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 这“三句话”,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成为“别人家孩子”

每到假期,总有一些家长会发出很多感慨:“我家孩子怎么就不能像别人家的孩子那样,让我省心呢?写作业磨磨蹭蹭,作业不到假期最后一天写不完,起床需要我喊无数遍才能起来。真希望这孩子能自觉点。”


这“三句话”,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成为“别人家孩子”

这样的感慨展示了一个十分矛盾而且普遍的现象,一方面,家长并不想多管孩子,可孩子们往往又无法让他们放心省心。于是,他们只好多管。而管多了,又往往引起孩子的反感和抵触。

那么该怎么办呢?其实如果孩子能够学会自觉,自己管好自己,那么父母会在很大程度上获得解放,孩子也不用再忍受父母没完没了地唠叨,拥有更加轻松快乐的成长过程。

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是不太愿意接受约束的,更谈不上愿意自我管理。但他们一旦掌握了自我管理的方法,就会越来越尝到自我管理的甜头,觉得学习不再是苦差事,成绩会不断提高,也越来越开朗和快乐,解决问题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等也在不断提高。

那么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是不是很难?其实自我管理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关键是掌握正确的方法。简单地说,也就是三句话。孩子抓住这三句话,做事情前问问自己,就抓住了自我管理的精髓,就学会了自我管理。

一、“我的目标是什么?”

每个人在行动之前,必须要有目标,有努力的方向。有句话说得好:“不知道往哪儿去的船,再大的风对他来说都有可能是逆风。”同样,人没有目标,便不知道往哪努力。那么对于目标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成功学的第一法则,就是“把梦想变为目标”。那么梦想和目标的区别在哪里呢?那就是“梦想写在沙滩上,目标刻在岩石”上,也就是说目标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是你非完成不可的,只有确定了目标,我们才有方向,才有不断努力去追求目标的动力。

这“三句话”,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成为“别人家孩子”

我曾经问过两个成绩都不错的高中生:“你们的目标是什么?以后想上哪一所大学?”

一个学生说:“我的目标是考上浙江大学。”

另一个学生说:“我还不知道呢,先看看考试成绩,到时再说吧。”

那个想要去浙江大学的同学,不断地收集关于浙江大学的资料,历年的高考分数线,再分析自己离目标还有多大差距,需要做哪些努力,做了很多准备和努力,高考也因为准备充分考得非常好,最终如愿以偿地收到了浙江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而另外一名学生只被一所很普通的大学录取了。

两个学生的差异是一目了然的,那个明确了去浙江大学目标的学生自然知道自己应该付出多大努力,应该做多少事情才能达成自己的目标,而那个没有给自己设定目标,说不知道和到时再说的学生,因为缺乏努力的方向,最终也就只能随波逐流。

这“三句话”,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成为“别人家孩子”

当然仅仅有目标还不够,还要有行动,用最大的激情去追求,才能最终把目标变成现实。这就需要经常问自己第二句话。

二、“我现在在做什么?”

这句话是要孩子时时刻刻检查自己当下的行为,因为每个孩子的每一个举动都会直接影响他的成绩和其他方面。

我作为一名老师,在课堂上我总能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同在一个教室学习,那些能够坐得住、认真听的学生,到了期末考试成绩大多会排在班上的前列,而那些上课浮躁、爱打盹、常走神的学生通常都会垫底。

拿到成绩单时,总能看到那些平常上课不认真的学生,暗自懊悔。既然这样,为什么不能在平时上课,想开小差时,问问自己在干什么,并且及时纠正过来呢?

有一个女生进入高中后,人际关系变得复杂起来,她开始沉溺于一些所谓的个人恩怨情仇,上课时她老想着哪个女生说了她坏话,自己看哪个同学不顺眼,自己跟哪个朋友的关系又紧张起来了等类似的问题。

后来她甚至偷偷带了部手机,上课时就在微博、微信上发一些发泄个人情绪的话,和别人聊一些没有意义的事。可想而知,原本学习成绩不错的她,成绩自然是一落千丈。

这位女生正是因为不懂得及时检查自己当时在做什么,才在课堂上一而再、再而三地做别的事情,如果她能够随时问问自己:“我现在在做什么?”并且提醒自己不要开小差,那她的情况也不会像现在这样。

这“三句话”,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成为“别人家孩子”

三、“我现在做的事情对我的目标有没有帮助?”

这句话是要让孩子让孩子清楚地认识到,什么样的事情是我们达成目标的助力,什么样的事情是妨碍我们走向目标的阻力。对实现目标有助力的,我们一律用加法;对阻碍目标实现的,我们一律用减法。

先看加法。

我有一个学生有一个特点,不管走到哪儿,手里肯定都会带着一本书。一次学校组织参加一个集体活动,没有办法将书带在身上,但我留意到他手里有小纸条,上面写了很多英文单词,他时不时低头看一看。

这位学生成绩好,不是没有道理的,他真是不愿意放过一丁点学习的时间。鲁迅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那个学生可以说非常好地实践了这句话,他是进行自我管理的好榜样。他的做法,就是加法,即不放过任何机会,尽可能增加学习的时间。

这“三句话”,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成为“别人家孩子”

再看减法。

我记得我上高中时,有一次老师布置的作业非常多,要学的内容也很多。但当天晚上电视里播放我最喜欢看的《新白娘子传奇》,姐姐让我去看。我很想去看,但看着桌上厚厚的一摞书,我还是咬牙抵挡住了诱惑,没有去看。

我知道自己的目标是取得好成绩,看电视剧是有意思,但却会影响我完成作业,进而会影响我的成绩,所以我选择了放弃看电视剧,继续做功课。

一加一减看似简单,却包含了深刻的自我管理的道理。懂得管理自己,懂得运用加减法取舍的人,或许一开始和那些不懂得自我管理人差不多,但是时间一长他们绝对会收获更多的东西。

我上高中时的一位老师说过:“要经常跟自己抢时间”“每一份成绩,都从自己抢的的每一分钟来”。只有管理好自己,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更高的成就。

这“三句话”,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成为“别人家孩子”

结语:

其实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并不复杂,最核心的东西就是这简单的三句话——“我的目标是什么?”“我现在在做什么?”“我现在做的事情对我的目标有没有帮助?”

孩子做事情时,让他经常问自己这三句话,对达成目标有利的事情,就抓住一切机会多做,而对影响目标的事情就尽量少做,甚至不做,这样才能最终完成自己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收获的不仅是成绩,还有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