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3 你還在給父母“甩臉子”嗎?

《論語·為政》裡,子夏問孔子,何為孝,孔子答曰:色難,意思是對父母和顏悅色,不給父母甩臉子,不亂髮脾氣是最難的,這是最大的孝。

你還在給父母“甩臉子”嗎?

色難即考驗子女孝心純度

對待父母最高境界即為"色難",自始至終對父母好言好語好臉色就是最大的孝順。不論是你在外勞心勞肺,風塵僕僕歸來,還是父母耳背眼花手腳不聽使喚下的勞煩你端茶送水、癱瘓在床的接屎接尿,這個時候才是真正考驗子女孝心純度的時候。

生活中,我們總是習慣把最壞的脾氣留給最愛我們的人,比如有時竟是因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對父母不遜,亂髮一通脾氣,事後又後悔不迭,不得不說這種令人痛心的情形並不少見。

你還在給父母“甩臉子”嗎?

對父母甩臉子、發脾氣是大不敬,明知道這樣不對,可還是忍不住,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兩種:

01從心理學角度看,這類人在社會交往中大多壓力山大,缺乏安全感,習慣找緩釋心理平衡的“替罪羊”。因膽小怕事或利益考慮,社會交往中對人彬彬有禮,小心應酬,由於在外如履薄冰,壓力山大,心有千千結。弗洛伊德的經典學說裡的心理防禦機制,說的是心理防禦機制是自我的一種防衛功能,由於外在壓力引起的強烈情緒和衝動不能直接發洩到外人身上去,就轉向發洩到另外的對象上去,即找“替罪羊”,於是父母當仁不讓成了出氣筒。

同時他們潛意識裡也知道,對父母發洩是最安全的,無論怎樣對父母發脾氣,父母都不會真正記恨,不會產生其他不良影響。這種心理防禦機制是缺乏安全感下的自我保護機制,帶有自我欺騙、逃避現實的性質,它在一定範圍內是維持心理健康所必需的,但超出了一定的範圍便會引起心理病態。

你還在給父母“甩臉子”嗎?

02品德涵養修煉不夠是更重要的原因。

感恩父母養育之恩,是做人的基本品行。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在年少輕狂時對父母發過脾氣使過性子,隨著年齡增長,閱歷豐富,特別是為人父為人母后,親身體會到養育子女的不易,更應該感受父母之恩情,親情之珍貴,和顏悅色的和父母說話,心平氣和地聊天,珍惜與父母在一起的時光,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惡語傷人六月寒,性格原因的要收斂好發脾氣的作派。要知道品行端正的人,不會對身邊最親近的人大呼小叫、話語傷人。想發脾氣時多想想父母對自己的好,要剋制脾氣好好同他們講話,口不擇言、大吼大叫要不得;多些耐心和細心,控制無名火,少耍小性子。

學會長大,少些任性和習慣成自然

。之所以會對父母發脾氣是因為你知道父母會容忍你的不完美小缺點壞脾氣,不會嫌棄你,捨不得責怪你。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太久了,我們往往變得很隨意起來,潛意識裡清楚自己發脾氣父母不會記仇,且很快被原諒,習慣成自然。

“代溝”導致兩輩間矛盾再多,也不是發脾氣的理由和藉口由於生活習慣、消費觀念、思維方式等的差異,兩代人間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有的時候說話聊天總是感覺某些方面不在一個頻道,完全溝通不了,就會很不耐煩,甚至為此發生爭吵。再加上父母年紀大了,說話總是喜歡嘮叨,做事情也不利索 ,有時候固執己見,往往讓子女著實惱火。

你還在給父母“甩臉子”嗎?

壞脾氣是父母和自己慣出來的。所以,我們要修煉自我的品德修養,善於提升個人素質,改掉不良習俗和亂髮脾氣的毛病。比如不要煩父母的嘮叨,不要跟父母頂嘴,也不要因為嘮叨給父母甩臉子;不責備父母的過失,不抱怨父母的不足和缺點等等。

最好的孝道,不是給父母買錦衣玉食,而是修身養性,和顏悅色的對待父母,不發脾氣,不責備,不抱怨,這也是最難的。

你還在給父母“甩臉子”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