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有网友说“东北富得流油的时候,我们还吃不饱饭呢”,那么东北曾经有多富裕?

钢都大海


在建国初期,东三省有7个直辖市,其中辽宁一省就有5个。分别是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

当时的辽宁和吉林是重工业基地,集中了国内近四成的一流机械工业资源。彼时东三省的一汽、沈机、沈飞、鞍钢、本钢、哈轴承等等都是行业金字塔尖的级别。黑龙江当时更是有着棒打狍子瓢舀鱼的优质生态。

东三省最鼎盛时期,GDP前十占了4个名额,前20占6个名额。直到90年代,沈阳和大连还是GDP十强的常客。

但到了直到90年代末期,现代经济迅速向南转移。不受气候影响,并且航运发达的江浙粤开始进入迅速发展期,发展节奏几倍于东北地区。广东的电子业、服装业、互联网行业;江苏的装备制造业、加工业;浙江的百货业产业链……几乎都是井喷式的发展,并且仅用了几年时间就一举奠定了经济地位。而此时的东北,依然在依靠传统工业寻找生机。加上气候的局限以及冬季的交通不便,让东北的发展进入了漫长的瓶颈期。

说起综合实力,东三省科教文卫配套水准都很高,共有258所大学、70余所三甲医院、30多家科研院所、16个5A级景区……这个配置放到现在的各个大区也是仅次于华东和华北的。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辽宁的生活水平的确是全国最高的省份之一,而当时的浙江、福建一带确实很多吃不饱饭的,也就是那个年代开始,浙商、闽商开始形成规模,大量外出创业。像电视剧《温州一家人》描述的就很贴切,浙江当时的确是因为穷所以才有很多背井离乡外出赚钱,这也激发了浙江人的商业头脑,当外出人员大量回流之时,浙江的经济发展开始爆发。

而这时的东北已经出现格局上的变化,辽宁依然是以老旧工业为支撑、吉林走向平凡,黑龙江人口大规模外流……投资不过山海关的口号喊得越来越响。

不过好在振兴东北的计划已经开始落实,多家名企领投东北,沈阳、大连等地已有人才会流迹象。虽然东北的振兴任重而道远,但总归是看到了希望。


城市发展报告


我是七零年出生,我爷爷是山东高密人,老爷子年轻时在青岛日本人开设的纱厂打工,因为替被欺负女工抱不平,用铁锹打死日本监工,然后参加八路军,抗战胜利后随八路军接受东北,后留在哈尔滨参加建设,解放后一直到八十年代后期,每个月都给山东老家邮寄二十块钱,曾祖父母建国初期都去世了,我爷爷要补贴他弟弟妹妹的生活,我的印象小时候没吃过粗粮,家里1978就买了电视十七寸黑白电视,我爷爷一个月一百一十多块钱,我父母双职工加一起和我爷爷差不多,那时候住楼房,有煤气管道,暖气,七八年的时候我二爷爷从山东老家来哈尔滨,带的地瓜干当口粮,来我家里早餐吃了十二根油条,晚上吃了五个馒头,回去的时候带走一百斤面粉,那时候山东老家太穷了,地瓜干就是粮食,我在哈尔滨的同学家庭也都差不多,有两个孩子的双职工家庭,就不用吃粗粮,三个孩子的家庭就得吃粗粮,在我小时候父母经常带我去京剧院,评剧院,那时候还有话剧院,儿童剧院,电影半个月可以看一次,票价一毛钱,我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和父母给山东老家邮寄衣物,东北的经济落后,是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节能减排,自然资源逐步衰竭等多方面因素。但东北是全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最早的城市,教育,文化,医疗在国内都是排名考前,以哈尔滨为例,哈尔滨有大剧院,音乐厅,有京剧院,评剧院,歌舞剧院,话剧院,交响乐团,杂技团,曲艺团,龙江剧院,书画院,985高校一所,211四所,三甲医院二十多座。


良说心理


我姓刘,我今年54岁,东北吉林省桦甸市人,我8岁的时候,山东人,拖家带口去东北,我母亲,看着可怜,都让我给人家送点玉米面过去,怕饿着孩子,我们家当时八口人,就父母两人工作,我们家粮食当时也不够吃,这就是东北人,不要污蔑东北人好吗?



老顽童56789


我不知道算不算富裕,1986年我上小学二年级,家里买了飞利浦的彩色电视,日本产的录像机,录像带一下买了三十盘!家里雇的保姆主要照顾我和姐姐,我记得每个月80块钱!1989年买的楼房,我父亲单位盖的楼,当时按工龄算填了18000块钱,,118平方!小学的时候每天零花钱二块,中学五块,高中的时候就不怎么控制了!兜里几百块经常有!高中毕业就去当兵了!当年我父亲在单位也就是承包了一个小型运输车队,我记得好像只有三台解放一台大型拖拉机!八八年的时候家里花了四万多块钱买了一辆沈阳金杯中型客车,我老娘在火车站跑专线客运!基本就是这个情况!


国哥一直在路上


现在人们提起一线城市大部分都会想到北上广深,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曾经东北的首府城市才是我国的“一线”城市。

尽管我没有在东北生活过,但是我对东北的发达还是有一定印象的。我是一个90后生活在南方的一个二线城市,我刚出生的那会应该算个三线城市。

我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父母身边的亲戚朋友就有很多跑到东北去做生意的人。那时候我问他们为什么要去东北呢?大人们说因为东北能赚钱呀。

我想那时候的情况应该和现在的去一线城市工作一样,这就是东北最早留给我的印象。尽管东北现在没有那么发达了,至少东北曾经也辉煌过。

那么曾经的东北有多么的富裕呢?在我们很多人都吃不饱饭的情况下,东北已经富得流油了这句话对一些比较落后的省份完全不为过。

那么曾经其他的省份与东北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呢?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东北自身的优势另一个是资源的倾斜。

经济领头羊

东北是清朝的龙兴之地,曾经在很大一段时间里都是处于封禁状态。东北的黑土地长时间的无人耕种,给往后的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优势。

这个是农业上的优势,另一个就是工业上的优势。东北在战乱时期一直是其他国家想要割据的地方,这些列强也为此投入了大量的钱财发展东北。

这些列强之所以这么做不是他们有多好,而是他们早把东北当作自己的囊中之物。

到了日本占据时期更是把东北当作自己家一样发展,尽管到了战争后期东北的工业基础受到了一些破坏,但是对比其他省份东北的优势还是相当明显的。



有农业和工业上的优势就像斗地主开局拿到了几对炸弹,这副牌怎么打都不会烂。另外加上国家的扶持,造就了东北在21世纪前经济领头羊的地位。

东北是我国最先把工业化作为首要任务的省份,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国家也做出了很多的资源倾斜。

例如把石油、钢铁等重要工业全部安置在东北,苏联给予的项目技术支持也大半分配给了东北。

东北占据着天时地利人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经济还不能领先恐怕是不可能的事

东北的衰落

有辉煌就有衰弱,东北的经济增速到了改革开放之后就有所减缓了。

改革开放之后经济重心转移到东南沿海地区,东北丧失了一个先机。这个时间段东北的快速发展的遗留问题也暴露了出来,过度使用自然资源环境污染等问题也同样限制了东北的经济增长。


在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东北也已经没有了原本的优势。这就是发展过快带来的隐患,后劲不足导致了东北与东南沿海各省的差距越来越大。

到了近几年东北的几个城市经济甚至变成了负增长,果然是兴也于此败衰也于此万物都逃不过兴衰的命运。

尽管东北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有所减缓,不过平均水平还是领先大部分省份的。

曾经的东北有多么富裕?我举个例子就拿房子来说,我的一个东北朋友说他的父母是普通阶级在90年代就买了房,我看着手机里的余额默默的闭上了嘴邪魅一笑,没办法父母从小就教导我做人要低调。

我的心里不禁感叹到普通人真好有一套房就这么开心了哪里像我,只有做梦的时候才是最开心的。

开个玩笑不过这是身边的事情,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个例。普通阶级能买得起房而且还是在90年代,这也能够变相的证明曾经的东北有多么的富裕。


李青蒿


搞笑,东北任何一个城市,在东北任何时期,都没有过比北上广更好的时期——无论八十年代之前,还是八十年代之后。我七十年代后期开始跑船的,就是专跑上海至渤海湾内几个港口,北京我没有去过,但根据各种报道和信息汇总,北京作为首都,即便是中国最穷的时期,也不比上海差多少,那时候可以说上海对全国贡献利润,全国为上海供应各种物质,全国各地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有过饿死人的现象,但上海在最差劲的时候也就在主食粮食供应里配给一定比例的红薯,所以那时候我有同学跑大连时,专门给大连人带去上海生产的精白面粉、卷子面等东西,大连那时候比东北的哪些城市更差劲?

广州我最早是八四年去的,那时候全国改革还刚刚开始,市容市貌还和六七十年代一模一样,不少公交车开关门时,卖票员还总是用两个电线的裸露线头搭一下,但即使这样,广州仍然丝毫不逊于大连,总体状况应该还是比大连要好。

东北曾经有多富裕?东北大概也就在计划经济时期,重工业集中在东北强行发展,那时候应该是东北“富得流油”的时候,但是,这仅仅是相对于更落后的地区,东北大多数地方的农村,仍然没有浙江沿海农村好,和江苏长江以南地区也不会更好——

八十年代,我曾经坐火车从北方回到上海,也曾经做过火车从广州回到上海,一路上的风景随着火车越来越靠近上海,农村的景象会有明显的变化,越接近上海,青砖绿瓦房子就越多。这是当时的现实状况。不过,这个景象的变化,近一、二十年已经不那么明显了,沿海地区无论南北,总体上民众的经济状况都好了不少。


天淞子


我妈妈快六十了,她小时候好多山东人过来要饭,连住的地方都没有,我姥爷把一部分人领家去了,他们在我姥爷家吃住,临走的时为了表示感谢给姥爷家滚了好多煎饼。

九几年的时候我也遇到过山东人过来要饭,记得清清楚楚姥姥家做了五个馒头,那时候的馒头是长方形的又大又实诚,我和姥爷拿了三个给那个山东人…


00多年以后00


我东北沈阳人,我家八几年就有彩电和冰箱了,我大概在九三年左右就住上楼房了,我有印象的小时候米饭白面就没短缺过,我小时候还是很自由自在的上学,逃课,出去玩游戏机,我在小学的时候就经常看电影!小时候还有很多家长支援大三线,去到全国很多地方了,现在已经定居了!全国很多大型机械厂,钢厂,技术机械工业都是东北支援的!很多煤炭,木材,石油都是东北支援的!听我妈妈和爸爸说他们小时候,没有在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饿过肚子!那时候农村有粮食吃,农村亲戚给我们送很多粮食!沈阳机场数量目前来说也是全国之最!


东北王晟宇


记得是八十年代初吧!我们沈阳市里的各个路口,就有许多掌鞋的。都着身边放着一个大袋子,手里摇着缝鞋机器。细一打听,大多都是来自江浙一代。偶尔也有四川人,也在做这种手工生意。在车站旁拉角的,也大多是南方一带的,有湖南湖北来的。当时,南方人就说,沈阳人特大方。有一个笑话,就是说的我们沈阳人大方到什么成度。这是我听一个南方人讲的。有天,他拉了一位上了年纪的女士去一个地方,车费是五毛钱。结果,那位上了年纪的女士给了他一块钱。让他感激不尽。因此,他编成了一个歌谣:山轮车跑得快,上面坐着一个老太太,要五毛,给一块,你说奇怪不奇怪。这只是个笑传。八十年代左右,那时候的一块钱,能买到不少东西的。去饭店能吃上一顿酒足饭饱的午餐。所以说,那时候,沈阳人是很富有的。


叫我富贵儿


我今年40了,我爸妈结婚的时候他俩就用煤气。我和外地人说他们都不信![捂脸]如果安购买力算,我爷一个人上班,养活六个孩子和一个得肺结核的奶奶,工资当然不够花,但我爷懂得无线电,在外边收坏的无线电修好了在卖出去足够一家度日。我姥爷也是养了六个孩子,和得肝炎的姥姥,也只是勉强度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