能可貴的,這也是作者想要向我們傳達的人間大愛。

重讀《最後一片葉》:看歐·亨利告訴我們的三個人生真相

歐·亨利是美國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與契訶夫、莫泊桑並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之王。我們最熟悉的作品有《愛的犧牲》、《警察與讚美詩》、《帶傢俱出租的房間》、《麥琪的禮物》和《最後一片葉》等等。

歐·亨利的作品描寫了各色各樣的人物,故事情節富於生活情趣,被譽為“美國生活的幽默百科全書”,這與他前半生的經歷密不可分。

重讀《最後一片葉》:看歐·亨利告訴我們的三個人生真相

1862年,歐·亨利生於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一個醫師家庭,父親酗酒,生活無節制。3歲時,母親因結核病去世。童年的歐·亨利一直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

少年時的歐·亨利喜歡畫畫,且頗具天分,一心想當畫家,但為生活所迫,他不得不去叔叔的藥房裡當學徒,一干就是五年。或許是心裡一直放不下畫畫這個夢想,於是他就讓《最後一片葉》中的主人公替他圓夢。

成年後的歐·亨利當過戲劇演員、廚師、牧羊人、嬰兒看護、藥劑師、繪圖員、記者和出納員等,豐富的生活經歷激發了他的幽默細胞,成為他後來小說創作的重要素材,一生中留下了近三百篇小說。

歐·亨利的前半生都生活在社會底層,他深諳底層人民的疾苦,他的作品也大多以此為著眼點。他宣揚金錢不是萬能的,真正打動人的是善良與愛心。

在他的筆下,窮人都有著純潔善良的心靈,表達出他對這一人群的同情與關愛,也表達了他對社會制度的不滿。《最後一片葉》寫的就是底層藝術家的故事。

重讀《最後一片葉》:看歐·亨利告訴我們的三個人生真相

《最後一片葉》在寫作手法上帶有濃濃的歐·亨利風格,今天我想先從細節描寫、語言特色和歐·亨利式結尾三個方面出發,簡單分析一下我們為什麼喜歡讀歐·亨利。更重要的是,在本文的第二部分,我還將與大家分享一下我從這篇小說中發現的三個人生真相。

一、我們為什麼喜歡讀歐·亨利?

1)細節描寫

在小說中,恰到好處地運用細節描寫,可以起到烘托環境氣氛、刻畫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題思想的作用。以人物描寫為例,細膩的人物描寫可以塑造出有血有肉、有個性的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內心世界,也可以暗示人物的社會背景等等。

比如作者對老貝爾曼的描寫如下:

他年紀六十開外,有一把像米開朗琪羅的摩西雕像上的鬍子,從薩蒂爾似的腦袋上順著小鬼般的身體卷垂下來...他喝杜松子酒總是過量,老是嘮嘮叨叨地談著他未來的傑作。此外,他還是個暴躁的小老頭兒,極端瞧不起別人的溫情,卻認為自己是保護樓上兩個青年藝術家的看家惡狗。

通過這一段人物描寫,我們可以閉上眼睛想象一下,他的鬍子像米開朗基羅的著名雕像先知摩西的鬍子一樣,“如浪花般直垂下來,長得要把手去支拂”;他的腦袋像古希臘神話中的薩蒂爾,薩蒂爾是半人半獸的森林之神,也是一個長著公羊角、腿和尾巴的怪物;他的身子又像魔界裡的小鬼一樣,畏畏縮縮的;他酗酒,整天說大話,脾氣還很暴躁,他對別人的溫情嗤之以鼻,但他對住在樓上的兩個年輕女畫家蘇艾和瓊珊卻像護犢子一樣照顧。

短短几句話,從老貝爾曼的外形、喜好到行為,一個落魄、潦倒、古怪又善良的老頭兒就活靈活現地出現在我們面前了

成功的細節描寫會讓讀者印象深刻,提高了文章的可讀性,作者用細膩的筆觸將老貝爾曼的外貌和性格和盤托出,讓讀者在有趣、俏皮的描寫中感受到作者對老貝爾曼的又愛又恨,同時又為下文做了鋪墊。

重讀《最後一片葉》:看歐·亨利告訴我們的三個人生真相

2)語言特色

作家普里茲文說:“生活中沒有哲學還可以應付過去,但是沒有幽默,則只有愚蠢的人才能生存。”

歐·亨利善用幽默的語言,有時風趣,有時誇張,有時詼諧,有時又有點諷刺,給讀者帶來消遣的同時也發人深省。比如他是這麼寫“肺炎”的:

到了十一月,一個冷酷無情,肉眼看不見,醫生管他叫“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藝術區裡潛躡著,用他的冰冷的手指這兒碰碰那兒摸摸。在廣場的東面,這個壞傢伙明目張膽地走動著,每闖一次禍,受害的人總有幾十個。

作者將“肺炎”比喻為一個“不速之客”,對於像瓊珊這樣來自加利福尼亞州的小個子女人來說,她是絕對抵擋不住“肺炎”這個“不速之客”的“鐵拳頭”的,這段話十分形象地描寫了“肺炎”這種疾病傳播之廣,幽默的語言渲染了悲劇中喜劇色彩。

幽默的語言是歐·亨利小說中必不可少的佐料,用詞通俗易懂,但又不是粗俗淺薄,僅僅為了讓人一笑而過,它是精練又富有深意的,留給細心的讀者自己去體會和思考。幽默於生活而言,亦是如此,它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佐料,就好比飯菜裡少了鹽,就會覺得寡淡無味。生活需要幽默!

重讀《最後一片葉》:看歐·亨利告訴我們的三個人生真相

3)歐·亨利式結尾

歐·亨利的短篇小說構思巧妙,結局總在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讓人回味無窮,這就是歐·亨利式結尾的魅力。

比如在《警察與讚美詩》中,蘇比多次惹事生非想要進監獄過冬,他去吃霸王餐,砸碎商店的玻璃,調戲大街上的婦女等等,可每次都不能如願。最後,當他在教堂門口被讚美詩感化,想要好好做人時,警察卻以“閒逛罪”將他投入了監獄。

在《最後一片葉》中,結局同樣令人唏噓,當我們以為瓊珊是因為醫生的醫術高明而恢復健康時,作者突然筆鋒一轉,留給讀者的只有震驚和悲傷。

“我有些話要告訴你,小東西。”她說,“貝爾曼在醫院裡去世了。他害肺炎,只病了兩天。

讀者在慶幸瓊珊終於康復的同時,更為老貝爾曼的去世悲傷不已,這種“笑中帶淚”的結尾就是歐·亨利式結尾的最大特色。一篇小說就像一個人的一生,有時讓你哭,有時讓你笑,苦苦笑笑,一輩子就過去了。就像歐·亨利自己說的:“這時一種精神上的感慨油然而生,認為人生是由啜泣、抽噎和微笑組成的,而抽噎佔了其中絕大部分。”人生,就是一個哭著懂得,笑著成長的過程!

重讀《最後一片葉》:看歐·亨利告訴我們的三個人生真相

二、從這篇小說中,我發現了年輕人越早知道越好的三個人生真相:

01. 一旦熱愛藝術,什麼奉獻也不難!

小說中的蘇艾和瓊珊是兩個來紐約追尋藝術夢的年輕姑娘,在一次偶遇後發現倆人對藝術、美食和衣著的品味都十分相投,於是便成了好閨蜜,還在華盛頓廣場西面的衚衕裡合租了一間畫室。

瓊珊染上肺炎後,醫生說她存活的希望只有十分之一,而這一成的希望在於她自己求生的慾望。可是可憐的瓊珊卻一心等死,每天數著窗外二十英尺外的磚牆上不斷凋零的常春藤葉子。

“我要放棄一切,像一片可憐的、疲倦的葉子那樣飄下去,飄下去。”

瓊珊的夢想是將來有一天去那不勒斯海灣畫畫,可現在一場大病卻讓她萌生了等死的念頭。哀莫大於心死,人世間最無奈的事莫過於一個人已經準備就緒去做一次神秘莫測、有去無回的旅行。可是夢想怎麼辦?

我羨慕那些勇於追夢的人,比如《愛樂之城》裡的米亞和塞巴斯蒂安,《風雨哈佛路》裡的里斯,還有《舞動我人生》裡的芭蕾男孩比利,為了夢想哪怕付出再多也在所不惜,就像歌裡唱的那樣“為了夢想千山萬水勇敢的往前闖,為了夢想把美麗的生命向世界唱響。”

人生海海,敢死不是勇氣,活著才需要勇氣。人生的路上原本就困難重重,在困難面前,智者選擇方法,勇者選擇面對,懶者選擇退縮,愚者選擇彷徨。有夢想就要去追,當你感覺自己快要撐不下去了,不妨咬咬牙再堅持一下,努力一下,可能就實現了,但不堅持、不努力,肯定沒戲。

重讀《最後一片葉》:看歐·亨利告訴我們的三個人生真相

02. 生活,有時需要謊言!

謊言是虛假的、不真實的、騙人的。但善意的謊言是美麗的,它是沒有惡意的,更不是為了說謊者自己謀利益的。有時候,我們會出於好心扯一些小謊,而這種小謊通常會帶給人神奇的力量。一句善意的謊言或許能拯救一個人的一生。

當瓊珊被肺炎折磨地奄奄一息,每天只知道數著窗外一片片凋零的樹葉唉聲嘆氣時,善良的老貝爾曼用一個善意的謊言給了瓊珊活下去的勇氣,維持了一段即將熄滅的生命之火。

“看看窗外,親愛的,看看牆上最後的一片葉子。你不是覺得納悶,它為什麼在風中不飄不動嗎?啊,親愛的,那是貝爾曼的傑作——那晚最後的一片葉子掉落時,他畫在牆上的。”

人間實苦,有時候我們確實需要一些善意的謊言來支撐下去,它寄託了我們對美好生活的願望,也表達了人與人之間的關愛。善意的謊言會給人信心、安慰、勇氣和力量,而所有這些,都緣於愛。

重讀《最後一片葉》:看歐·亨利告訴我們的三個人生真相

03.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老貝爾曼孤苦一人住在底樓,他又老又窮,脾氣急躁,還整日酗酒。他一心想要畫出“傑作”,但至今還沒開筆。當他聽說了瓊珊的事後,又心疼又生氣,他甚至誇下海口說:

“等我哪天畫出一幅傑作,一定帶你們離開這鬼地方。”

“什麼話!”他嚷道,“難道世界上竟有這種傻子,因為可惡的藤葉落掉而想死?我活了一輩子也沒有聽到過這種怪事。不,我沒有心思替你當那無聊的隱士模特兒。你怎麼能讓她腦袋裡有這種傻念頭呢?唉,可憐的小瓊珊小姐。”

歐·亨利所處的時代正值美國內戰後的“鍍金時代”,物慾橫流,人情淡泊,老貝爾曼卻成了芸芸眾生中的一股清流。這個脾氣古怪的老頭兒像父親一樣保護著蘇艾和瓊珊,在那個風雨交加的夜晚,他一個人爬到二十英尺高的牆上,用顫抖的手畫下了黃色和綠色調出的藤葉。

老貝爾曼用一個善意的謊言為可憐的瓊珊留住了最後一絲生的希望,把女孩從死神的手裡拉了回來,而他畫在牆上的最後一片常春藤葉也將成為他生命中永垂不朽的“傑作”,為他蒼涼的一生畫上了完滿的句號。“贈人玫瑰,手留餘香,”在別人需要時伸以援手,他日自己有需要時,別人也會如此,這是人之常情。所以,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職場上,千萬別吝嗇你對他人的幫助,幫助他人其實也是在幫自己!

重讀《最後一片葉》:看歐·亨利告訴我們的三個人生真相

結語

為生命畫一片樹葉,只要心存相信,總有奇蹟發生,雖然希望渺茫,但它永存人世。

《最後一片葉》構思巧妙,細節描寫生動細緻,語言精煉又幽默風趣,“笑中帶淚”的結尾緊緊地牽動著讀者的心,這就是歐·亨利短篇小說的魅力所在。

在小說中,老畫家貝爾曼一生飄零無依無靠,為了給住同一幢樓的鄰居女孩帶去一絲生的希望,他冒雨在牆上畫下了最後一片常春藤葉子,最後自己卻沒能擺脫病魔的魔掌,牆上那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葉將成為他生命中永垂不朽的“傑作”,同時也象徵著人性的真善美還有未來與希望,這也將小說主題昇華到了最高點。

生活不易,但請不要放棄愛與希望。希望是黑暗中的火光,使人精神振作;希望是沙漠中的綠洲,使人心曠神怡。

我是胡桐魚,一個愛下廚的讀書寫作愛好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