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为自己而活的“父母”

父母和子女,是彼此赠与的最佳礼物。 ——维斯冠

古语有云“凡为父母者,无不爱其子”。父母与子女除去既定的生物学亲子关系,更是用爱维系着的一条生命线。母爱如海,父爱如山。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父母总是无微不至的关注子女的一切。而作为子女,我们从父母那诞生,接受他们的养育,成人后也应该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做子女的要懂的孝顺父母。所谓父母子女,不过一场爱的循环赛。

在传统的认知中,作为父母总是无私的,“为了孩子”是大部分父母的口头禅。而事实上虎毒不食子,并非一条颠簸不破的定理。父母虐待,遗弃,杀害孩子的事件在生活中也时有发生。这类为自己而活着的“父母”往往把责任视做累赘,满足自己的私欲却不能为结果买单。“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教而不当”的父母也越来越多。

电影作为一种传媒的载体,用镜头的形式向我们叙述一个故事,又从故事中折射出现实的问题。有关于生而不养的影片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些儿童群体。这群为自己而活的“父母”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诟病。而他们大部分把不负责任的矛头指向贫穷。

而穷人为什么多生孩子呢?在《贫穷的本质》一书中向我阐述到这样几条理由,其一是无力控制,接触不到现代的避孕措施,尤其是未成年人,教育以及家庭环境多方因素影响。其二是养儿防老观念的深入,他们不能全心养育孩子,却把孩子当做未来的经济保障,尽可能生更多的孩子,不知道哪个孩子有能力来给自己养老。

爱默生说:“家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为自己而活没有任何过错,我们倡导做自己,但却不是肆无忌惮的不负责任。

推介几部“生而不养”有关的电影

  1. 《杰克》

我才离开了三天。


为自己而活的“父母”

影片《杰克》讲述了与弟弟一起和母亲过着相依为命的生活的杰克,在母亲逍遥寻乐时,承担起照顾弟弟的责任。因意外被勒令送往福利院里,由于担心着母亲和弟弟,逃跑返家,却发现母亲丢下了弟弟不知所踪。带着弟弟,杰克踏寻母之旅。成功后在母亲不以为然的态度里杰克带着弟弟踏上到福利院的路。电影戛然而止

“我才离开了三天”母亲轻描淡写的语气宣泄着自己的不满,像个长不大的小女孩,自私的母亲一次次忽略杰克仍是孩子的事实。眼镜盒里的留言条成为压垮杰克的最后一根稻草。母亲的置若罔闻剪断了母子之间最后的纽带。电影中出现许多杰克奔跑的镜头,可人海茫茫,那才是杰克的“家”。

2《迦百农》

他们因你而来,却不是为你而来。


为自己而活的“父母”


影片《迦百农》通过倒叙的手法,借着在法庭中作为原告的Zain以及作为被告的父母之间的争论,逐步的呈现出Zain之前的遭遇。错综复杂的建筑,狭窄且晦暗的房租,只知生不知养且粗俗无理的父母,年幼的弟弟妹妹,心存不轨且如奴隶主般的雇主,尚未成年Zain生存在这下水道般不见天日的环境中,在目睹妹妹被父母买掉后选择离家出走,在街头流浪后被善良的泰格斯·艾洛短暂收留。但不幸的是没有暂住证的泰格斯·艾洛被遣返逮捕还留下个婴儿,Zain带着婴儿艰难求生仍然无力养活,最后不得不卖掉婴儿。在流浪过程中Zain了解到移民可以改变现状,但移民需要身份证明,他回到父母那里索要身份证明,父母告诉他没有任何他存在这个世上的证明。争吵中Zain发现了妹妹已经去世,愤怒的Zain用刀刺伤了害死妹妹的男人而被逮捕入狱。在狱中母亲去探望他时告诉Zain自己怀孕了,但Zain并未因新生命的到来而感到欣喜。他明白对他们而言世界太苦,于是向媒体致电控告父母引起社会关注。公开审讯中,他控诉父母不应该生下他和他的弟弟妹妹们,法官判决Zain胜诉。在影片的最后Zain终于拍摄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张身份证明。

3.《无人知晓》

活着的意义,早就消失了吧。


为自己而活的“父母”

电影《无人知晓》取材于一则真实的社会新闻:1988年一月,日本东京西巢鸭地区一名母亲为了与新男友同居,抛弃了四名子女。14岁的长子独自抚养分别7岁、3岁及2岁的妹妹,公寓凌乱,小孩白天亦不上学,四处游荡。3岁的妹妹因偷吃了长子朋友的泡面,被毒打致死。众人将妹妹的尸体置入皮箱,拖到埼玉县秩父市公园埋葬。同年七月,邻居发现房屋长期只有小孩居住而报警,事情才终曝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