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 體制內的工作並不是那麼不堪

體制內的工作經歷過令人羨慕的早期,在改革開放後,體制內的工作慢慢不再是金飯碗,在一些大城市,在年輕人口中,體制內的工作是一眼就看到的墳墓的工作,是老人居上位,沒有活力的代表。

與此同時是考公熱的持續,當然這種考公熱其實是表面,被一些數據所誤導。如報考人數,報考崗位的比例等等。其實在國內,任何一種考試都是人多,畢竟基數在那裡。只是公務員考試和鐵飯碗聯繫到一起,更容易形成新聞效應。事業單位的、銀行的考試,報考比更大,但很少有人關注。

公務員報考比例其實並不大

按統計,報考比例最大年份也就63:1,相對其他考試真的不算大。新聞有時候出現的是個別崗位,專業不限的,報名比例自然就大了。

體制內的工作並不是那麼不堪

與此對比的是事業單位的考試,一個高校招聘輔導員,報名考試的比例是300:1的樣子,比公務員考試的競爭激烈多了。

一種羨慕和仇視的矛盾心理

對於公務員國人早期是羨慕的,甚至成為很多普通人的職業認知基因。只要是公務員就是當官的,畢竟與大多數還依靠農業種植為生的人群來講,固定的收入,體面的工作的公務員是社會上最好的職業。

市場經濟浪潮的卷席,終於讓公務員這個職業不再有光環。早期一個出租車司機的收入比縣長的收入都高,還自由。互聯網時期,更多人的收入比公務員高,而八項規定的出臺,把權力關進籠子的要求,公務員的職業就和普通職業一樣了。

與此同時,更多人還是會經歷政府辦事的困難,一個章可能要折騰很久,如果有認識的人則一分鐘就可以解決。還會經歷臉難看,事難辦的時候。對公務員有著天然的仇視,他們拿著納稅人的錢,卻不給納稅人辦事。很自然就會對公務員不滿,認為他們尸位素餐。

公務員不是那麼不堪,而是有優勢的普通職業

公務員儘管被人詬病,薪水少,工作前途渺茫,但體制內工作的優勢卻不是很多職業能比擬的。

法定節假日。私營企業對於法定節假日都不能有效保障,公務員基本是保障的。雙休也是沒問題。當然有公務員說扶貧啊,學習啊,加班也不少,其實是少數。

加班很少,有的部門因為特殊,在一些時間段會加班,但不會加到996。

收入穩定。公務員的收入說不上高,但也不會低,是中高收入。不能與老闆比,與當地的大多數職業相比,是比較高的,不會因為企業經營不善而出現拖欠。

福利有保障。不能說福利好,不同地方差異很大,有的基層公務員也沒什麼福利。但一些隱性的福利如醫保、車補等等。

社會地位。儘管仇視歧視公務員的人很多,但政府畢竟掌握著資源,需要和政府接觸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公務員自然就會有灰色黑色收入。

請假比較簡單。公務員除非在特殊時期,平常請假都是很容易,只要有事都可以。私營單位就麻煩多了,請假時間限制,扣錢等等。體制內的生二胎的多,私營單位要生二胎大概率要辭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