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4 佛教圣迹行:乐山大佛(下)

出了凌云寺,只见乐山大佛周遭的栏杆处围满了人。大佛顶上共有螺髻1021个,这是1962年维修时,以粉笔编号数清的。远看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实则以石块逐个嵌就。单块螺髻根部裸露处,有明显的拼嵌裂隙,无沙浆粘接。螺髻表面抹灰两层,内层为石灰,厚度各为5-15毫米。1991年维修时,在佛像右腿凹部中拾得遗存螺髻石3块,其中两块较完整,长78厘米,顶部31.5×31.5厘米,根部24×24厘米。

佛教圣迹行:乐山大佛(下)

大佛的鼻子与脸部的颜色明显不同,可知是后补上去的。

佛教圣迹行:乐山大佛(下)

乐山大佛的正名为“凌云寺大弥勒石像”,依岷江南岸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凿造而成,又名凌云大佛,是唐代摩岩造像中的艺术精品之一,通高71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

佛教圣迹行:乐山大佛(下)

从这边可以看到对面的九曲栈道,该道是与修建大佛同时开凿的。最宽处1.45米,最窄处0.6米,共217级石阶,沿崖迁回而下,可到大佛脚底。

佛教圣迹行:乐山大佛(下)

仔细看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内侧,有一深约25厘米的窟窿,长达7米的佛耳,不是原岩凿就,而是用木柱作结构,再抹以锤灰装饰而成。这证实了南宋范成大在《吴船录》中的记载“极天下佛像之大,两耳犹以木为之”。

佛教圣迹行:乐山大佛(下)

之后开始排长队下栈道,由于栈道很窄,人又多,因此每走几步都要等待好长的时间。这边就是陡峭绝壁,下面则是涛涛的江水。

佛教圣迹行:乐山大佛(下)

在栈道上走不动,正好欣赏大佛。大佛由唐代僧人海通法师发起建成,其目的是消减水患,造福民众。

佛教圣迹行:乐山大佛(下)

栈道崖壁上有石刻佛像,形象生动,线条优美,是研究唐代宗教和石刻艺术的宝贵资料,遗憾的是它们的风化现象非常严重。

佛教圣迹行:乐山大佛(下)

每走到一个拐弯处,都是拍照的最好角度,于是赶紧拍照。乐山大佛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统。乐山大佛的两耳和头颅后面,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使佛像不至为雨水侵蚀,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佛教圣迹行:乐山大佛(下)

佛像雕刻成之后,曾建有十三层楼阁覆盖,时称 “大佛阁”、“大像阁”,宋时称“天宁阁”,可惜明末被张献忠的反军焚毁。

佛教圣迹行:乐山大佛(下)

可以从大佛两侧的山崖上看到几十处孔穴,那是当年建造楼阁时,安置梁柱的地方。而今日,梁柱早已被拆除,而雄壮的大佛仍巍然屹立着。

佛教圣迹行:乐山大佛(下)

终于下到最底层,走到了大佛的脚边,仰头观看,真是壮观巍峨!大佛头上的发髻,高而长的眉毛,圆直的鼻孔,阔大的双肩,饱满的胸脯,体现了唐代崇尚肥胖美的时尚。

佛教圣迹行:乐山大佛(下)

唐代崇拜弥勒佛,按佛教教义,弥勒佛是三世佛中的未来佛,象征着未来世界的光明和幸福,在佛祖释迦牟尼涅盘后的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将接替佛祖的地位,于华林园的龙华树下广传佛法,普渡众生。佛经说弥勒出世就会“天下太平”。照《弥勒下生经》所描述,弥勒佛像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就要求他的五官、头、手、脚、身都具有不同于一般人的特征。

佛教圣迹行:乐山大佛(下)

乐山大佛整个形体超凡脱俗。大佛头高14.7米,宽10米,眉长5.6米,眼长3.3米,嘴长3.3米,耳长7米,颈长3米,肩宽24米,头顶发髻1021个。

佛教圣迹行:乐山大佛(下)

一般人很难想到,仅仅搭在膝盖之上的大佛之手,指长就达8.3米。

佛教圣迹行:乐山大佛(下)

大佛双脚可围坐百人以上,脚背宽8.5米,脚背至膝高28米。大佛依山面水,雍容大度,气势磅礴。

佛教圣迹行:乐山大佛(下)

从大佛左手边的凌云栈道可以穿向后山。

佛教圣迹行:乐山大佛(下)

只见此处有大炮一尊,原来这里名叫黄莲台,是公元13世纪中叶为抵抗蒙古铁骑建筑的三龟九顶城炮台,属于乐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佛教圣迹行:乐山大佛(下)

再往前行,下面又出现一个建筑。

佛教圣迹行:乐山大佛(下)

走进里面发现是一个石窟,里面有两个石灯。此地原系公元3世纪(东汉)崖墓遗址,后作僧人停尸之用。洞内原塑有西方三圣,其意为接引众生往西方极乐世界,故名普同塔。

佛教圣迹行:乐山大佛(下)

向里面望去,只见空间狭小,系红砂岩开凿。

佛教圣迹行:乐山大佛(下)

从普同塔出来走到山后,不多远是个砖木结构的渔村。

佛教圣迹行:乐山大佛(下)

原住居民以捕鱼为生,由乐山大佛乌尤文物保护管理局投资数百万元,仿清代罗城古镇船型民居建筑而成。

佛教圣迹行:乐山大佛(下)

从这个渔村过去不远,就是麻浩崖墓,而过了河,便是乌尤山了。

佛教圣迹行:乐山大佛(下)

注:文中照片皆为作者四库全叔拍摄。


相关文章:

《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