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古代欧洲的宗教剧羊人剧笑剧傻子剧


古代欧洲的宗教剧羊人剧笑剧傻子剧


宗教剧:指欧洲中世纪以宗教故事为题材,宣传宗教观点的戏剧。从教堂宗教瞻礼式演化而来。10至12世纪中叶发展为表演圣经福音故事的瞻礼式戏剧。以后又逐步发展为表演圣徒行传的半瞻礼式戏剧,描写圣母及圣徒们使聋哑能言、能听,使鱼口生钱,数千人得食等奇迹的奇迹剧以及叙述耶稣诞生、受难和复活故事的大型神秘剧。此外还有宣扬宗教道德的道德剧。在神秘剧和道德剧的后期作品中,也间有世俗生活的内容。

羊人剧:或译“萨提洛斯剧”。类似喜剧的一种轻松戏剧,因剧中歌队装扮成希腊神话里的小神“羊人”而得名。悲剧比赛时,一般都连续演出三出悲剧。观众看完三出悲剧后,心情沉重,因此每个诗人都在悲剧演出后加演一出“羊人剧”,以调剂剧场的演出气氛,使观众的心情平静下来。现在的“羊人剧”仅有欧里庇得斯的《圆目巨人》一种。该剧写奥德修(即俄底修斯)把圆目巨人灌醉后逃出巨人洞的故事。

傻子剧:亦称“愚人剧”,中世纪市民阶级往往借用剧中人物装疯卖傻来表示他们对封建贵族和教会的不满情绪,内容常涉及时事和政治,对社会的揭露和讽刺也比较广泛和尖锐。法国彼埃尔・格兰高尔的《愚人王子》是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剧本支持法王路易十二对罗马教皇儒勒二世的斗争。剧中的傻王影射路易十二,傻娘是教会,教皇被称作“顽固人”。

笑剧:中世纪的宗教剧过分严肃,篇幅冗长,演时亦太久。为了增加观众的趣味,通常在神秘剧和奇迹剧中插入一些滑稽的情节。后来这种趣味性的情节渐渐扩大成为“笑剧”,脱离了神秘剧和奇迹剧而独立起来。笑剧比傻子剧更有现实意义,笑剧人物一般是市民,反映的是他们的生活和处事的态度。从中世纪保留下来的笑剧中最优秀的一部是《巴特兰律师》(1470年)。

流泪喜剧:一种伤感劝善的喜剧,是18世纪30年代在法国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这种戏剧的产生是由于法国资产阶级成长的结果,所以它也被称为“资产阶级戏剧”,资产阶级利用戏剧舞台表现他们对封建等级制度的不满情绪。他们在“流泪喜剧”中反对贵族的心理与缺点,竭力描写资产阶级的“肖像”。

不过,法国的“流泪喜剧”并不是法国资产阶级所创造,而是从英国搬来的。在英国,这种戏剧产生于17世纪末。当时英国贵族道德堕落,一种反映贵族道德观念的极度淫靡的风气在舞台上占统治地位,“流泪喜剧”的产生正是对这一风气的反响。法国“流泪喜剧”的代表作家是肖瑟,作品有《假反感》和《女管家》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