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参加过华沙起义的波兰电影导演耶日·扎兹基

二战结束后,在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波兰左翼政权,也学习苏联老大哥,将电影工业收归国有,那些战前的导演们如果想继续从事这一行业,就得服从这一新兴体制的安排。尽管波兰当局更倾向于培养新一代的、自己的导演,但这些刚进入华沙电影学院(后迁入罗兹)的年轻人想要成长起来并能独立执导影片,还得经历漫长的苏联电影学派式培养教育。因此在50年代中旬之前,那些战前的导演们还是有不少机会来展现他们的才能,耶日·扎兹基(Jerzy Zarzycki)就是这其中的一位。

耶日·扎兹基, 1911年1月11日出生于波兰城市罗兹(当时属沙俄),在华沙大学研习过艺术史,也在华沙音乐学院学习过小提琴演奏,不过最终还是发现自己最喜欢电影导演,因此最后又转去华沙戏剧学院学习,并直到1938年才毕业。

参加过华沙起义的波兰电影导演耶日·扎兹基

战后耶日·扎兹基在电影拍摄现场

酷爱电影导演的耶日·扎兹基从20年代末开始就从事纪录片的拍摄,他一人同时担任导演和摄影师两职。1931年耶日·扎兹基和一群志同道合的的朋友如万达·雅各布斯卡(Wanda Jakubowska,女,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战后从事院线长片拍摄)、斯坦尼斯瓦夫·沃尔(Stanisław Wohl,战时投奔苏联红军,战后从事电视电影拍摄)、尤金纽斯·琴卡斯基(Eugeniusz Cękalski,战后从事新闻纪录片拍摄,罗兹电影学院导演系第一任院长)等组成了艺术电影爱好者协会,这个协会的主要成员都成为日后波兰电影界初期的重要人物。

早在1933年,耶日·扎兹基就与人合作执导了短篇电影《海》,并获得当年奥斯卡最佳短剧奖的提名,这证明了他在电影编导上所具有的才能,使他之后能下定决心走上这条艺术之路。1938年,耶日·扎兹基与另一位波兰早期著名导演亚历山大·福特 (Aleksander Ford)合作执导了一部关于船夫的故事片,这是他的银幕处女作。

然而不幸的是,正当耶日·扎兹基准备在电影界展现个人才能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突然爆发,波兰很快被纳粹德国占领。颇具爱国心的他立刻投笔从戎,在9月的华沙围城战中,耶日·扎兹基在华沙城防司令部协助一些拍摄华沙军民保卫城市的镜头。华沙沦陷后,耶日·扎兹基加入了波兰的抵抗组织——国家军,代号Pik,负责拍摄抵抗组织的影像,并秘密交给美国陆军宣传部在海外播放。在1944年8-11月的华沙起义中,耶日·扎兹基跟随起义军战士拍摄了华沙巷战的纪录片,为我们留下一些珍贵的历史影像。

参加过华沙起义的波兰电影导演耶日·扎兹基

华沙起义中的耶日·扎兹基(左)

二战结束后,由苏联扶持的波兰左翼政权上台,国家军旧部被作为打击对象,不过向像耶日·扎兹基这类并非坚决抵抗的武装人员,因此很容易就被波兰当局收编,并开始为新政权拍摄新闻纪录片和故事长片。他曾在1947年制作过两部影片,但因为审查问题,影片没能得到发行。波兰新政权初期照搬苏联,对电影制作、发行和放映的各个阶段都做了严格的控制。

1950年耶日·扎兹基执导了他的第一部战争故事长片《不屈的城》( Robinson warszawski),这也是战后波兰当局拍摄的第一部关于华沙起义的故事片。影片讲述华沙起义失败后,波兰人民军的一名侦查员留在华沙废墟内继续坚持斗争,并不断给维斯瓦河右岸的苏联红军发去关于德军的情报,最终迎来的华沙城的解放。影片的灵感来自于波兰著名钢琴家斯皮兹曼在华沙废墟中的经历,2002年著名导演波兰斯基的影片《钢琴家》(The Pianist)也正是据此而创作。

参加过华沙起义的波兰电影导演耶日·扎兹基

电影《不屈的城》海报

1959年耶日·扎兹基执导了他的又一部战争故事长片《白熊》(Bialy Niedzwiedz ),这时波兰电影创作的氛围得到了放宽,波兰电影业建立了“电影创作小组”制度,以便能使导演们能更自由得发挥自己的才能。影片《白熊》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述犹太科学家亨利·沃格鲁(Gustaw Holoubek)从一列开往奥斯维辛的火车上逃脱后,被迫装扮成一支只白色的熊来躲避德军搜查。这部剧情上略显荒诞的影片正反应了在新的制度下,耶日·扎兹基为了应付审查,创作风格已转向新现实主义。

参加过华沙起义的波兰电影导演耶日·扎兹基

电影《白熊》海报

因为《白熊》在当年的爱丁堡国际电影节获奖,耶日·扎兹基被波兰当局授予“波兰重生”勋章。

在生命的最后十年,耶日·扎兹基还创作了一些生活题材作品,但这时他的水平和名声都已经被战后新崛起的一代波兰电影人远远地甩在了后面,这也使得他的名字在这一阶段已很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1971年1月2日,耶日·扎兹基在华沙去世,享年60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